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兩個80%”暖心田

咸文靜 金玥彤
2023年03月17日09:05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由北京對口援建的政務服務中心,為囊謙縣群眾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

白扎鄉卡那村由北京援建的牧民住房。青海日報記者 金玥彤 攝

  3月16日,雖然臨近春分,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的清晨仍如冬日般清冷。片片雪花被寒風裹挾著,肆意地飄落到行人的身上,留下點點印記。

  吃過早飯,囊謙縣白扎鄉卡那村的江尕就出門了。按照計劃,今天他要去趟幾十公裡外的縣城。江尕所在的村子是個半農半牧村,全村300多戶、2000多人,除了養牛,家家戶戶還會種些青稞。

  跟印象中村民居住分散的藏族村子不同,雖然卡那村的房屋也像星星一樣散落在山坳裡,但抬眼望去,一幢幢“戴著紅帽子”的房子格外顯眼。

  “這些房子跟江尕的一樣,都是北京援建的!”還未開口詢問,卡那村黨支部副書記更桑就開心地介紹道:“當年由北京援青資金投資建設的這個項目,解決了112戶困難農牧民的住房問題。”

  跟江尕家前幾年的情況一樣,代宗離婚后,一直跟孩子借住在親戚家。得益於北京援建的這個項目,娘倆有了安身之所。

  “這幾間房子一共是60平方米,沒讓我花一分錢。簡單裝修后添置了一些家具,我們就搬進來了。”

  坐在代宗家寬敞明亮的客廳裡,更桑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就拿修建房子來說,水泥、鋼筋等一些建筑材料都需要去縣城甚至西寧購買,就算小工可以自己干,大工還得請人來。這一來二去,得花二三十萬元。北京援建的這些房子,除了四五套60平方米的之外,剩余的都是80平方米。”

  在更桑眼中,這筆援建資金不是一個個數字,而是一個個帶給村民溫暖的家。

  其實,北京援建的項目,帶給囊謙當地群眾的不僅僅是溫暖,還有便利。

  “來,把戶口本原件給我。”

  記者來到囊謙縣政務服務中心三樓的不動產辦証大廳時,工作人員尕央代毛正在給吉尼賽鄉的扎改辦理手續。一旁的中心負責人索南旺加告訴記者,這個政務服務中心由北京市對口援建,於 2016年投入使用,目前開設服務窗口34個。

  “為了方便群眾辦事,中心在安排縣直有關部門入駐的基礎上,根據基層群眾辦事需求,將九鄉一鎮和銀行、通訊、電力等有關企業也一並納入了入駐范圍。”面對採訪,索南旺加激動地說:“以往群眾辦事是逐一找部門、逐一找窗口,現在我們的目標是‘隻跑一站、隻進一門’。這種變化,要感謝北京市政府和首都人民!”

  藏醫藥產業是囊謙的優勢產業,傳統藏醫藥技術是囊謙的優勢技術。2018年,通過北京援建項目支持,囊謙縣藏醫院建起一棟三層的藥劑用房,用於傳統藏醫藥加工。

  “我們已經將其作為醫院的藏藥傳統炮制技術傳承創新基地。對於我們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場地,更是實實在在地幫助我們更好地實現了傳統藏醫藥技術的創新與傳承,保護與發展。”提起這次援助,院長尕瑪扎西感慨萬分。

  數據顯示,對口支援13年,北京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5.5億元,是玉樹地震以來累計財政收入的近兩倍。值得一提的是,援助資金中,“80%以上的資金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80%以上的資金用於縣及縣以下基層”。

  “就囊謙縣而言,除了便民服務中心、牧民住房及其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項目外,北京還給我們援建了不少惠及民生的好項目。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都幫到了實處。對於這些,我真想發自肺腑地說一聲感謝!”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劉西杉動情地說。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