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代表:
以法治引領規范和推進產業“四地”建設 助推青海高質量發展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精准把脈青海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和區域特征,親自為青海高質量發展擘畫了產業“四地”建設重大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牢記囑托,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前行步伐扎實穩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期間,人民網就"依法促進產業'四地'建設,助推青海高質量發展"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王黎明。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王黎明。張地委攝
人民網: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殷殷囑托,是能源革命賦予青海的時代機遇,更是青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能源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請您跟我們聊聊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工作和您的建議。
王黎明:青海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發揮青海在發展清潔能源的比較優勢,積極推動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電力總裝機達到4468萬千瓦,清潔能源4075萬千瓦——其中,水電1261萬千瓦、光伏1821萬千瓦、光熱21萬千瓦、風電972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全省總裝機的91.2%,均位居全國首位。
能源問題關系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加強能源立法促進清潔能源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很有必要也很迫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但是,目前我國能源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法規還不完備,應著力加強能源領域法治建設,以高質量立法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議國家加快完善有利於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能源法律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為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這個方面,青海可以先行先試,積極研究制定清潔能源產業促進條例等有關地方性法規,重點圍繞加快電源建設,完善電網骨架,推進儲能發展,強化產業支撐,發揮能源對產業“四地”的關鍵支撐作用,增強能源對產業鏈、產業布局、產業方向的匹配性,充分發揮法治的規范引領和推動作用,確保能源發得出、供得上、用得好,切實把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人民網:雪山、草原、森林、湖泊、戈壁……近年來,青海多處自然風光頻頻登上網絡熱搜,成為“網紅打卡地”。在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方面,您有何建議?
王黎明:青海是三江源頭、“中華水塔”,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是我國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
近年來,青海正確處理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態旅游的關系,以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旅游發展,加大生態立法、加強生態監督,《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走在全國同類立法前列,《青海省可可西裡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為可可西裡申遺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先行先試,為國家立法提供了有益探索。通過生態立法和生態監督,保護好生態環境,守護好“中華水塔”和高原的萬水千山、萬物生靈,打造“大美青海”品牌,以生態優勢推動生態旅游發展,以生態品牌塑造旅游品質,以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彰顯大美青海生態價值。
圍繞加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促進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協調推進、相得益彰,建議加強生態和旅游立法,以法治助力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重點圍繞經營機制、資金投入、打造5A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完善制度規范,依法守護好青海的藍天白雲,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要通過法治引領,創建更多青海國家5A級景區,加強文旅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青海作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標志性、引領性、具有國內外吸引力的一流景區的支撐力,打造大美青海生態旅游品牌。
人民網:我們注意到,青海牦牛、藏羊、青稞、三文魚等越來越多的“青字號”農牧品牌,走出青海、走向全國,獲得消費者青睞。這是否意味著青海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王黎明:目前看,青海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仍處於邊探索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的階段,距離建成生態環保、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目標尚有差距。比如,除了青海牦牛、藏羊這些農畜產品外,青海還是冬虫夏草、枸杞、唐古特大黃、青貝母、秦艽、羌活、麝香、鎖陽、沙棘、藏茵陳等國家道地中藥材重要的產業地之一,是全國最大的枸杞種植地區和有機枸杞生產基地,是全國沙棘產業發展重點省份之一。獨特的高原冷涼性氣候、優良的生態環境,使青海分布的中藏藥用植物表現出資源類群多樣、特有資源不可替代、功效作用顯著等優勢和特點,特色農畜產品發展潛力巨大,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勢在必行。
去年,青海省人大常委會聽取了青海省政府關於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情況報告並進行了專題詢問,就存在的農畜產品標准、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依法詢問,回應各方關切,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這裡還有幾個建議:
一是依法規范高原特色農畜產品標准。通過人大立法、監督加快推進青海省建立健全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企業標准、團體標准“五位一體”的標准體系,以標准促規范、以規范保質量,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加強產業體系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農畜產品優勢區,做優做強牦牛、藏羊、青稞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冷水魚、休閑農牧業等特色產業,加快推進青海道地中藏藥材產業有機化、規模化、品牌化、標准化、數字化、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提升青海中藏藥材品質,把中藏藥材產業打造成青海綠色發展的生態產業“青海名片”。三是強化人才智力支撐。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各專業領域專家庫建設,加強行業發展專業指導,加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力度,強化農牧科學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立足市場積極研究開發“專精特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
人民網: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王黎明:如果把產業“四地”建設理解為青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路徑,那麼優化營商環境便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關鍵舉措。要堅持問題導向,重視解決企業發展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不斷優化政策環境。要聚焦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堵點、難點、痛點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把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培育高質量市場主體和健全高水平監管體制作為改革政策的著力點,以網絡化、標准化、便利化為目標不斷優化政務服務,依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要堅持依法行權,著力加強“法治化”建設,不斷優化法治環境。首先是堅持立法先行,為法治化營商環境奠定制度規范基礎。二是堅持規范執法,確保法律法規有效實施。一方面要遵循主體法定、職權法定、程序法定原則,厘清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不斷提高政府行為“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規范化執法能力,細化完善執法監管規則﹔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執法檢查等方式促進法律法規有效落實。今年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將開展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青海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執法檢查,目前正在啟動調研工作。三是堅持公正司法,切實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切實保障良好營商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