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建設特色鮮明的綜合性高水平師范大學
2月16日,青海省委省政府舉行記大功獎勵頒授儀式,青海大學原校長王光謙、青海師范大學原校長史培軍榮獲記大功獎勵。為此,我們走訪了青海師范大學師生,看看師生眼中的史校長。
青海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馬俊說,史培軍校長改革了招生模式,在招生專業目錄中將聯合培養生(交流生)計劃納入招生錄取中,吸引了大量優質生源報考。推動專業布局改革調整,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和近年生源情況,結合各學科專業建設、辦學水平、學生就業等情況,建立應急管理學院,新申報應急管理、生態學、大氣科學等專業。
“史校長任期期間,啟動了夏季小學期,彌補了學校師資力量,提升了教師綜合能力,優化了學校教學資源,推進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兩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強化通識課程改革,構建‘93111’通識教育體系新實踐。”馬俊說。
“科學研究走不到前沿,教學工作就無法走到前沿。”這是史培軍經常用來鼓勵教師的一句話,他鼓勵大家抓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緊抓科學研究,將科學研究的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如何抓好科學研究,將科研論文寫在高原大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就是一次具體實踐。
2018年7月,史培軍擔任校長,走訪了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幾經奔走,青海省以副組長單位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超半數教師參與科考項目。
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講師馬偉東曾跟隨史培軍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青藏高原各地測定圍繞氧含量的相關參數。
“史校長在野外工作中展現出的大科學家思維與視野,以及工匠級的野外工作流程,無時無刻不令每一位隨行的科考隊員驚嘆。”馬偉東對於史培軍的工作作風至今贊不絕口。
馬偉東說,當時每天要沿著既定路線按一定間距採樣30余次,每次會用手持測氧儀記錄3至4個採樣點上的相關參數,一頁紙上能記錄6個採樣點的參數。
第一階段採樣完成后,馬偉東看到史培軍的野外筆記,震驚不已:“每一個採樣點,不僅有非常詳細的地理環境描述,更有非常形象的簡筆速繪圖,簡單的線條如同房屋的框架結構一般勾勒出了每一個採樣點的環境,山體、道路、植被、走向、海拔等信息應有盡有,更重要的是史校長記錄與繪圖的時間與我們測指標的時間幾乎同步,這種在短時間內准確記錄、精確繪圖的地理學野外考察本領,是我們當下絕大多數地理學專業的學生難以望其項背的。”
馬偉東說,和史校長同行的每一次野外考察,都是一堂形象而生動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高度綜合的實踐課程。
師范類高等院校最核心最本質的工作就是培養高質量師范生,進而推動地方教育高質量發展。史培軍擔任青海師范大學校長后,主動聯點教育學院,從建章立制、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學院的發展進行全方位指導,激發了學院教師干事創業的激情。
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張春海清晰記得,四年間,史培軍到教育學院調研指導12次,每次都要認真聽學院老師的課並給予適切高效的指導。
“作為高校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的藝術,增強課堂的感染力。通過專業與時事相結合,不斷增強課堂的現實性與感染力,擔負起鞏固學生專業愛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使命和責任。”
張春海認為,這些真知灼見的教學指導,讓學院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激發了老師們研究課堂、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的熱情,教師課程建設能力提升,學院教師發表教學研究類科研論文的數量明顯提升。
“作為一名地理學家,史校長對教育發展有著深刻的見解。早在2020年初,史校長就反復強調青海基礎教育要發展,教育信息化、數字化要先行,因我院有教育技術專業,史校長對我院的教育技術專業甚是關注,指點我們對教育技術專業進行了深度改革,瞄准教育信息化前沿對《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育技術與媒體》《教學系統設計》等課程進行了改革,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基礎進一步夯實,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張春海說。
變化有目共睹,青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先巴吉,本碩都畢業於青海師范大學。這些年,青海師范大學面貌煥然一新,先巴吉深有感觸。
“學校現有城西和城北兩個校區,城西校區主要承擔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與培訓職能。城北校區承擔本科生教育和學術交流職能,圖書館容量大,設有機房方便查閱文獻,學習資料齊全,每個不同的專業、學科、科普、文化名著等分層清晰,有很好的學習空間及氛圍。可以說,學校現在是一所具有教師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省重點大學。”先巴吉說。
史培軍校長扎根青海、奉獻青海、建設青海,青海師范大學的全校師生不會忘記,青海不會忘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