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前行鋪就群眾健康路
“陳大夫,這兩種藥可不可以一起吃?”
“陳大夫,我父親有糖尿病,可不可以吃連花清瘟顆粒?”
“陳醫生,體溫超過多少度才需要吃退燒藥啊?”
1月8日,在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國寺營村的網格群裡,鄉村醫生陳生祥正在對居民的健康咨詢進行詳細解答。
52歲的陳生祥是國寺營村1568名村民的“家庭醫生”。24小時手機暢通,3個微信群置頂,為村民提供專業的用藥建議和心理疏導……這是陳生祥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常態。在他的記憶裡,過去,老百姓有點頭疼腦熱,都愛往大醫院跑,鄉鎮衛生院門可羅雀,一天下來也就十來個患者。如今,群眾對基層醫療的信任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來基層看病。
“最近電話很多,手機一天要充好幾次電。”陳生祥說,即便再忙,隻要患者打電話咨詢,他一定會為對方解答清楚。遇到急危病人,家庭醫生團隊也會立即出動,上門服務並及時開通就醫綠色通道。
和陳生祥一樣,113名家庭醫生加入到多巴鎮44個村庄及1個社區的網格群裡,公布手機號碼,為居民提供貼心的線上診療咨詢服務,守護群眾健康。
“我們充分發揮家庭醫生的優勢,讓患者緩解焦慮情緒,科學理性應對疾病。自從加入網格群后,線上咨詢的患者多了,來衛生室就診的患者少了,降低了傳染病傳播的風險。”陳生祥說。
家庭醫生,是深化醫改的關鍵詞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湟中區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作為構建分級診療體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全區進行推廣,通過政策引導與優質服務,吸引簽約居民在鄉村醫療機構首診。
如今,湟中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已規范有序開展,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10個,2022年全區共簽約17.93萬人,其中重點人群簽約率達86.5%。該區城鄉居民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就診比例達90%以上,2022年度由區級公立醫院轉診患者至省級醫療機構1654人次,由鄉鎮衛生院轉診患者至區級公立醫院937人次。
破舊的老房子、昏暗的燈光、人滿為患的病房……回想起十多年前的就醫環境,在湟中區第一人民醫院看病治療的張女士深有體會:“過去,看病難、床位緊張,現在環境好了,醫生護士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儀器也更加先進了,好些病在這就能治,不用往省城跑了,方便多了。”張女士在這裡住院有一陣子了,對於這裡的就醫環境和診療條件,她和家人都很滿意。
以前,由於湟中區人口的不斷增多,湟中區第一人民醫院、湟中區中醫院等醫院及多個鄉鎮衛生院,都或多或少的受制於狹小的面積、緊缺的床位,醫療衛生機構發展空間嚴重受限。
黨的十八大以來,湟中區衛生健康局不遺余力,全面推進衛生健康領域重大民生項目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改善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環境。累計投資3.22億元實施湟中區第二人民醫院醫技樓、多巴醫療綜合體等重點項目22項,新(改)建甘河灘衛生院、大才衛生院等醫療機構13所,全面完成村衛生室提質升級工程,全區所有行政村標准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全覆蓋。
從“醫共體”向“健共體”邁進,湟中區4家區級公立醫院與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統一建成了雙向轉診信息平台,通過雙向轉診信息平台,在鄉鎮、社區就醫的患者,一旦出現疑難或危重病情,能及時轉往健共體核心醫院,得到第一時間救治的同時,還可享受就醫綠色通道。同時,建成以湟中區第一人民醫院和第二人民醫院為牽頭醫院的四大遠程診斷中心,讓農村居民在衛生院就能享受區級綜合醫院的專家服務和專業診斷,讓群眾真切感受到醫改帶來的紅利。
從早期看病的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等高精尖診療儀器﹔從背著藥箱走街串巷的“赤腳醫生”到互聯網醫院專家遠程問診﹔從條件簡陋的鄉鎮醫院到現代化的“二甲醫院”……每一項發展,都體現出湟中區衛生健康事業的長足進步,每一項發展的背后,都凝聚著湟中區衛生健康工作者眾志成城的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規范民營醫院發展。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湟中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李玉軍說,“我們要持續健全區、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著力提高診療服務水平,提升患者就醫的便捷性。截至目前,湟中區全面建成標准化村衛生室392家,村衛生室規劃設置率達到100%,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國家發改委下達20000余萬元助力青海推進以工代賑
- 人民網西寧1月5日電 (劉沛然、楊啟紅)本網從青海省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前下達青海省2023年部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工代賑任務投資20815萬元。 據了解,為盡可能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在保証工程質量的前提下,能用人工的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的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廣泛吸納當地農村低收入群眾參與工程建設,根據青海省內各縣(市)項目用工量及報酬發放測算,本批計劃分解下達中央財政資金以工代賑任務投資20815萬元,最低應發放勞務報酬4487萬元,佔中央銜接資金的21.56%,預計帶動當地群眾1948人實現就地就業增收。…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