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
“容顏”愈發秀麗 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

青海湖景觀。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 攝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也是維系青藏高原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湖面面積連漲十余年﹔青海湖生物多樣性快速恢復,棲息水鳥種類由2017年的92種增加到2021年的97種,數量較2017年的33.6萬余隻增加了69.9%,達到57.1萬隻,成為中國候鳥數量多、種群集中的繁殖地之一﹔青海湖珍貴物種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護,數量已經從2012年的750余隻恢復到2021年的2969隻﹔2021年,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較2017年增加33.6%,達10.85萬噸,是保護初期的近42倍。
青海湖生態華麗蝶變的背后,是青海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持續加強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決心與扎實行動。
生態治理不斷完善
如今,青海湖之美有目共睹,但十幾年前,受氣候變化、人為活動等多種因素影響,青海湖流域生態曾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環境修復和保護迫在眉睫。
2008年,《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出台,規劃為期10年,成為青海湖生態治理的綱領性文件。
綱舉目張,一系列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措施和項目陸續落地。2016年以來,青海省先后安排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10.57億元,全方位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基礎研究,相繼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70余項。
建成日處理規模為1000噸和3000噸的黑馬河鄉、二郎劍景區污水處理廠,剛察縣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鳥島區域污水處理站擴容提質和完善配套管網等工程,重點治理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大幅減輕入湖污染。
推進南北岸統籌同治,開展匯水支流沿岸污染物清理,建設沿線生態阻隔淨化工程,實施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並在黑馬河、倒淌河、泉吉河、哈爾蓋河、甘子河同步建設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初步構建環湖防御圈。
建立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草、公安等部門聯合聯動執法檢查整治的工作機制,持續強化對青海湖南岸景區餐飲油煙、污水處理以及危廢處置情況專項檢查。近三年共出動執法人員3182余人(次),檢查企業(商戶)2104余家(次)。
圍繞青海湖裸鯉洄游生境構建,選擇河長適中、基礎較好、操作難度較低的泉吉河創新實施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境修復試點工程,為其他具備青海湖裸鯉洄游條件的河流實施同類項目提供科學支撐。
“經過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態系統的原真性、系統性、完整性得以存續,生態環境整體持續向好,流域面積穩定增加,水資源總量達到29.31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布哈河、沙柳河水質達到Ⅱ類及以上。”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旭東告訴記者。
物種數量穩中有增
保護普氏原羚逐漸成為當地牧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他們主動降低草場圍欄高度,還自發組建野生動物巡查保護隊,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哈爾蓋鎮亞秀瑪村老黨員卓瑪加是隊員之一。2022年3月,隊員和志願者成功解救了一隻被困的普氏原羚。“我們在巡護時發現一隻普氏原羚被網圍欄纏住立刻將它救出,直到它體力逐漸恢復,能夠正常行走,才把它放歸。”卓瑪加高興地說。
2007年“青海湖普氏原羚特護區”在剛察縣成立,之后又成立了普氏原羚救護中心,逐步建立省、州、市三級財政補償機制。多年來,青海省加大禁止盜獵野生動物執法力度,開展嚴格的保護地管護工作,普氏原羚的數量是10年前的十倍。
曾經,青海湖裸鯉因漁業開發導致資源量急劇下降成為瀕危物種。“2003年起,青海全面實施封湖育魚,實行零捕撈,並且成立裸鯉救護中心研究裸鯉人工繁殖。”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原種場負責人田文根介紹,通過先后5次封湖育魚,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孵化技術攻關、產卵場地建設等措施,青海湖裸鯉種群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的資源量已達到保護初期資源量的近42倍。
此外,最新數據顯示,青海湖指示性物種水鳥全年統計總量約為57.1萬隻,達到2007年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自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7部門部署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以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核查遙感點位8批次600余處,84個列入清單問題已全部整改銷號,有效遏制了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人類活動,有力推動了青海湖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域得到嚴格保護,為青海湖生態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青海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李和平表示。
國家公園建設開新篇
2022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回函青海省人民政府,同意青海省開展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這標志著青海湖國家公園進入創建實施階段。
國家公園的創建離不開科學全面的生態監測體系。從2010年開始,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實施,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林草、氣象等部門,按照省重大生態工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組職責分工,布設各類生態環境監測站點300個,持續開展草地、森林、濕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等生態要素的各專項地面監測,實現了流域生態環境監測全覆蓋。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於2019年安排專項資金2500萬元,開展青海省咸水湖、鹽湖水體監測體系和青海湖生態環境監測與綜合分析平台建設,填補了國內咸水湖水體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水體生態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的空白。
近年來,通過在青海湖流域開展各類專項地面監測,同時通過衛星遙感影像技術,開展青海湖流域生態系統構成與格局、生態環境狀況、草地狀況、土壤侵蝕狀況、積雪面積等指標的監測,積累了生態環境要素系統連續監測數據。“生態監測系統的不斷完善為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青海湖國家公園建設等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監測處處長方華說。
如今,站在青海湖邊,水天一色、空曠遼遠的美景令人沉醉。“十四五”時期,青海湖將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以生態保護為核心,以創建國家公園為目標,進一步筑牢青海湖生態安全屏障,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斷奮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西寧進一步加強優化防控措施 遏制病例數上升勢頭
- 人民網西寧11月16日電 本網從西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針對在核酸檢測篩查中發現504例陽性感染者,其中區域核酸檢測中發現42名陽性感染者的情況,西寧持續加強重點場所管控,壓實重點行業責任,做好貨運物流隱患排查,加強改善核酸檢測工作,進一步加強和優化防控措施,堅決、果斷、迅速遏制病例數上升勢頭,盡快控制本輪疫情傳播。 西寧市政府副秘書長余康介紹,加強重點場所管控方面,西寧對商超、市場等,嚴格落實錯峰限流、雙碼查驗、消毒消殺等措施﹔對餐飲保障、餐飲、外賣、農貿市場、藥店、個體經營6類行業重點人群疫情防控工作情況進行摸排、檢查、統計,建立工作台賬﹔全面排查方艙醫院、定點醫院、在用和新啟用集中隔離點的風險隱患,嚴防交叉感染和風險外溢。…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