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人民網記者遍神州>>人民日報看青海

人民日報頭版長篇通訊聚焦:木裡新生

2022年09月29日07: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木裡新生

木裡,在哪裡?

祁連山南麓青海境內,黃河重要支流大通河源頭。

長江奔騰,黃河咆哮,瀾滄洶涌。大江大河萬裡波,滋養大半個中國,一部中華文明史,蘸著這江河水寫就。

守護好三江源“中華水塔”,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關乎國家生態安全、關乎民族生存和子孫后代永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念茲在茲——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

始終深深牽挂,時時放心不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其中有個地方多次出現——木裡。

木裡,藏語意為“燃燒的石頭”。木裡礦區平均海拔4000多米,東西長50公裡、總面積400平方公裡,已探明煤炭儲量37.08億噸。這裡曾經大規模非法開採,一車車煤炭運出去,一個個“天坑”留下來。高寒草原濕地生態遭到破壞,水源涵養功能逐漸減弱……

2014年8月至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木裡礦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整治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牢記“國之大者”,重塑綠水青山!

2020年8月,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及中央有關部門組成工作組,會同青海省委省政府就非法採煤問題開展調查,啟動為期3年的綜合整治,並連續兩年“回頭看”。

今天的木裡啥模樣?綜合整治又給青海帶來了什麼?近日,本報派出採訪組深入調研,探尋那塊“燃燒的石頭”經歷了怎樣的浴火重生。

(一)木裡不再蒙塵重披綠裝

山川之變,來自思想指引。破除錯誤發展理念,曾因非法盜採深坑橫陳的木裡礦區,煥然一新

8月的木裡,高天流雲,青草黃花,已不見重卡斷路、煤灰遮天。

聚乎更五號井,曾是木裡礦區最大的露天採坑,海拔4200多米,屬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距縣城150多公裡。

採坑對面,峭拔岩壁上,一個鮮紅碩大的“警”字提醒人們,這裡曾經深坑橫陳,滿目瘡痍。

“治理前,採坑長4.05公裡,寬620米,最深處150米,像是把高原生生剜掉一大塊肉。”木裡煤田生態環境保護局副局長羅生倉,指著腳下的礦坑說。

兩年過去,深坑成了緩坡,芳草茵茵,四周曾經黑黢黢的渣山,滿目青綠。吸足了雨水的草高高低低,有的將及膝蓋,有的才沒腳踝。野花散落其間,紅的蜜罐罐、紫的露蕊烏頭,遠處一片播娘蒿,夕照中,金燦燦。

“青海中華羊茅,同德短芒披鹼草,青海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這些個精挑細選的鄉土草種,都是木裡復綠的功臣!”同行的青海省草原總站畜牧(草原)師歐為友,一一指點。

“高原缺土,種草復綠難。試著用了羊板糞,沒想到,夾帶的草籽竟然萌發出來,您瞧!播娘蒿、灰藜、馬先蒿,都在生態修復區安了家……”

俯身撥開草叢,水珠輕輕抖落,沁潤曾被染黑的土地。

“木裡的煤,煤質好,一張紙就能點燃,埋藏淺,撥開草皮就能開採。”羅生倉輕踢腳下,露出一塊黑煤。

木裡煤田,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和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交界處,歸屬海西州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理。“西寧沒有的這兒都有”。燃燒的石頭,巨大的誘惑,人跡罕至的高原小鎮一度畸形繁榮。高峰時,等待運煤的重型卡車,排成數公裡長蛇。

木裡鎮佐隴村牧民色確加的草場,距此不遠。礦上挖煤,草場被佔,家裡的羊一下子少了300隻,“運煤的大卡車一過,白羊成了黑疙瘩!”

往北10公裡,就是弧山。同屬木裡礦區,因未開採,保留著高寒草甸原生態。

大大小小高原湖泊,無邊的綠毯間,洒落藍寶石般“星星海”。海拔4300米的空氣,稀薄卻澄澈。一頭野牦牛,孤傲地立在濕地旁﹔一群斑頭雁,振翅掠過碧綠的湖面﹔遠處跑過幾隻黃白相間的藏野驢,見有遠客,停下來,向我們行注目禮。這裡,就是黃河上游重要支流大通河的發源地,賴得草甸濕地長久涵養,涓涓清流,匯入江河,潤澤百川。

咫尺之隔,兩重天地!

“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也是無情的。”

到海西工作不久,海西州委副書記熊義志感觸最深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

回看聚乎更,隆隆炮聲、滾滾煙塵中,高原脆弱的生態遭到重擊,木裡水源涵養功能受損,入河水量漸少。

木裡之亂,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2014年8月、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和木裡礦區破壞性開採作出重要批示。青海省委省政府開展為期兩年的木裡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渣山復綠、違建拆除,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針對木裡礦區破壞性開採問題,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敢於擔當、主動作為,發現問題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

生命頑強又脆弱。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草甸,生態毀壞頃刻間,修復卻要難上天。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

政治生態亦然。

正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因對“國之大者”心中無數,少數干部思想出現了搖擺。

2016年12月以后,木裡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轉入鞏固提升階段,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海西州委州政府均認為整治工作已圓滿完成。

現實卻是,有的干部有令不行,陽奉陰違,“對投入少、見效快的違建拆除、渣山復綠等推進快,但難度大的採坑回填工作能拖就拖。”青海省看守所裡,曾任海西州委常委、副州長的梁彥國回憶。

相關企業偷梁換柱、頂風作案,打著修復治理的名義,行非法採煤之實。為了利益最大化,隻採特厚煤層這層“白菜心”,薄煤層、地質構造復雜的煤層棄置一邊——“採1噸扔5噸”,觸目驚心,令人痛心!

“祁連山南麓,木裡煤田聚乎更礦區五號井,多年盜採濫挖,形成駭人‘天坑’渣山。”2020年8月,媒體一份調查,驚動中南海。

8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木裡礦區問題作出重要批示。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和中央政法委機關、公安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等部門,迅速成立“中央有關部門赴青海工作組”,實地調查整治。

從2014年到2020年,相關企業何以能夠頂風作案?

又是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與非法企業沆瀣一氣?

木裡之痛,根源哪裡?木裡之治,路在何方?

“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的青海,又該怎樣堅定不移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呵護江河碧水浩蕩東流?

…………

木裡,一場自然生態的修復與整治由此拉開﹔

高原,一次政治生態的蕩滌與大考由此書寫。

(二)首先從政治紀律查起

政治上查清、整治上有力、長遠上規范。中央有關部門赴青海工作組進駐青海,歷時兩個月的調查整治刺破堅冰

2020年8月15日,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第八監督檢查室骨干力量和中央6部委14名局處級干部組成的“中央有關部門赴青海工作組”,抵達西寧。

“首先從政治上看”,“首先從政治紀律查起”。

工作組組長,是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徐令義。兩年前的2018年7月,他率中央專項整治工作組進駐陝西,徹查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是監督專責機關,首要職責就是以強有力的政治監督,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此次工作組仍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牽頭組成,表明這本質上還是一次嚴肅的政治監督。

“講政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員干部的本分。但有的人把講政治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上表面文章上,造成嚴重后果。政治監督,就是要看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是不是講政治,是不是見行動,是不是有效果。”徐令義說。

政治上查清、整治上有力、長遠上規范。工作組會同青海省委省政府,共同開展歷時兩個月的調查整治。

“那兩個月,工作組駐地的燈光每天亮至深夜。”青海省紀委常委、監委委員南積英全程參與了調查整治,“常常深夜開會研判,安排工作,一直忙到凌晨兩三點鐘。”

查閱3900余份資料,約談80余名干部,走訪26個部門,先后5次深入礦區,逐一查看每個井田……調查緊鑼密鼓,一步步逼近事實的核心。

半個月后,時任青海省副省長、海西州委書記文國棟主動投案。在此前后,青海省紀委監委對其他15名省管及以下干部進行審查調查並採取留置措施。

問題扑朔迷離,利益盤根錯節。利劍出鞘,刺破堅冰,揭開了蓋子,撕開了口子——

作為黨的地方組織,面對黨的總書記對本地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麼沒有任何傳達學習,要麼只是草草傳達,從未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發生在文國棟主政時期的海西州。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是黨內政治要件,是黨中央從全局高度作出的決策部署,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才能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徐令義說。

文國棟與海西州,卻成了貫徹落實的“中梗阻”。

“礦權是之前配的,錢是之前賺的,好日子是之前過的,憑啥我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上任海西州委書記之初,面對木裡礦區綜合整治任務,文國棟意難平。

“重抹桌子重點菜”,文國棟選擇大干快上搞開發。“不能守著金山銀山要飯吃,手捧寶貝疙瘩過窮日子,明明可以坐大功率汽車,卻要下來用手推。”

新官不理舊賬。隻算小賬、眼前賬、經濟賬、自己的賬。扭曲的政績觀,錯位的發展理念,令文國棟將政治紀律、政治規矩拋諸腦后。

政治問題往往與經濟問題交織。隨著調查深入,文國棟嚴重腐敗問題浮出水面。

一對30年的“鐵杆兄弟”,一個從政一個經商,結成“無話不說、關系密切、利益攸關”的“連體人”。這就是文國棟和不法商人馬少偉之間的故事。

在馬少偉眼裡,文國棟是“打招呼書記”:找土地種枸杞讓文書記打招呼,競拍礦產讓文書記打招呼,搞礦泉水項目讓文書記打招呼。作為回報,馬少偉奉上1000余萬元的錢款和公司股權,並安排“大哥”的情人在公司“吃空餉”。

在木裡礦區,馬少偉則是文國棟的“馬前卒”。其實際控制的青海興青工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邊坡治理為名,行擴大開採煤炭之實。

“我不敢重拳出擊關停非法採煤的礦場,因為傷到馬少偉,就是傷到我自己。”“他給我一滴水,就從我身上榨一斤油!”時至今日,文國棟心裡隻有深深的悔恨。

圍繞“燃燒的石頭”,一個利益共同體漸漸形成,一批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交織、失職瀆職與腐敗問題交織的“雙料人”深陷“天坑”——

對木裡礦區負有第一監管責任的木裡煤田管理局“塌方”了,原局長李永平和3名原副局長被查,管理局成為“腐敗局”﹔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淪陷”了,在兼任黨工委書記的文國棟帶領下腐敗叢生,時任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梁彥國落馬﹔

同樣負有監管責任的海西州自然資源局,原局長王洪斌等多名領導班子成員也陸續被審查調查……

追問仍在繼續:從2014年8月到2020年8月,長達6年之久,興青公司非法採煤242萬噸,是如何躲過各種督查、檢查、調研乃至先進技術監測的?

“木裡煤田管理局在礦區設了150多個攝像頭,不是監管企業,而是對付檢查。人還沒到,消息早到了。”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廳長楊汝坤說。

僅僅到了現場,也難識得真相。

聚乎更五號井,是興青公司盜採的工作面,旁邊渣石堆砌的小小“觀景台”,暗藏玄機——百米開外,一座40多米高的渣山,巧妙鎖死視線﹔目之所及,僅余一角刻意復綠的坡體。誰也想不到,渣山背后,便是巨大“天坑”,還有臨時藏匿的大型機械。

參觀3座生態恢復較好的“盆景”渣山,叫“半日游”﹔再繞一圈登上這個“觀景台”,就成了“一日游”。沿著這兩條精心設計的“經典路線”,看到的,隻能是生態治理的所謂“木裡經驗”。

“距離真相,直線距離隻有100米!”如今,渣山早已推平。站在“觀景台”舊址,南積英痛心地感慨。

木裡非法採煤問題能夠長期存在,一些干部作風漂浮、不嚴不實,無形中成了幫凶。

楊汝坤也曾動真碰硬,作為省自然資源總督察,叫停過不達標項目,卻在木裡礦區非法採煤問題上,因失職瀆職受了黨紀政務處分。

木裡非法採煤問題調查整治中,17名領導干部被給予黨紀政務處分,56名黨員干部被談心談話、批評教育。

“該負的責就要擔起來。只是后悔當初沒有親自到現場走一走!”楊汝坤說。

本有機會更早發現問題。非法採煤活動,並未逃開衛星遙感。自然資源部曾3次下發衛星圖片,注明了疑似違法圖斑。可惜省自然資源廳,隻做了個“二傳手”,直接轉發給木裡煤田管理局辦理,與真相擦肩而過。

2020年8月3日,就在木裡礦區非法採煤問題被曝光的前一天,省自然資源廳的一個調查組在實地調查后,仍向上報告稱“未發現任何非法採礦等問題”……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與木裡糾結這麼深,然而直到事發后,文國棟才第一次真正下到礦坑底部,親眼見到被瘋狂盜採嚴重破壞的創面——

“第一反應就是我闖了‘天大的禍’!”

(三)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解決根本問題

認識不到位,行動必然出現偏差。扭住不放“回頭看”,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天坑”並非天降。木裡礦區非法採煤為何整而未治、禁而不絕?

腐敗、失職、瀆職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仍須刨根問底。

經過大量約談、調閱,中央有關部門赴青海工作組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青海一些領導干部政治站位不夠高,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夠堅決,在“保護”與“開發”上思想搖擺。

2014年木裡礦區開始了第一次綜合整治。僅一年后,省裡的協調小組就以緩解煤炭供需矛盾為由,批准一家公司復採,這就是后來被查實越界開採的義海公司﹔同時批准一家公司開展邊坡治理試點,這就是后來“挂羊頭賣狗肉”明修暗採的興青公司。

海西州坐擁“聚寶盆”柴達木盆地,向為青海工業重鎮。如何通過產業轉型升級,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中央已有明確部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就是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本應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上先行一步,卻因政治站位缺失,失掉發展先機,直至釀成“天大的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2016年,經過一輪綜合整治,木裡礦區生態環境已見好轉。但土生土長的高原人都知道,按高寒草種生長規律,3年后可能就會不同程度退化,持續用力,才能保住勝利果實。

遺憾的是,力道戛然而止。

工作組與當時的青海省主要領導面對面坦誠相見,一起回溯整個傳達學習、貫徹落實的全過程。

“對賬”的結果,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誠懇地“認賬”:貫徹落實總體是認真的,但缺乏徹底解決問題的決心和一抓到底的工作韌勁,工作前緊后鬆,跟進破解重點難點問題不夠,主要領導親力親為不夠,在貫徹落實上隻走了“大半程”。

“人世間的事沒有如果,隻有后果。認識不到位,必然導致行動出現偏差。”時任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反思,木裡非法採煤問題的出現,根源就在認識上,就在缺乏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上。

“站在全國看青海,生態的重要性一目了然。必須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著眼,才能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批示的重要意義,才能真正扛起政治責任、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徐令義說。

扭住不放,一抓到底!

落實不是一陣子,根治必須“回頭看”。2021年7月25日至28日,2022年7月18日至22日,工作組原班人馬兩赴青海,組織綜合調查整治“回頭看”。

爬坡過坎,走村入戶,洪水斷路就蹚水前行。逐一查看採坑渣山治理修復情況,與150余名各級干部座談交流,隨機走訪60余名當地農牧民和生態管護員……

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是一體的。

“貫徹落實黨內政治要件應有什麼樣的政治擔當?工作組‘回頭看’,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發。”一位青海的干部感慨。

“我們有個真切的感受,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隻要不折不扣、完整准確、持之以恆地落實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所以不僅要‘回頭看’,而且要定期‘回頭看’,時時‘回頭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第八監督檢查室副主任、一級巡視員宋改平說。他全程參與了調查整治和“回頭看”。

如今的聚乎更五號井碧草如茵。巨大的岩體,鮮紅的“警”字,在綿延的祁連山映襯下,分外醒目。

今年7月1日,青海省委書記信長星帶領新一屆省委常委集體來到這裡,結合實地督導開展警示教育。

“總書記對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和重大要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青海篇章,賦予了我們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青海的黨員干部要牢記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把扛起生態文明建設之責作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試金石,全面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高原大地、三江之源落實落地,向總書記、黨中央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四)用心用情用力填平“生態窪地”

抓住一“點”、一抓到底,是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必備的重要政治定力。木裡礦區整治,重塑綠水青山

2020年8月25日,木裡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動員部署會召開。8月31日,施工人員和機械設備到位,全面開工。

高原生態治理修復,就是一場硬仗。

“面對‘開膛破肚’、遍地深坑的木裡,當務之急是回填‘天坑’,治理渣山,重塑地形地貌。”青海省副省長劉濤說。

省委書記、省長任綜合整治領導小組雙組長,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方案反復論証、動態優化。11個礦坑,19座渣山,一坑一策,一山一策。

聚乎更五號礦坑最難啃。

木裡煤田管理局撤銷,新設木裡煤田生態環境保護局。海西州副州長、木裡煤田生態環境保護局局長魯旦主,兼任聚乎更五號坑整治的州級“坑長”。

“其他地方叫生態環境局,我們特地加上‘保護’二字,強調一份責任。”魯旦主說。

削坡,填坑,夜以繼日。4個月奮戰,聚乎更五號坑回填工程量1410萬立方米﹔到2021年夏天,種草復綠面積5025畝。

啥概念?前者,相當於1個西湖的容量﹔后者,約等於470個標准足球場面積。

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木裡礦區,夏季下雪下雹子不稀奇。現在打攻堅戰,窗口期一眨眼就過去,即使夜裡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刮著九、十級大風,能施工時就施工。

木裡的土太金貴!要預留種植覆土,就不能讓“好土”入坑。施工隊搶工期,又難免“蘿卜快了不洗泥”。為保這點土,時任海北州剛察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江倉一號礦坑“坑長”貢寶東智,沒少斗智斗勇費口舌。從各執一詞到共同攻堅,收官之夜,兩隊人馬緊緊相擁,舉杯洒淚。

“木裡整治是政治責任。一仗下來,知道了啥叫‘守土有責’。”

上千人並肩奮戰,幾百台機械設備開足馬力。到2020年12月,11個採坑渣山一體化治理工程總體完成,累計回填渣土5973萬立方米,相當於4個多西湖。

改天換地,還要種草復綠。

“第一眼痛心,緊接著擔心。”2020年8月第一次上木裡,和草原打了近40年交道的蔡佩雲“感到很焦灼”。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高原開展人工種草生態修復,世界上沒有先例。”蔡佩雲時任青海省林草局草原管理處處長,如今是省林草局二級巡視員,“當地人聽了直搖頭,想在木裡種樹種草,比養個孩子還難哩!”

首先,土從哪兒來?

原有地貌僅薄薄一層草皮,下面是沙礫,再往下,永久性凍土,厚達80到120米。

沒有土,自己造。一次次試驗,向老鄉討教,最終決定,用少量土壤混合渣土、羊板糞、有機肥。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王恩光扳起手指頭:人工增土平均厚度30厘米,與遠程調土相比,節約27億元。“還有羊板糞,立了大功!每畝施羊板糞33立方米,土和肥一舉兩得,捎帶解決了保墒、保溫難題。”

土有了,又尋草。選定4種鄉土草籽,把針尖大的種子丸粒化處理,形成種草復綠“生態包”,創出“覆、撿、拌、耙、種、耱、鎮”七步工作法。

這棵小草,牽著人心。每個坑配5個人。省林草局出一名廳級干部、局機關各處室輪流派一個工作人員,事業單位技術指導,科研院所科技攻關,施工單位負責工程。

高原上種草,一年隻一個月適宜。2021年6月中旬,抓住窗口期,江倉一號井完成草籽播種。

“長出來了!”“快測一下!”

20多天后,保溫保濕的無紡布一揭開,人人眼睛放光。

圈定1平方米草地,4個人一株一株扒拉,結果出來:14400多株。

“那一刻太開心了!”蔡佩雲說,“專家預測,第一年每平方米出草1200株就不錯了,結果大大超出預期。”

綠色連著創新。“木裡礦區土壤重構和種草復綠,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礦區生態修復技術已獲3項專利。”青海省林草局局長李曉南說,木裡整治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科學效益,為青藏高原沙化土地、重度退化草原的生態修復,提供了成功范例。

“抓住一‘點’、一抓到底,是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必備的重要政治定力。而將人心和力量緊緊凝聚起來的,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劉濤說。

“參加木裡整治的每個人都知道,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就是‘國之大者’,青海的水好了,中國的水才會好。”兩年中,劉濤21次到木裡,每次都有新發現、新感悟。

截至目前,木裡礦區種草復綠面積累計達23.3平方公裡,應復綠區植被覆蓋度超過90%,形成了11處大小水域,總面積達4.5平方公裡。黑頸鶴、藏野驢、棕頭鷗……暌違多年的珍稀野生動物,重回視野。

“木裡礦區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地下水、礦坑水水質總體優良,水源涵養等生態系統功能得到逐步恢復,生態環境狀況呈現持續向好態勢。”第三方評估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給出評定。

時間是最終的檢驗。眼下,小草們經受住了第一個寒冬的考驗。加強后期管護,由人工修復向自然演替過渡,還有重重難關。

“三分造,七分管。今年冬季打算適度放牧,讓牛羊給草地施施肥。草密,牛羊啃食,明年好返青,防火壓力也小些。”李曉南說。

(五)牢牢把握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政治鑰匙

人一旦被思想武裝起來,就有了無窮的力量。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綜合治理行動,打響人民戰爭

“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祁連山南麓還有哪些短板漏洞?”

釘釘子,就得一錘接著一錘敲。聚焦木裡整治這個“點”的同時,青海牢記“國之大者”,打開了視野。

祁連山,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曾經,這裡粗放發展,局部生態破壞問題十分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抓緊整改。

舉一反三,由“點”及“線”。整治工作延伸到青海東北部總長800公裡的祁連山脈一線,涉及西寧、海東、海西、海北4個市州的10個區縣,面積達6.31萬平方公裡。

798個“問題圖斑”撞入眼帘。

高清衛星影像,加上地理信息大數據分析,形成大排查台賬。一個“問題圖斑”,就是一個大地瘡疤。

曾經,祁連山中段腹地的海北州祁連縣“問題圖斑”最多,一共123個。如今,祁連縣扎麻什鄉西山梁多金屬礦,海拔近3700米的陡坡礦坑,遍種圓柏,綠草鋪底。全縣最難整治的“問題圖斑”,兩年新增草場百余畝。

山大溝深,土層瘠薄。西山梁復綠,靠的是手提肩扛,打的是人民戰爭。

拜佔元開著“藍拖”,來了——

大車上不來,運土成難題。拜佔元開著自家“藍拖”(藍色農用拖拉機)來助力,20多天下來,“藍拖”直接趴窩。給他工錢,這個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管護員急了:“國家一個月開我1700塊工資,咋能再要二回錢?”

華藏趕著羊群,來了——

山高坡陡,“借羊種草”。羊吃下帶草籽的飼料,草籽隨羊糞“種”入礦坑。20多戶牧民趕著5000多隻羊上了山,扎麻什鄉河北村華藏走在最前頭。曾在礦上炸石頭,一個月收入七八千,“這種錢,說啥不能再掙嘍!”

楊國林拄著拐杖,來了——

“國家的國,雙木林。”46歲的扎麻什管護站站長介紹自己。林區巡護腳踝骨折,拄著拐杖也要上山,現場巡查協調,“這片禿山變綠了,子孫后代都受益。”

仁青卓瑪帶著草籽,來了——

祁連縣草原站副站長,為尋草種跑斷腿,討價還價磨破嘴。“這麼大個事,又不讓你掏腰包!”“大事花錢多,更得用在刀刃上。”每公斤降幾塊錢,37噸草籽,省下11萬。

打沖鋒靠人,持久戰得有機制。

縣級領導聯點督辦、鄉鎮分片排查整治、村社參與長效管護,形成縱向治理網格﹔企業主體責任、行業監管責任、紀檢監察監督責任,這叫橫向責任體系。“三縱三橫,定人定責。”祁連縣自然資源局局長馬有明說。

798個“問題圖斑”,全部如期整改。

6.92萬畝被破壞的國土,得以修復治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78宗礦業權被注銷。草原一碧千裡,羊群珍珠洒落……多年頑疾破題,圖斑變身圖景!

由“線”及“面”,持續發力。

“可可西裡地區五道梁垃圾帶”問題立行立改,三江源核心區“全域無垃圾、禁塑減廢”專項行動全力推進,青海湖流域垃圾清理整治百日攻堅,高原更潔淨。

青海既是黃河源頭,黃河干流的近1/3也在這裡。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警示片反映青海9項問題,青海明確47項整改措施,同時自我加壓,揪出890個具體問題,為“黃河安瀾”作源頭貢獻、擔干流責任。

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政治鑰匙。牢記“國之大者”,共護“中華水塔”,發力的不隻青海。

政策、項目、資金、技術,邊整治、邊支持、邊投入。兩年來,中央政法委、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部委對口支援,用於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等,已達376億元。

“生態環境部著力加強現場督察檢查,推動木裡礦區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已安排中央生態環境資金10.46億元,支持礦區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

“自然資源部從青海實際需要出發,指導完成木裡礦區全部礦業權退出,近3年累計安排專項資金3.1億元,支持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說。

“國家林草局2020年以來累計下達青海各類中央資金157.2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今年又投入1200萬元,支持木裡礦區生態監測及植被演替進程研究。”國家林草局局長關志鷗介紹。

人一旦被思想武裝起來,就有了無窮的力量。

青海省草原總站有個女會計,主動要求上木裡。患了感冒,大家讓她撤,她說我年輕,吃點藥就行。病情加重,連夜送西寧,艱難呼吸中還在說,“對不起大家,幫了倒忙……”

紅著眼眶講述的蔡佩雲,明年將退休。滑膜炎嚴重,上下礦坑鑽心疼,照樣一趟趟來木裡,今年就跑了10多回。高原反應強烈,頭疼得睡不著覺,卻不敢多吸氧,“怕有依賴性,影響以后來木裡”。

“總書記講,‘林草興則生態興’,還講‘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們林草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啊!”

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綜合治理行動,數十萬人參與,打響人民戰爭。兩年過去,“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60項任務已完成48項,12項取得實質性進展。

青海有最美的草原。

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原總面積5.47億畝,綠色有機認定面積超過1億畝。

在青海採訪,最尋常的是腳邊拱出的一簇簇小草,最難忘的也是這些叫不出名兒的小草。三四千米高度,頂風冒雪抗嚴寒,相互支撐成綠茵。一陣風過,齊齊頷首,靜謐高原,剎那間涌動無限生機……

(六)以風清氣正贏得山清水秀

自然生態牽系政治生態。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工工整整、一筆一劃,答好這份特殊考卷

西寧城南,青海省看守所。面對記者,原木裡煤田管理局局長李永平陷入了沉默。

剛任局長時,也曾“一心想著做好工作”——發現興青公司非法盜採,果斷叫停達一年零四個月。

文國棟的強勢介入,讓他很快破防:木裡焦煤經濟利益巨大,“一鏟下去1000多元”﹔按州裡“一把手”意圖辦事,“仕途不愁不順”。

最終,李永平不僅同意興青公司復工,自己也參與倒買倒賣,徹底滑向腐敗深淵。

木裡礦區非法採煤,挖壞了自然生態,也污染了政治生態。一旦政治生態出了問題,“逆淘汰”現象不可避免——堅持原則有代價,敢於斗爭被打壓,逐流揚波最劃算。

綜合整治,亟待一場更為艱巨、更為深刻的政治生態修復。

“痛定思痛,保護好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必須涵養好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信長星說,政策制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隻有青海的干部真正對“國之大者”時時放心不下,自覺化為政治擔當,工工整整、一筆一劃答好這份特殊考卷,才能從根上解決問題。

以木裡整治為契機,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青海治亂勘誤,正風肅紀——

先向體制機制開刀。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名為省屬州管,實際省裡不管、州裡亂管。文國棟以體制不順為借口,把管黨治黨責任一放了之,轉嫁給一位黨工委副書記。

作為黨的組織,試驗區黨工委從未召開過一次專題會議分析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從未向省委報告過落實責任情況,黨內政治生活長期不正常﹔作為“班長”,文國棟對班子成員獻上的錢物,悉數笑納。

“底氣不足,腰杆不硬。我在上面鬆一寸,下面就會垮一丈﹔我在上面放水,下面就敢開閘……”文國棟感嘆。

“寬鬆軟”帶來“爛泥灘”。調查整治中,曾在試驗區黨工委及下屬機構任職的干部,有16人因違紀違法被處理。

木裡煤田管理局呢?長期和企業共用食堂,“一個鍋裡吃飯”。執法權更是筆糊涂賬: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4個部門抱怨,行政執法權下放了,管理局不作為﹔管理局辯稱,放權不徹底,執法沒力量。

改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黨工委,明確試驗區管委會為州屬州管﹔撤銷木裡煤田管理局,設立木裡煤田生態環境保護局,全面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監督專責……體制機制暢通,權力正確運行。

腐敗是政治生態最大的污染源。查處木裡問題形成強大的政治勢能,青海就勢將反腐敗斗爭向縱深推進,放大“木裡效應”。

2021年4月,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興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守著鹽湖富礦,咋就虧得一塌糊涂?一查真相大白,董事長和總經理長期監守自盜,把利益“輸送”給周邊幾百家企業,“虧了公家,肥了自家”。

全面從嚴、一嚴到底。兩年多來,青海在金融機構、國有企業、政法隊伍、糧食統購、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先后開展專項整治,共立案查處違紀違法干部3182人。

“一把手”是地方的風向標,“一把手”出了問題,對政治生態的破壞力極強。

“有能力、有魄力”,同時“比較霸道”。這是海西州不少干部對文國棟的共同印象。“一把手”主持一個地方工作,如果民主集中制被丟到一邊,又缺少有效監督,很容易形成“一言堂”。

作為省紀委常委、監委委員,南積英有了項新任務,定期跟自己職責所轄的市州、省直單位“一把手”和班子成員,一對一談心談話。

“常常一談幾個小時。領導干部有什麼思想動態、難題難事說一說,我們給提個醒、幫著捋一捋。這本就是正常的黨內政治生活。”南積英說。

研究制定監督“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二十條措施﹔組織市州書記、省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等到省委全會、省紀委全會上述責述廉,接受評議﹔出台文件、確定試點,指導縣級紀委破解同級監督難題……硬招實招迭出,隻為管好“一把手”。

講政治是具體的。把嚴明政治紀律、政治規矩落到具體的人和事,才能確保行動不做選擇、不打折扣、不搞變通。

“如今在青海,各地各級黨組織手裡都有一份清單,列明地方或領域相關黨內政治要件貫徹落實情況,定期‘回頭看’。紀檢監察機關手裡也有一份清單,701條監督事項,項項都有台賬。”青海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汪洋說。

政治監督,細化為監督政治態度、政治立場、政治擔當、政治規矩和政治效果,既看過程,也看執行,更看成效。

自2021年開始,青海連續開展“護航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專項政治監督,任務逐年分解,專人專班專項盯牢。2021年至今,共開展287次,公開通報曝光8起典型案例。

風與紀相輔相成。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作風是生命線,紀律是保障網,干部是關鍵點。

生態整治的山山坳坳,成為錘煉作風的好戰場。

2020年圖斑整治,祁連縣在全省墊了底。

22名縣級領導、25個鄉鎮和行業部門負責人,下沉一線,挂圖作戰。19名換屆調整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先不安排工作,就地轉入“攻堅專班”。有路開車,無路騎馬,馬上不去,手腳並用往上爬。

干部帶頭,萬事不愁。百日攻堅,祁連打了翻身仗,“老末”成了“排頭兵”。

“咋識好干部?聞聞身上的味兒就知道了!”祁連縣委書記何斌說。百日攻堅,時任縣委副書記巴特,工作連軸轉,天天鑽深山,渾身上下,一股汗味兒。

滿身汗味的巴特,被提拔到州裡當了自然資源局局長﹔同樣真抓實干的副縣長羅增,破格提拔到州林草局擔任“一把手”。

選人用人導向正確,干事創業氛圍就濃,政治生態就好。如今在青海,在重大任務落實中考察干部,大力選拔生態保護一線干部,成為一個鮮明導向。

這次州縣鄉村換屆,海西州精神振奮。文國棟“遠近親疏”量干部,曾讓海西寒了心。如今,24名來自艱苦邊遠地區和急難險重一線的干部被提拔使用,12名處分期滿、表現優秀的干部被重新起用,而17名不擔當不作為的干部被免。

干部能上能下,一把尺子分明:敢不敢擔事、願不願做事、能不能干事。

糾樹並舉,正氣充盈。

2020年,青海拎出“推、拖、怕、貪”四種作風突出問題,全省集中整治。2021年又挑出10個省直部門的“行業病”、8個市州的“地方病”,重點整治。

今年一開年,青海召開全省作風建設推進會,部署開展“轉作風、樹新風,建設新青海,迎接二十大”專項行動,18條具體舉措,激勵實干擔當,引導干事創業。

把紀律挺起來,把風氣樹起來,把責任扛起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綜合整治是一場生態大考,也是一場政治大考。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護航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讓青海成為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地,青海的干部群眾,心中有數,腳下有路。

(七)奮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

牢記“國之大者”、錨定“生態立省”,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今日青海,真正大美

碧波如鏡的仙女灣,遇到巡湖的尖木措。

這裡是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47歲的尖木措,是海北州海晏縣甘子河鄉達玉村村民、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

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離他家不遠的仙女灣。“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連山,這一次專門來看看青海湖。”

那一天,站在青海湖邊,環顧四周,總書記反復叮囑當地黨政負責同志,青海在生態文明方面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

那一天,尖木措正在附近巡護,遠遠看到總書記,別提多激動。“后來看新聞,聽總書記說‘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的寶藏’,心裡頭熱乎乎!”

從志願者到巡護員,一干近30年,青海湖就是尖木措的心尖子、眼珠子。如今,達玉村100多個牧民加入巡護行列。以前沒見過的花開了,沒見過的水鳥來了,退化多年的草場,現在能藏兔子!

“這十年,青海湖越來越清澈!”

陽光下的青海湖波光粼粼,一望無際。干了16年物種保護,孫建青如今是青海湖景區管理局自然保護科科長,一本本巡護記錄,刻下湖水變清的印跡:

水質提升,裸鯉恢復到10.85萬噸,增長40多倍。青海湖旗艦物種普氏原羚,過去不足300隻,現在超過2800隻。這裡成為中國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地方,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駛入快車道……

青海湖清了。因湖得名的高原省,也在重新掂量“生態環境”四個字的分量。

這是特別的叮囑——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這是特別的托付——

2021年3月,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這是特別的定位——

2021年6月,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這是特別的謀劃——

2021年7月,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

…………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殷殷囑托,厘清思路,指明方向。

青海在行動——

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出台,以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為統領,一體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示范省、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七個新高地”。

《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2020—2035年)》深入實施。《青海日報》開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專欄。

今年5月,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生態立省”戰略定位,充分認識青海的發展潛力在地下、在山上、在水上、在草上、在冰上,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青海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

牢記“國之大者”,錨定“生態立省”,打造“生態高地”。

奔走在青海高原,一個個鏡頭不期而遇、觸動人心——

8月的黃河源,一年中最美的時候。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擦澤村生態管護員索索掏出筆記本,觀測記錄密密麻麻。“我是國家的人!”三江源國家公園2021年正式設立,索索多了句口頭禪。

作為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實施新型生態保護管理體制,輻射到村,一戶一崗,1.72萬名牧民變身生態管護員、巡查員。省財政每年拿出3.7億元,戶均年收入增加2.1萬元,草原守護者也是生態受益者。

“這十年間,藏羚羊增至7萬多隻,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提高10%和30%以上。”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介紹,“中華水塔”越來越豐沛潔淨,2021年向下游輸水900億立方米,創下近年來的峰值。

青山環抱,雲杉作陪。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拉洞管護站,生態管護員聶文強拉著我們看宣傳片:“剛才那隻荒漠貓,就是我巡護時拍到的!”干了6年生態管護員,岩羊、藍馬雞、雪雞,越來越多闖入鏡頭。

像這樣的標准化管護站,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有40個,1265名管護員,2021年巡護超過134萬公裡。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全面推進,雪豹、棕熊、猞猁、馬麝等野生動物資源不斷增長,前不久,管護站配備了巡護無人機,聶文強們的管護、拍攝硬件,雙雙升了級。

最近兩三年,攝影師們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拍攝的照片,獲得國內外獎項上百個,兩次摘取國際野生動物攝影大獎,成為生態攝影界的“青海現象”。

“這一定程度上表明,青海已經成為一個有鳥有獸的野生動物園,有花有草的植物園,攝影師們的創作樂園。”青海省林草局副局長王恩光解讀。

從大江大河到雪山冰川,從湖泊濕地到草原森林,廣袤高原上的山川之變,因何而生?

在青海的日子裡,我們一路行走,一路追問。

“如今在青海,不懂生態保護,就當不好干部。”這是海北州委書記多杰的回答。

海北州“問題圖斑”整治,祁連任務最重。5.2萬人口的小縣,整治資金咋籌措?

2021年,祁連縣拿出當年全部財政預備費500萬元,投入綜合整治。

“你還過不過日子啦?這剛4月份。”州委書記問祁連縣委書記何斌。

“圖斑整治是必答題,不講余地。”

“你們祁連這是認准了啥叫頭等大事啊!”

在何斌看來,生態欠賬遲早要還,“陣痛必須在我們手裡消化掉,給歷史一個交賬,給子孫一個交代。”

之所以敢於交賬,是因為有筆大賬——“總書記提出推動建設產業‘四地’,給青海綠色發展指明方向。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哪一個都連著祁連的綠水青山。今天整治到位,未來這碗‘生態飯’才捧得牢,吃得香。”

這筆長遠賬、整體賬,祁連的干部走到哪兒,算到哪兒。

“群眾最通情達理。把賬算清了,道理也就講透了。”何斌說。

講來講去,到底啥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關系子孫后代生存發展的大道理,也是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實道理。干部講這理,群眾服這理。”多杰說。

“請示個事:這樹到底能不能砍?”

今年7月份,海晏縣兩位50多歲的農民,敲開海北州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清的辦公室。

兩人想把自家栽在門口的兩棵楊樹砍了,又拿不准政策上允不允許。一合計,干脆找到生態環境局,徹底問個明白。

“這擱過去,不可想象!”王清感慨。

變化的不是一個兩個。如今在海北州,每到湟魚洄游的季節,牧民騎馬過河,生怕踏傷湟魚,寧願遠遠繞路,尋橋再過。

“今天,青海上下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信心更堅定,各族干部群眾的生態文明理念更牢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中央有關部門赴青海工作組成員、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一級巡視員吳秀麗感慨。

“最大的變化還是觀念。甩掉了思想包袱,下決心轉型發展走新路。”中央有關部門赴青海工作組成員、自然資源部礦業權管理司司長鄧國平說。

數字說話——

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3個國家公園已設立或正在創建,昆侖山國家公園在開展創建前期工作。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比為42%,生態管護員總數已達14.5萬名。

生態立省發展戰略全力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步履堅實,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

看水質: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長江、黃河、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看濕地:總面積超過8萬平方公裡,穩居全國首位﹔

看林草:這十年間,全省森林覆蓋率從5.2%增至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8%﹔

看“氣質”: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95%。

…………

今日青海,真正大美。

大美青海,美在景致,也美在腦筋,美在人心。

(八)高質量發展之路暢通人心

從“懵了”到“醒了”“悟了”。以人民為中心,產業“四地”金鑰匙,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走在木裡,大地上兩條醒目的軌跡,對比鮮明、發人深省:

一條,運煤專用鐵路,再不聞車輪與鋼軌的撞擊﹔

一條,復歸清澈的大通河,浩浩湯湯、奔騰不息。

前些年,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海西、海北等資源依賴型州縣礦權大量退出,地區生產總值一度“斷崖式下滑”。2020年以來的木裡礦區整治,更是宣告老路不通。

下一步怎麼走?當地人一時間“懵了”。

短視帶來的陣痛,著實挺疼——

草場換補償,聚乎更村牧民羅加“發了筆橫財”,40萬。沒想到,開礦造成粉塵污染,羊羔大批病死,“每年少收入小10萬,不劃算!”

“橫財”變“橫禍”,羅加醒過悶兒來:“現在給我金子也不換,好生態才是咱牧民丟不了的金飯碗……”

木裡非法採煤問題“猛擊一掌”,當地干部也“醒了”。

“生態優先是關系發展觀、政績觀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海西州委書記王定邦說,“海西是支撐青海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和全省資源開發重點地區,必須統籌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

痛定思痛,知恥后勇。

今年上半年,海西州12項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全部由負轉正。地區生產總值、一產增加值、三產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項指標增速,均居全省之首。

從盜採濫挖的“深坑”裡突圍,靠什麼?

海西人說,關鍵還是“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帶來新發展局面。”

“做決策、上項目,首先把是否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前置條件”。這兩年,海西州目標責任考核中,生態文明指標所佔權重,從5%提高到了26%。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青海各級黨委政府,從內心裡“悟了”。

以前遍地找礦,現在找的是風和光。海西州柴達木沙漠基地、海南州戈壁基地,納入國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新能源發展布局,第一批1090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全部開工建設,規模佔到全國的11.2%。走新路,增了綠色,添了“風光”。

“禁牧封育、以草定畜,不得已減少牛羊存量、謀求品質增量,沒想到趕上了有機畜牧業的東風!”生態優先倒逼產業轉型,海北州祁連縣副縣長、農牧局局長祁才讓信心大增:全縣90%以上草場獲得有機認証,26萬頭(隻)牲畜挂上了“有機身份証”,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有機牧場。

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強調:“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開發什麼,保護什麼?如何揚長,怎樣避短?對約九成國土都屬於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的青海來說,深長囑托,豎起最醒目的路標。

路徑清晰,抵達目標,還得有充沛動力。

鹽湖人找到答案:創新。

烈日下的察爾汗鹽湖,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採收車間裡,採鹽船老船長賀連福愜意地坐在辦公室,盯著電子屏:新近上線的數字化工廠系統,讓遠程操控無人化採船成為現實。

“過去日晒風吹滿嘴咸,如今找到了工程師的感覺……”老賀說。

海西不光有煤,鹽湖也“富鉀天下”。資源富集,但稟賦一般,產能有限、回收率不高,長期“卡脖子”。

聚焦鉀肥主業,聚力自主創新,鹽湖股份開發出全球最完備、第一流的生產工藝集成體系,鉀資源綜合回收率從不到30%提升到75%,國產鉀肥市場佔有率達60%以上,給糧食安全添上一塊“壓艙石”。

“高質量發展,體現在每一滴鹵水中。我們就是要狠抓循環利用,把每滴鹵水‘吃干榨淨’。”鹽湖股份鉀肥分公司副總經理鐘定勇說。

“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四地”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青海的四把“金鑰匙”。

拿到“金鑰匙”的鹽湖人深思:距離“世界級”,到底有多遠?

察爾汗鹽湖,5856平方公裡礦床,並非隻有“鹽”,鋰資源儲量佔全國半壁江山。同時,每立方米原料中,鋰含量連100克都不到。

青海鹽湖藍科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成勝,親歷了鹽湖產業從單一利用走向多元開發的探索歷程。

唯有創新。企業研發投入年均遞增20%,先后拿下國家授權專利37項,“鎂中取鋰”的世界性難題終獲突破,今年產量同比增長有望超四成,穩居國內前列。

過去“鋰屈詞窮”,現在“鋰直氣壯”,張成勝咂摸出新滋味:“高質量發展、世界級產業,就得千方百計把戰略資源、關鍵技術握在手中。”

大鹽湖做出大產業。2021年,青海全省鹽湖產業產值達331億元,同比增長46.2%。

沒有破繭成蝶,哪能振翅高飛?

落實新發展理念,曾經棄風棄光、消納不足的青海清潔能源產業盡享“風光”紅利,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電力裝機中,清潔能源佔比90.93%,新能源佔比61.82%,均為全國最高。

今年7月,從三江源頭到青海湖畔,從城市社區到農家牧鄉,青海每一戶企業、每一盞燈,點亮的都是綠電。連續第六年開展全清潔能源供電,豐沛綠電源源不斷輸送外省,讓每個青海人對綠色低碳新生活,有了更多體悟。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

從掠奪到共生,從沖突到相擁,人與自然彼此重塑。

黃牆紅頂小木屋,格桑花蓬蓬勃勃﹔遠處山巒起伏,近旁油菜青稞。正逢周末,祁連縣卓爾山下,“草帽哥山水農庄”一房難求。

“草帽哥”大名馬成祥。6年前,為給媳婦治病,生活一度跌入谷底。

納入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又給找份護林員工作。靠著5萬元精准扶貧免息貸款,搞起農家樂。卓爾山好風景,高原上農家飯,不時發個短視頻,成了網紅“草帽哥”。

當初一間老房子,做到16間民宿,“前后投了200萬元,今年就快回本了。”馬成祥說。

好山好水好養人。曾因生病瘦到80斤的女主人丁桂花,如今忙裡忙外,撐起半邊天。

生產、生活、生態,在卓爾山下融合融洽。5.2萬人口的祁連縣,文旅從業人員1.2萬,鄉村旅游接待點120余家,2021年旅游綜合收入8億元。青山綠水,長出生態紅利。

日子紅火的“草帽哥”,想的不光自己。鄉親們想搞牧家樂,沒經驗,“草帽哥”出主意﹔缺資金,“我幫你墊上。”

“卓爾山越來越美,客人肯定少不了。一起吃‘生態飯’,才有嚼頭。”

“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隻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高質量發展之路帶來民生福祉的不斷增進。2021年,青海全省接待游客近4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49.9億元,同比增長20%。牦牛、藏羊可追溯已覆蓋39個縣市,累計認証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突破1000個。

走在復綠的木裡礦區,羅加藏袍裡終於敢穿白襯衣。

如今的羅加重操舊業,畜起牛羊,入股村合作社。聽說要建木裡—江倉草原自然公園,羅加盤算多養幾匹馬,將來搞個生態馬隊,“帶游客逛逛草原風光,看看換了模樣的礦坑渣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人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綠色發展新路,暢通了高原人的心胸。

過去一聽“生態優先”,心裡疙疙瘩瘩,“涼水裡泡酥油”,化不開。

如今站在“地球第三極”,600萬“中華水塔”守護人,敞亮堅定有勁。

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新時代新征程,這碗“生態飯”的味道,一天比一天醇厚﹔青海各族兒女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青山不語,大河奔流。

大通河的方向是黃河,黃河的方向是大海。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朝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光輝彼岸,美麗中國,一往無前。

(本報赴青海採訪組:胡果、廖文根、劉毅、劉維濤、姜峰、劉雨瑞﹔北京採訪組:張毅、趙永平、張洋、趙成、寇江澤、常欽)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