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大地,鋪就鄉村振興的“幸福底色”

紅彤彤的枸杞點亮了都蘭鄉親的致富夢。通訊員 王震鵬 馬秀鵬 攝
共和縣恰卜恰鎮鑫海家庭農場種植的蔬菜。青海日報記者 欒雨嘉 攝
平安富硒果蔬採摘收獲。青海日報記者 石成硯 通訊員 祝美甲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打贏了一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青海人民把勠力同心、苦干實干刻在了時間的長河上,譜寫了一曲拔窮根、奔小康的浩蕩長歌。
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自去年青海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來,我們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頭等大事,把促進農牧民增收作為根本之舉,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在鞏固、拓展、銜接上下功夫、見實效。
從湟水谷地到遼闊草原,從蒼翠森林到雪山腳下,行走在青海各地,處處青山綠水、交通四通八達,產業特色鮮明,城鄉美麗如畫,人民幸福和諧,正在全力推進的鄉村振興,在這裡逐漸演繹為五彩斑斕的現實。
筑牢防返貧底線 鋪就鄉村幸福路
7月5日,和往常一樣,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乙沙二村的桂美榮起了一個大早,但今天早起不是做家務和干農活,而是准備去上班……作為家裡的唯一勞動力,這份工作對桂美榮一家來說非常重要。
“我們是在常態化摸排走訪中了解到桂美榮家中面臨的困境,她放心不下孩子一直拒絕外出打工,家裡生活較為困難。為此,我們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給她講政策、說道理。”乙沙二村駐村工作隊隊員鄧大鵬告訴記者,在做通桂美榮的思想后,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在離她家50米的“撒拉人家”飯店為她爭取了一份保潔工作,飯店老板為她開出每月3600元的工資,不僅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可以照顧到孩子的生活。
“我們把解決困擾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抓手,想盡一切辦法為村民解決難題、想辦法、出實招。”村黨支部書記馬永青說。
近幾年,隨著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群科新區進駐的施工企業不斷增加,化隆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協調相關部門及時對接企業,了解就業崗位和工資待遇,在脫貧戶和邊緣戶裡篩選出合適人選,讓他們擁有穩定的收入。
村民馬牙古拜和馬二沙都是單親家庭的壯勞力,但因照顧年邁的母親無法離家外出打工,這次通過實施精准就業幫扶,他們在家附近就能穩定就業,每月務工收入4500元。他倆興奮地說,“真沒想到能像城裡人一樣上下班,每天回家也能照顧上老人,我們到工地上一定好好干,不給村裡丟臉。”
群科鎮始終把促進群眾就業增加家庭收入放在首要位置,通過實施促進就業、公益崗位、以工代賑等幫扶措施,幫助脫貧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村民搖身變成“上班族”,打工掙錢托起“致富夢”,讓脫貧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黨委政府的關懷,激勵廣大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為美麗鄉村建設凝聚力量,為實施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穩崗就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一項重要舉措,青海省通過持續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深入推進省內勞務協作、規范發展幫扶車間、統籌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等12項具體措施,切實保障年內實現20萬脫貧人口(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務工就業規模,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失業返貧的底線。
產業振興開新路 激活鄉村主引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極其重要的一環。每一條鄉村振興之路背后,都有區域特色產業作支撐。
走進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寶來萊開發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總經理訾明升告訴記者:“我們有機肥廠一期建成了以后,經過幾年經營,僅去年老百姓分紅就達到137萬元,而二期建設,就是為了提高產能,加大對老百姓的受益面。”
果洛州久治縣的牦牛產業作為核心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為不斷拓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夯實產業基礎,產業鏈的延伸成為了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久治縣天空牧場有機肥二期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建設新的廠房,建成后有機肥產能將突破年產1萬噸大關。
同樣作為牦牛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久治縣奶制品精深加工項目正在抓緊建設當中,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加工牦牛奶6000余噸,有效帶動久治縣22個合作社群眾增收。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久治縣圍繞牦牛產業累計投入9300余萬元,按照生產、屠宰、加工、流通,分環節推進做強牦牛產業鏈條,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果洛州久治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才昂杰告訴記者:“我們在發展牦牛產業的前提下,對相關項目進行了重點安排,對原有項目進行鞏固提升,新增產業項目進行布局,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加強了主要產業,拓展了群眾的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夯實堅實的基礎。”
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舉措,青海省全面構建縣有產業園區、村有集體經濟、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幫扶體系,持續推進39個縣級扶貧產業園和282個幫扶車間建設,同時,共培育92家省級農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和196家示范性家庭農牧場,推動青南地區30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能力提升改造,培育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牧區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優勢也在不斷提高。
扮靚鄉村新顏值 護航鄉村振興路
鄉村全面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在哪裡?是旱廁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臟亂差”的農村,迎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八寶鎮白楊溝村,無論是主干道,還是街角巷尾,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干淨,一邊是龍鱗白楊、林地等自然景觀,一邊是依地形而建、錯落有致的房屋和紅磚鏤空的文化圍牆,讓人們強烈感受到這個村庄的休閑區和生活區規劃合理科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充滿了新農村的魅力。
“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裡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現在垃圾有人清,污水有了‘家’,廁所也城市化了。”說起村裡的變化,村民們喜笑顏開。
逐漸變好的鄉村面貌讓旅游業發展為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白楊溝村借助卓爾山風景區開發建設的東風,採取產業化經營形式,開設農家院、農家賓館12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
白楊溝村的華麗轉身,正是青海省美麗鄉村建設的真實寫照。
基礎設施配套水平提高,人居環境有效改善,鄉風文明煥發新貌,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鄉村建設的大力投入,讓青海省的農牧區面貌煥然一新:
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面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體系覆蓋97.5%的行政村,58%以上村庄實施高原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的村庄分別佔91.7%、12%,20萬戶農牧民危舊房得到改造,農牧區260.6萬人的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
如今,走進青海,特色產業正迸發勃勃生機,群眾腰包越來越鼓,美麗鄉村越來越美。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宏偉願景如同一顆顆“希望種子”,在遼闊的青藏高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有回音︱村廣場存放小麥影響村容村貌?一條留言獲解決
- 麥收季節,佔用公共場地打場晒糧現象頻發。 8月23日,有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土門關鄉青峰村有村民在村廣場存放小麥秸稈半月有余。…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