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援青干部刘云军:一片仁心济江源

2021年08月17日09:36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2016年8月4日,第三批北京对口“组团式”帮扶援青医疗队队长、北京市广外医院副院长刘云军来到玉树,任玉树藏族自治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玉树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上任第一天,他带着“要把玉树的诊疗技术提上去,让玉树农牧民群众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的真切愿望来到新岗位,却被办公桌上等待签署的69份病退调离报告打击得支离破碎。

制度不健全!机制难保障!业务低水平!人才留不住!患者不满意!一个个致命的硬伤,让刘云军得出结论:医院“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刘云军顾不上初到玉树的高原不适应,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研。

按照既定思路,刘云军为医院量身定制出“凝心聚力、更新观念、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办院方针,并根据医院现有临聘医护人员的工作年限、专业资历等标准,制定了临聘医护人员同工同酬实施办法,增加了临聘人员的福利待遇,让“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平台留人”有了具体的抓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个月,住院病人增加34人,第二个月,医院亏损止住,第三个月,住院人数破百。根据玉树群众的疾病谱、多发病和健康需求,刘云军顶住各种压力,改革的步伐愈加稳健。他带领大家苦干巧干,盘活各种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先后成立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眼科中心等14个新学科。医院的业务开展更加广泛了,诊断的病症更加精准了,手术的数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针对当地婴幼儿病患情况,刘云军申请创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项目,带人采购避免交叉感染和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仪器,组织交流培训。

在援建玉树的激情岁月中,刘云军深知,队伍建设是关键,特别是在精准援建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过强的医疗队伍并发挥其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刘云军从北京请来专家,“手拉手”“结对子”“传帮带”地教技术,大大节省了群众外出就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的发生。

有一次,一位藏族小女孩眼泪汪汪捧着一大把钞票来交钱,刘云军被深深地触动了。他感到仅仅有一支队伍还不行,还要建立一种体系,能够让农牧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医疗实惠的体系。刘云军于是又带领大家进行改革:对贫困户实行“五免六减”“一兜底”的就诊优惠,让患有大病重病的农牧民都能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住院患者推行一站式报销服务,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贫困患者少跑腿”;医院为建档立卡户实行“五免六减”,实行大病救治一批(14种病)、慢病签约服务一批(25种病)、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服务工程。

三年间,所有刘云军的故事都是传颂他医者仁心的。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个白天忙碌着查房、带教、讲课,常常嘴唇发白,急促喘气;多少个夜晚争分夺秒读书学习写报告;在玉树当院长没吃过职工和患者一顿饭,连同家人探亲,妻子和女儿都是晚上来,生怕打扰到大家;过节回北京一心惦记联系专家帮扶玉树,他三年陪家人的时间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副院长尼玛旦周说,刘院长援青三年期限马上就要到了,怕他走,因为医院太需要这样一个干起活来像野牦牛一样往前冲的带头人;又怕他不走,万一这么好的人耗干心血倒下了,连“菩萨”都要流眼泪的。

在州人民医院,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关怀,那是来自于刘云军那颗滚烫的、如同金子般的心。即使是在援建结束之际,刘云军仍忘不了对玉树人民的真情留恋,时时刻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医者的仁爱之心,执着坚守,为玉树群众就医问诊继续操劳。(青海日报记者 张晓英 整理)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