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
化肥農藥減量 農業生產增效(走進縣城看發展)

連片盛開的油菜花裡,插著許多藍色和黃色的小板子,細看發現,上面粘滿了大大小小的虫子。這裡是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景陽鎮甘樹灣村。“300多畝油菜地,全部用上了這種粘虫板。”大通豐谷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保吉棟說,合作社今年還種植了1200畝露天蔬菜和200多畝馬鈴薯,也都使用綠色防治措施。
“甘樹灣村是一個縮影,大通縣有20萬畝土地使用了黑色地膜、粘虫板、殺虫燈等綠色防治措施,最大程度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大通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石玉文說。
2019年4月,青海省政府印發文件,在全省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的同時,採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術,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產品品質,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大通縣抓住時機,在全縣推廣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
“一開始,確實有顧慮。”保吉棟說,農戶們擔心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后,農產品產量上不去,而且使用綠色技術的投入比單純使用化肥農藥高。“好在政府有補貼,一畝地補貼4至6袋有機肥,還免費發放地膜、粘虫板等,我們這才大著膽子推行減量。”保吉棟介紹,目前合作社的1700畝農田中,有機肥使用量達到70%,其余使用配方化肥。
“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以來,截至去年底,全縣化肥使用量累計減少7462噸、農藥使用量累計減少45.38噸。2021年,全縣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18年分別減少30%和20%以上。”大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源鴻說。
有機肥需求量大,如何保障供應?大通縣成立了青海禾田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地收集畜禽糞便,制成生物有機肥。“不僅幫養殖場(戶)解決了畜禽糞便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土壤板結、養分流失等問題。”公司負責人袁錄明說。
減量還需增效。石玉文介紹,大通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了技術服務、良種繁育、機械工作服務隊,開展良種與良法集成推廣,還邀請種植專家為農戶授課、指導,確定肥料品種數量和施肥方法。“經過3年努力,全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農產品產量提高了15%,品質也明顯提升。”
2019年10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名單,大通縣榜上有名。楊源鴻介紹,大通縣的農產品已經銷售到西寧、西安、成都、廣州等地。
“這幾年,我們合作社的農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市場供不應求。去年,合作社收入200萬元,還帶動周邊800戶農民共計增收300萬元。”保吉棟說。
“我們將繼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農業科技示范,不斷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大通縣委書記劉波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楊永良:守正創新是傳統技藝保持活力的良方
- 再次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加牙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族織毯技藝(以下簡稱“加牙藏毯”)傳習所時,傳承人楊永良和妻子正在捻線。“藏毯編織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藝,包括羊毛的篩選、分色、捻線、桄線、洗紗、染色、晒紗、纏紗、圖案設計、上經、挽橧、鎖邊、編織、平整、掏溝等整套完整的編織工序。…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