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天峻:“梅隴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7月的天峻草原,在雨后綠得沁人心脾,海西州天峻縣梅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草場中,一群群體型健壯、個頭整齊、分群飼養的羊群,在草地上歡快奔跑著,將草原映襯得生機盎然。
天峻縣梅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草場。人民網 況玉攝
梅隴村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新源鎮布哈河東岸,平均海拔3500米,是一個純牧業藏族村。該村成功打造了“以草場承包經營權、牲畜折價入股、勞動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的股份合作制的“梅隴模式”,在全州乃至全省具有示范引領作用,2020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78萬元,村合作社收入499萬元,人均收入達到了27547元。
草場上的羊群。人民網 況玉攝
2008年,梅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是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中第一個組建的股份合作制合作社,作為當年7個試點之一,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合作社成立之初,時任村干部軍青帶領牧民探索股份合作制發展模式,由於這是一個新事物,牧民們一下子難以接受,“草場和牲畜是我們的‘家底’,給了你們賺不到錢怎麼辦?”“我隻會放牧,牛羊給你們了我干什麼?”
村干部們騎著摩托為群眾耐心解答並獲得群眾認可,截至2018年,全村牧民、牲畜、草場100%入股,“梅隴模式”成為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的典型樣板和成功模式,從機制體制上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富民之路和畜牧業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2008年的時候,我們是最窮的一個合作社,當時人均收入隻有4000多,截至目前,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28000元左右。”軍青介紹道。近些年,梅隴村黨支部將合作社作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牧民增收的抓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走上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梅隴模式”的現有成果。人民網 況玉攝
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牧區建設的全領域和各方面,引導牧民群眾攜手共建文明和諧村社,全村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牧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省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全省生態畜牧業建設示范引領第一社”等稱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天地交、萬物通 讓青海路暢、心更暢
- 作為“兩路”精神發源地之一,青海對修路這件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高寒、高海拔的惡劣環境下,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在這裡修路是什麼體驗? 祁連山2號隧道全長6044米,是我國首條高原、高寒、高瓦斯、高硫化氫“四高”隧道,也是青海省公路建設頭號高風險隧道。…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