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新春走基層

在祁連最遠的鄉鎮,我見証了維護人員對“數字天路”的守護

賈豐豐
2022年01月19日19:23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中國聯通的logo,是古代“盤長”紋飾,像極了中國結。借助“數字天路”,祁連深處的牧民與外界無縫連接,堅守在沿線的維護保障人員就是“打結人”。請看人民日報社青海分社記者新春走基層“問路祁連”第二篇

數字通訊的腳步來到祁連山深處,頑強地在這片高寒大地延伸著觸角。

從祁連縣城出發,200多公裡的電纜光纖,在4000多根電杆的支撐下,經過21個基站的分流轉換,爬山過河,最終來到了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央隆鄉,為廣大牧民群眾的通訊、上網架起了一條“數字天路”。

今年34歲的劉強,就是這些電纜、電杆和基站的“醫生”。

高個、寸頭、黑框鏡,紅色衛衣外面套著黃色防風服,鞋子是最方便走路的那種,再加上寡言少語,理工男氣質暴露無遺——作為中國聯通青海省海北州分公司的維保人員,今年是他參加工作的第13個年頭,已經成了年輕人口中的“師傅”,但央隆依然是最讓劉強頭疼的一個地方。

“央隆鄉托勒村基站受損,監測顯示故障。”后台的一個電話,讓劉強一大早就從被窩裡爬起來,開上白色皮卡,叫上同事謝戰雲,帶上工具包、梯子、鋼鉗、導鏈,還有我這個“編外人員”,迎著蒙蒙晨霧,踏上了去往央隆的路。

從祁連縣城去往央隆鄉的路上。賈豐豐攝

“這是全縣最遠的一個鄉,相當於到甘肅張掖的距離,經常就是路上來回七八個小時,而修理隻需幾十分鐘。”同行了一會兒,聊開了,這位西北漢子也打開了話匣子,“可偏偏就是這條通訊線路,最容易掉鏈子,由於線路太長,沿途自然氣候多變、地形條件復雜,再加上當地供電不穩定,基本上每個月就要跑上兩三趟。”雖是“吐槽”,但點著煙、瞇著眼,劉強用“青普話”講出來時,別有一番幽默。

看得出,劉強對這條線路如數家珍:途中哪裡要把車開慢點,哪些杆子需要時常檢查,他心裡有本賬﹔家人打過來電話,沒說幾句就挂了,雖然他的手機屏保就是兩歲的兒子……用他的話說,“要是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咱頭上,還會嫌修得太快嘛?”

由於同時身兼巡線、客服、基站設備維護、故障處理等多項任務,平均每天接打幾十個電話,劉強笑言,已經患上了嚴重的“手機幻聽症”——手機沒響,都感覺它在響,有時節假日長時間不響,反而心裡慌慌的。“摧毀一首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設置成來電鈴聲。”

一路沿著黑河峽谷逆流而上,越走越高,但就是不見目的地的影子。看著窗外的光纜電杆不斷掠過,我不禁問,“這麼多杆子,一個一個能管得過來嗎?”

“我們一般通過后台監測,確定事故光纜的大致范圍,然后抵達現場,再查看杆號,一個一個排除。”劉強說,我的問題又勾起了他們的另一個“職業病”——排除故障時,他們需要沿著光纜電杆一路步行,全程基本上都是45度仰頭看天——仔細看看,他和同事謝戰雲的頭確實都在微微抬起,“不是驕傲,而是一種職業習慣。”

央隆鄉駐地,祁連山深處的空曠小鎮。賈豐豐攝

快到晌午,經過近四個小時的顛簸,終於來到了祁連縣最遠的央隆鄉。春節臨近,推了幾家熟悉的館子,都關門了。劉強帶我們游走在空曠的街頭,看著炊煙從一家面點的煙囪裡飄出來,推門進去,終於能吃頓熱乎飯了。一盤辣椒炒肉、一盤洋蔥炒肉、再加一份沒有酸菜的酸菜炒粉條,味道不好點評,但分量確實扎實,同行的謝戰雲說漏了嘴,“往常我們都是一碗面就打發了……”

由於我的到來,比平時豐盛了許多的午餐。賈豐豐攝

匆匆吃過午飯,繼續向西行駛,十幾分鐘后,車子突然轉向,順著一條搓板路駛去,再十幾分鐘后,終於來到了托勒村基站:十來塊光伏板、一座光纜塔,再加上一個控制器,就構成了這個基站的全部。劉強和謝戰雲帶上工具,翻過牧民草場的網圍欄,徑直來到基站跟前,二話不說便爬上十五米高的通信塔,開始修理。

檢修車駛上砂石路。賈豐豐攝

去往基站,需要翻過草場邊的網圍欄。賈豐豐攝

劉強幫把手,我(右)也翻過了網圍欄。謝戰雲拍攝

高原午后的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但曠野的寒風還是呼呼地往衣領裡鑽,凍得我直跺腳,但他們在通信塔上頭紋絲不動,兩腳蹬在攀手上,一隻手抓著欄杆,一隻手一邊修理一邊與后台電話溝通,走近一摸,塔杆冰到刺骨……就是這樣一根塔柱,輻射著方圓數十公裡內的六百余用戶,上網、聊天、購物都依靠著它的信號傳送。

為了維護這個小小的基站,我們從祁連縣城到央隆鄉托勒村,趕了200公裡、4小時的路。賈豐豐攝

劉強和謝戰雲進行現場作業。賈豐豐攝

“為什麼要安光伏板?接根電線不是更方便?”我問。

“一個基站平均造價五六十萬元,由於草原上用戶數量少,要是不借助光伏板,我們連電費都賺不回來。”劉強告訴我,這條“數字天路”的架設與運維,算的不僅是經濟賬,更是發展賬、社會賬、民生賬。“現在很多牧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數字通訊的便利,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說是天翻地覆,甚至有些腦子活泛的牧民,以藍天白雲為背景,就在自家的草場上做起了直播、賣起了牛羊肉,一旁就是快遞車……這也是一種詩與遠方吧!”劉強感嘆。

作業現場。賈豐豐攝

經過1個多小時的忙活,基站修好了。深冬天黑得早,返程路上,空曠的草原飛逝而過,不一會兒遠方山脊便烘托出滿天星辰,而車廂裡已響起他們如雷的鼾聲……

(責編:劉沛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十四五”青海將推進一批重大水源和水資源配置骨干工程
  人民網西寧1月18日電 (楊啟紅)本網從青海省水利廳獲悉,近日,《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印發,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配置,從頂層設計開始,抓緊推進一批重大水源和水資源配置骨干工程,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進青海省水利現代化進程。 優化水網工程與水資源配置。…
青海印發四項標准 健全完善自然保護地制度標准體系
  人民網西寧1月17日電 (張莉萍)1月17日,本網從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青海省自然保護地建設規范》《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特許經營規范》《青海省自然保護地功能區劃技術規范》《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監測評價技術標准》四項地方標准已於2021年12月25日正式發布。 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管理局局長張德輝介紹,《青海省自然保護地建設規范》是自然保護地建設的基本指南,是編制和審批青海省自然保護地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規劃和初步設計的參考依據﹔《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特許經營規范》規定了自然保護地范圍內特許經營空間許可、行為規范、產品准入、運營資格、收費標准、基礎設施、安全監管等技術要求,指導特許經營有序、有效、合法、合規開展,為公眾提供優質體驗服務﹔《青海省自然保護地功能區劃技術規范》明確了自然保護地的范圍區劃、功能區劃和分級分類管控要求,明確了保護地的區劃所需本底資料、區劃流程、功能分區等規則,提出了與上位規劃、社區發展統籌考慮的規劃技術要求﹔《青海省自然保護地監測評價技術標准》規定了自然保護地監測的設備選型、技術方法、監測內容和考核評價的主要技術要求。…
青海力爭2025年每縣成立一所自然教育學校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張莉萍攝 人民網西寧1月17日電 (張莉萍)1月17日,本網從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青海省將力爭到2025年,建成青海省全民自然教育基地網絡,原則上每縣依托一所學校,成立自然教育學校﹔到2030年,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相對完備的青海省自然教育體系,將自然教育培養成青海省重點生態文化品牌,促進自然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