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合作專題>>青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

戈壁征麾拂彩虹,克難攻堅出精品

——德令哈(托素)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側記

2021年12月31日16:19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3號主變、4號主變充電完成,各項參數正常,完成送電。”12月29日,德令哈(托素)750千伏變電站順利帶電投入運行。工程投運極大地優化和完善青海電網主網架結構,進一步提高海西地區電網供電可靠性及電能質量,同時促進海西地區新能源規模開發和外送。

在歷時19個月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的建設者們堅守高原,以爭創“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中國安裝之星)為整體目標,堅守高原攻克施工難題,大力開展創新創效活動,多措並舉開展綠色施工,以匠心精神全力推進工程建設。

鏖戰荒漠戈壁,攻克施工難題

德令哈(托素)750千伏變電站位於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境內,地處戈壁荒漠地帶,這裡高原地形地質環境復雜、通信交通不便、氣候環境惡劣、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國網青海電力建設者們精益組織、科學管理,克服諸多困難,扎實推進工程建設。

“初到德令哈站址,眼前的一幕讓我深感震撼,一望無際的戈壁荒漠、還有數不盡的沙礫岩石、經過詳細勘測,早期的場平、挖填土方工作量達到驚人的8.6萬立方米,是一場從未經歷過嚴峻的挑戰。”德令哈750千伏變電站的項目經理張啟發介紹。

面對挑戰,施工項目部沒有立即開展施工,而是對場地進行多次細致勘測,“因地制宜”完善施工方案,編制詳盡的整體施工計劃,以標准化管理手冊為綱,組織人員、物資到位,實施全要素、全過程、全方位精益管理,協調管理人、機、料、法、環5個生產要素,從細微處做文章,從精益管理見實效,僅用時30天就完成場平工作。

“剛克攔路虎,又遇程咬金”。

進入秋天的德令哈,遭遇蚊虫肆虐,這裡的蚊子個頭大、毒性強,總是聯合“出動”,施工人員被迫當起了“生物專家”,研究蚊子的生活習性,採用錯時施工方式打起了游擊戰,保証施工進度。

2020年9月,來自高原的電網建設者們迎來了一場“大考”,由於工程設計階段按該站遠期擴建規模進行規劃施工,德令哈750千伏變電站鋼構架總計4950余噸,需進行164次吊裝,規模和難度均為省內之最。

“有勇無謀,無為良將,未雨綢繆,方為上策”。施工項目部成員提前一個月運用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工地”平台對構架吊裝各項細節進行反復推演,以虛擬施工模型將工藝參數與影響施工的屬性聯系起來,對作業技術交底、作業工藝流程進行“線上+線下”雙重監管,提前3天順利完成全部構架吊裝工作,在戈壁新城創造新紀錄。

國網青海電力員工對德令哈(托素)750千伏變電站新建工程的設備引流線進行投運前的驗收。郝瑾陽攝

開展技術創新,打造匠心工程

在工程建設期間,施工人員以匠心精神推進工程建設,施工項目部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攻克預埋地腳螺栓的精度需要控制在±1毫米的技術難題。進行反復試驗模擬推演,採用雙機抬吊的施工方法完成了青海省內首次大口徑管型母線的安裝就位工作。

德令哈750千伏變電站共有8512根預埋地腳螺栓,精度必須控制在±1毫米之內,否則會影響整體的施工質量,為此8位參建者成立QC攻關組,實地勘察試驗,反復比對分析,創新制定出了一套“整體放線、整組放樣、單組安裝”的施工方法。利用“CAD軟件+國標方鋼”制作專用模具,配合量身打造的施工方法,實現定制化加工和工廠化流水安裝地腳螺栓,使得上部鋼構架安裝效率提升40%,工程成本節約20%。

德令哈750千伏變電站需安裝共計3500米的350毫米大口徑管型母線,單根跨距達到39米,每米重達29.145千克。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是青海省內電網工程首次使用的最大管徑、跨距的管型母線。

為保証該管型母線順利上架,施工人員多次勘察實際情況,提前排查各項安全風險隱患,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及安全技術管理措施,並通過“智慧工地平台”進行反復多次模擬演練,確定以“2+1”模式(兩台25噸吊車和一台斗臂吊車)完成管型母線的提升就位和固定。

“如果說變壓器是變電站的心臟,那管型母線則是靠近心臟的主動脈血管。該站採用大管徑大跨距的管型母線,不僅能夠增強‘心臟’的跳動力量,還能顯著提升站內輸電結構的可靠性,為新能源外送提供保障。”項目副經理鄭國彪介紹說。

推行綠色施工,守護碧水藍天

建設人員將“綠色理念、綠色施工”貫穿於項目建設全過程,嚴格落實“四節一環保”要求,堅持將綠色環保理念貫穿工程點滴,科學策劃管理,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生態答卷”。

2020年12月初,德令哈750千伏變電站處於土建施工高峰期,需有大量砂石料進入施工現場。運輸車輛進場時,土建施工項目部用彩條鋪墊,施工后立即收回剩余的砂石料。施工項目部不間斷安排洒水車、霧炮機無間斷作業,有效控制揚塵。不僅如此,施工人員對現場燈具基礎等採用裝配式工藝施工,在土建階段用裝配式鋼結構組替代了鋼筋混凝土澆筑施工,有效減少現場的濕作業施工。

“無論是施工現場治理還是辦公生活區域布置,我們都進行了科學管理,統籌規劃。現場設置了環境監測站,對現場揚塵、溫濕度、噪聲等進行同步監測,辦公生活區均採用了裝配式和折疊式板房,用透水磚鋪設綠化帶等地區,降低了臨時用地的土壤污染。”德令哈750千伏變電站項目經理張啟發說。

“工程線路施工充分借鑒應用了川藏聯網工程、青豫特高壓工程環保施工典型經驗。”線路工程施工項目經理李積存介紹說,施工現場用近5余萬米的硬質圍欄及彩條布對環境敏感區塔基和道路進行了圍擋。同時,為最大程度降低車輛碾壓對土壤耕植層的破壞,在施工道路上鋪設了大量鋼板,並提前做好區域內播撒草籽恢復植被的相關准備工作,確保了施工完成后植被第一時間得到恢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隨著這一條“戈壁綠電新通道”的順利送電,青海海西地區綠電將源源不斷送往遠方,點亮萬家燈火,傳遞光明和希望。(來源:青海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 孫禹晨、郝瑾陽、鄒建華)

(責編:陳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