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高原“翡翠”的最“孤独”铁路

王菲菲 董 洁

2021年04月25日09:38  来源:青海日报
 

何明正在工作中。青海日报记者 王菲菲摄

4月18日,我们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出发,去探寻通向高原“翡翠”的最“孤独”铁路。下了国道后,又辗转走过了一条在常用导航上搜索不到的戈壁小路,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北霍布逊站”。

锡北铁路连接青藏铁路上的锡铁山站与北霍布逊盐湖,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之一,总投资11.774亿元,位于格尔木市,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2015年1月进行竣工验收,是青海省首条自主运营的地方铁路,隶属于青海地方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运输察尔汗盐湖中的北霍布逊盐池产出的工业用盐。锡北铁路全长54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初期设计年运量1100万吨,远期年运量1700万吨。目前,承担德令哈工业园区、饮马峡工业园区烧碱生产企业工业用盐的运输工作。

六年间,在这条铁路带来的成绩背后,是由中铁十六局集团铁运工程有限公司锡北铁路运营指挥部46人的运营团队在默默付出,他们主要负责机务、车务、工务、电务、检修五大专业的业务服务。他们从天南海北聚集在此,扎根在辽阔孤寂的戈壁滩上,日复一日地维护运营着这条“孤独”的铁路。

非凡的坚守——戈壁见初心,齐心达使命

如果“孤独”有距离,那么在他们的心里——那就是“家的距离”。

2015年7月,锡北铁路运营指挥部指挥长吴波从老家河北来到了这里,一行七人的队伍是中铁十六局在高原上组建的第一支运营队伍。回忆起往昔,吴波说:“车越往里开,周边的景色越荒凉,手机没了信号,大家的心里也越没底,到达指挥部的第一晚,大家基本都有了高原反应,但都咬着牙打扫了宿舍,安装了家具,最后就地凑合煮了一锅方便面吃了。”

白天,吴波带着大家检查所有的设备,保养机车、道岔……晚上,和大家聚在一起学习,为铁路正式运营做好安全工作和理论知识储备,闲暇之余大家坐着去锡铁山镇打水的车,下载几部电影在笔记本里,回来的时候凑在一起看。就这样,七个人在这里待了大半年,直到2015年12月18日,45节拉载着3600吨工业盐的火车正式在此通车,那一天的站台上彩旗飘飘,人声鼎沸,这是吴波他们来到这里后最激动和开心的一天。

今年是吴波在这里的第六年,回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虽然,在他们这里所有的节假日都没有了“概念”,但为了照顾大家的情况,吴波总是让大家先休假,自己能不休就不休,每次都是趁着公司开会的时候顺便回一趟家,回到家里也是坐立不安,脑海里萦绕的都是这边的事情。

由于每天火车的进出站时间不是固定的,夜间也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所以大家都需要保持随时待命的状态,“由于机车运行监控装置未启用,而且运行线路建造在盐碱地上,经常有路基下沉现象,给安全行车带来了极大困难,我们随时都会去处理这些突发情况,保障铁路畅通。”吴波说,“只要夜里听到火车的鸣笛声,他总会第一时间起来站在窗前看着火车安全的进出,才能放心。”

每当说起自己的家时,这个高大严肃的中年男人,脱去了坚硬的外壳,眼角隐忍着泪水,嘴里喃喃地说:“我亏欠她们太多了,可这是我的工作,我不能考虑的太多,家庭和工作无法两全其美,我是一名党员,我就要做好带头作用,在这里外部环境是孤独的,但是我们内部团结永不孤独。”

默默的坚守——初心唤担当,使命催人进

如果“孤独”有形状,那么在他们的心里——那就是“两条平行线”。

辛永波是锡北铁路运营指挥部的副指挥长,也是唯一一名退伍老兵。他个子不高,脸上带着“高原红”,2017年他来到了这里,虽然负责指挥领导工作,但他总是冲在机车检修工作的第一线,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我以前是火车司机,比较在行机务这块的工作,我很热爱这份工作,可能是由于父辈的影响,铁道兵时期的铁道兵精神一直是我们这一代最崇拜的,来到了这里后,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铁道兵精神的‘影子’,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吃苦耐劳,以苦为乐,我们早已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辛永波笑着说道。

33岁的张利华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火车司机,他每天都要来回行驶在锡北铁路上。那条冰凉的钢轨在他眼里犹如两条“孤独的平行线”,他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才能确保行驶中的安全性。在这个岗位上,张利华恨不得自己有三颗心脏六只手,既要彻底瞭望前方线路不间断,又要随时注意检查各项仪表是否正常,在戈壁滩上的行驶是对他意志力的考验。用他的话说,这里一年四季都一个样,要耐得住寂寞,相比于外地的火车高温作业,这里刺眼的紫外线才是最可怕的,我的脸上和胳膊上经常被晒伤,每次都可以揭下来一层皮。

同样需要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冯仁江负责这里所有的检修工作,电器、制动、柴油机、辅助和走行是他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方面,这份工作既需要他的细心,也需要他不断地学习积累。“去年我们一共零碎修了368次,在高原对我们的体力要求更高,尤其冬天里遇到大风天,风一吹手就裂皮了,不过能够坚守在此,将我的所学教给徒弟们,我觉得已经很值得了。”冯仁江说道。

最美的坚守——使命映初心,筑梦新戈壁

如果“孤独”有颜色,那么在他们的眼里,那就是——“蓝、黄、白”。

清澈、明净的蓝天,灰黄、寂静的戈壁,洁白、丰富的盐资源,构成了这里的主色调。40岁的陶丽丽是这里屈指可数的女职工之一,为了追随丈夫的步伐,她毅然来到了这里,她主要负责行车室内的指挥工作和全集北站的值班工作。

经过岁月洗礼的她显得更加沉稳干练,坐在总控台前的她始终挺直着腰板,脑袋里飞速旋转着各项需要记录和沟通的信息,她说:“我最感到愧疚和自豪的就是我的儿子,我们常年在外,他很小就开始独立,也很理解我们的工作,刚来这里时,因为每周要轮流去全集北站值班,工作和吃喝都是自己一个人,一开始一个人睡在那里是挺害怕的,但也慢慢克服了,每天望着辽阔的戈壁,心情反而变得很平静。”陶丽丽的丈夫高炜是安质部的副部长,两人虽都到此工作,但依旧相隔着几十公里,一周也只能见一次,但陶丽丽心里却很满足。

像他们这样的“夫妻职工”在这里一共有四对,还有“父子职工”和“兄弟职工”。29岁的何明是锡北铁路北霍布逊站站长,他的妻子胡玲惠是这里的油库管理员,他们是这里最年轻的夫妻,但何明已经在这里待了六年了,从青涩到成熟,何明正是在这片戈壁荒滩中成长起来的。高飞航的父亲、表哥和堂弟都是在他的号召下来此工作的,腼腆的他只向我们说了一句:“人员紧缺,全家出动。”

指挥长吴波说:“单位是出于对大家特殊情况的考虑,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这样也能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尤其在这里,无论是夫妻还是兄弟,我们其实早就把彼此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3000米高的海拔,一条铁路线,两个小站,就是他们全部的工作。这里方圆50公里不见人烟,像一座孤岛被一望无际白茫茫的盐碱地包围着,他们在漆黑的夜里、荒凉的野外、在刺骨的寒风里默默地坚守。为了强大铁运,他们远离家乡,放弃了与亲人的相守,保障着列车的安全运行,把住了一道道质量关,实现安全生产1468天,运量突破200多万吨的好成绩。虽然每天面对的是孤零零的小站,泛着寒光的钢轨、还有寂寥的星斗,但他们冬抗严寒,夏战酷暑,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这就是最宝贵的铁运精神。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