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謀發展 匯四海棟梁譜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人才工作紀實

從“一帶一路”建設,到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海面對未來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支持涉藏州縣發展,到對口援青、東西部扶貧協作等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青海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從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蘭西城市群建設,青海國家戰略日益凸顯。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人才始終都是第一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始終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強力推進人才強省戰略,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加大人才投入強度,持續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培育引進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黨愛國、甘於奉獻的人才隊伍,全省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千帆競發立潮頭,萬舸爭流我自強。如今,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歷史起點之上,青海將深耕人才沃土、發達人才根系,以人才發展引領創新發展,支撐“一優兩高”戰略,服務生態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設,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
強化組織“牽引力”
凝聚人才“向心力”
2020年9月、2021年7月,中組部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班在“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舉辦期間,青海省連續兩年舉辦了傳承“兩彈一星”精神青年英才論壇,來自全國幾十家科研單位、十幾所高校的600多名老中青人才代表齊聚一堂,暢議“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價值。原中組部、團中央第20批來青博士服務團團長、青海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李瑞感慨道:“在這裡,我深刻感悟科技先輩們無比的英雄氣概和至誠的愛國情懷,更充分領會了黨中央號召廣大青年人才到祖國西部服務奉獻、建功立業的重要意義。”
青海或許是經濟窪地,但她更是一片精神沃土。
近年來,青海省注重用活用好紅色資源,以激勵廣大人才把信仰信念的力量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並使之成為青海省堅持貫徹黨管人才原則的一個重要手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不斷完善黨管人才機制。及時修訂完善《青海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規則》及其《工作細則》,制定印發《省直部門黨組(黨委)書記抓人才工作述職評議考核辦法(試行)》《黨委書記抓人才項目責任制實施方案》《省級人才計劃評審專家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同時,通過不斷強化政策督查落實,建立推行人才工作年度述職評議考核機制等制度,真正使人才工作成為“硬杠杠”。
著眼引育人才政策頂層設計,制定實施了《關於“昆侖英才”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並逐步建立起以“昆侖英才”行動計劃為統領的人才政策體系:相繼出台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39項舉措,制定優化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18條政策,印發《青海省“人才+項目”支持服務辦法(試行)》20條優惠政策、進一步支持和鼓勵全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28條措施、《“一事一議”支持高端人才實施辦法》等一系列人才新政。
謀定而后動,奮進而有得。截至2020年底,在青兩院院士2人、院士工作站駐站院士8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37人,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新突破﹔青海全省人才總量50.09萬人,較“十二五”末增長32.62%,全省人才總量實現新增長﹔全省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人數88.15萬,佔全省總人口14.88%,較“十一五”末增長6.28%,人才隊伍素質實現新提高。
賦能發展“新引擎”
匯聚經濟“新動能”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地處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區域,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態責任重大而艱巨,肩負著全面筑牢國家生態安全根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青海省著眼以智力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產業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領產業,進一步強化人才資源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自2017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青海省高度重視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2019年5月成立青海省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挂牌組建青海省青藏科考服務和成果轉化中心,創建青藏科考大數據中心。
爭取科技部、人社部支持,建成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3個,設立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流動站11家,逐步覆蓋“一優兩高”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和特色優勢學科……青海省借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帶動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匯聚。
產業興旺人才聚。青海省圍繞新能源、新材料、鹽湖化工、先進制造業、特色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開展“百項創新攻堅”,著力打造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成全國唯一以生態畜牧業發展為主的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成世界唯一一個由清潔能源供電的大數據產業園,組織專家團隊開展“青海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及大生態產業發展綜合研究”。
面向未來,青海省著眼率先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人才需求,實施“四地”建設人才支撐保障行動計劃,持續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形成從戰略科學家到領域頂尖人才、專業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為主體的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打造引才“強磁場”
用好育才“蓄水池”
針對包虫病高發流行的實際,青海省借助清華大學對口幫扶青海大學的機遇,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為“雙聘院士”,把先進技術和理念“無延時”下沉到基層,使得青海省包虫病人群平均患病率由2012年抽樣調查的0.63%下降到目前普查的0.18%。當地老百姓說,“沒想到能在家門口享受到‘院士級’的醫療服務”,“有了健康的守護神”。
青海省緊緊抓住中央“對口支援”契機,建立健全27項管理服務制度,與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發達省市和34家中央國家機關、中央企業攜手開展涉藏州縣組團式人才結對幫扶。十多年來,1200多名援青干部和人才積極響應號召,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青海,為青海的改革發展穩定注入了生機活力。
與此同時,青海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實施帶來的政策機遇,激勵吸引國內外各層各類人才流向青海、服務青海。
常態化開展“組團式”校園引才,連續兩年拿出重要崗位和優惠政策,直接引進270名博士、705名碩士和本科應屆畢業生落戶青海﹔採取“人才+項目”“人才+產業”“人才+課題”支持服務辦法,連續兩年舉辦“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柔性引進13名院士、2125名專家合作753個項目﹔借助“一帶一路”建設,青海省三所高校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中歐科研快車”首次駛入青藏高原,拓寬了青海省與歐盟各國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的新路徑。
本土人才是青海發展最重要、最基本、最持久的資源。為培育本土人才,青海省大力實施人才回流工程,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經商等本土人才返鄉創新創業,2020年返鄉回流青海籍高校畢業生比上年增長66%﹔將原來分散在省直部門的27個人才項目優化整合為“青海學者”“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技術技能人才”“鄉村振興人才”“黨政新苗”“教學名師”“高原名醫”“文化名家”“企業經營管理骨干人才”“科技領軍人才”10個人才計劃,累計培養領軍人才、技術骨干和實用型人才8000多人﹔持續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支持基層和各類用人單位開展“訂單式”人才培訓培養。
創造留才“好服務”
營造愛才“好生態”
留不留得住,關鍵看服務。為廣大人才解決后顧之憂,是激勵引導人才奉獻高原、干事創業的重要方法。
印發青海省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安置暫行辦法、子女入學實施辦法和關心關愛專家人才10條措施,發放高層次人才醫療綠卡,加大投資於人力度,人才經費“十三五”末比“十二五”末增長了6倍,255套省級人才保障住房相繼建成並交付使用,著力解決專家人才看病難、子女就學難、配偶安置難等問題。
印發《關於普遍開展一次同專家人才談心談話活動的通知》,按照“分級實施、全面覆蓋”的原則,各地各單位根據《關於分層分類做好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的通知》明確的聯系對象,結合年度走訪慰問,以“一對一”個別談心為主,集中開展與專家人才談心談話活動,了解掌握廣大專家人才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認識以及作用發揮情況,聽取專家人才意見建議,積極營造尊重愛護人才、關心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圍。
體制機制創新是促進人才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激發人才活力的關鍵之舉。在“三區三州”地區農牧、林草、水利行業實行基層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機制,讓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有了“雙線晉升通道”﹔在水利、林業、地勘行業啟動正高級工程師評審,使這些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上可以與大學教師“平起平坐”﹔打破職業技能評價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價界限,認同“跨界英才”﹔明確了55項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層級,實現職業資格與職稱對應﹔持續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精簡1/4的科研項目管理程序,修訂33個職稱系列評價標准,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實現科技成果登記“不見面審批”。
同時,青海省還注重搭建專家人才學術交流平台。成立青海省專家人才聯合會,團結凝聚500多名省內與省外、過去和現在致力於新青海建設的專家人才,使其成為“全省專家人才共同的‘家’,當好深化改革的‘領頭雁’、推動發展的‘智囊團’、人才建設的‘加速器’、英才匯聚的‘蓄水池’,成為助力支撐新青海建設的高端智庫”。
此外,在青海省內主要媒體開設“青海人才風採錄”專欄,常態化宣傳各類人才先進事跡,定期開展人才工作“伯樂獎”、對口支援青海先進個人、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奮斗者等評選表彰活動,更好激發各層各類人才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熱情,引導激勵更多人才投身青海、服務青海、扎根青海。
山至高處人為峰,海到盡頭天是岸。青海的發展造就了萬千人才,人才的匯聚建設了大美青海。隨著大美青海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強烈信號的持續傳遞,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選擇“慧”聚三江、“源”夢未來的創業之路,引領大美青海向著更優更美的方向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浙江援青人的“青海情”
- 從德令哈到大柴旦的路上,湛藍的天空、綿延的山巒配合著土黃色的大地,這便是戈壁灘的樣子。初來這裡的人一定會痴迷於純淨、空曠、粗糙的美,但看過了幾百公裡的戈壁灘,這種美也已經司空見慣——在這裡,一棵樹就是無價的財富。…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