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石橋東北角,首都體育館(簡稱首體)在此矗立了半個多世紀。翻開歷史長卷,首體的身影出現在新中國體育史的一幕幕經典畫面中: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1981年男子冰球世錦賽、1990年北京亞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濃縮著新中國體育的發展變遷,也映射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歷史進程。
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首體經整修改造,已於日前亮相。外觀雖是舊時模樣,內部卻煥然一新,更環保、更舒適、更具科技感。走過53年歷史的首體,像一座橋梁,連接起中國體育的過去與未來。
見証歷史時刻
1968年,首都體育館從當時的北京西郊拔地而起。這座能容納1.8萬人的體育館成為當年北京的地標性建筑之一。當年,從設計到施工,從材料到設備,都是自主完成。
1971年,田有年初中畢業后被分配到首都體育館工作。從服務員做起,到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滑雪部主任,田有年在這座體育館裡埋頭干了40多年。“中國體育那些重要時刻,我幾乎都經歷了,就是沒在現場看到中美乒乓球友誼賽,有些遺憾。”田有年錯過的,是1971年那場“以小球轉動大球”的比賽。那一場“乒乓外交”,推動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性進程,也加快了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賽事在首體舉辦,首體成為中國與世界加強溝通、增進友誼的重要平台之一。
“首體承辦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體育比賽是1990年亞運會。”田有年回憶說,當年在首體舉行了體操等項目的比賽,國內在辦賽方面也開始對標國際標准,不斷積累經驗。
50多年間,首體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改造:第一次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場館在照明、音響等方面做了較大調整﹔第二次為了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歷時兩年半的改造讓首體內部設施煥然一新,“環保”成為關鍵詞﹔2018年年底開始,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首體第三次“閉關”改造,就此成為“雙奧場館”。從設計上看,改造后的首體是國內第一座實現夏、冬兩季項目轉換的體育館。位於場館中間的場地鋪設活動地板,移開地板后,下層可作人工制冷冰場,舉辦冰上項目的賽事活動。
匯聚國人情懷
1971年,16歲的蘭立第一次到首體時,還是哈爾濱冰球二隊的一名小隊員,“那時滑冰都在室外的天然冰場,我們不明白體育館是怎麼凍冰的,一到館內覺得特別震撼。”
1981年,男子冰球世錦賽甲級C組比賽在首體舉行,當時的場景田有年記憶猶新:“看比賽的人特別多,連台階上都坐滿了人。”
首體南門外的幾個小門房是當年的售票處。每到賽事活動前夕,買票的人能排一兩百米。“大家的熱情非常高,還有人連夜排隊買票,比賽幾乎場場爆滿。”今年87歲的首體原工作人員楊素勤說。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首體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之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掀起了滑冰熱,首體開始對百姓開放。“首體是全國最早對公眾開放的體育館之一,冰場開放時非常火爆,高峰時能有上百人在滑冰。”田有年說。除此之外,首體還開始承接商業性體育賽事和文藝演出,又一次走在了國內體育場館前列。
在首體舉行的各類體育和文藝活動多了起來,當時,到首體看比賽成為北京市民時尚消遣之一。“那會兒花兩三毛錢在北京看一場國際比賽,是件非常不得了的事。”楊素勤說。
“從1986年起,首體用了5年時間從完全依靠國家財政撥款,實現了向自收自支的轉變。”田有年認為,對全國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來說,這是個有開創意義的探索。
再迎發展契機
1993年,原國家體委進行機構調整,運動項目五司與首體合並辦公。隨后,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在首體成立,首都體育館正式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的“大本營”。
事實上,作為國內第一座室內制冷冰場,首體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已成為中國短道速滑隊和花樣滑冰隊的訓練基地之一。據蘭立介紹,此前兩隊的訓練主要依靠東北的天然冰場,到了深冬,東北氣溫太低,隊伍會轉場到首體。后來,首體的主館旁邊新建了訓練館,隊伍有了進行全年訓練的條件,便在首體“安家”。
訓練條件得到改善,運動員們進步飛快。1988年卡爾加裡冬奧會,短道速滑被列為表演項目,李琰獲得一金兩銅。1994年,陳露在冬奧會花滑賽場為中國代表團摘得了首枚冬奧會獎牌。
首體支持著中國冰雪運動起步和成長,也陪伴它經歷高峰與低谷。1998年長野冬奧會,中國代表團拿到6銀2銅,幾次與金牌擦肩而過。“當時首體大院裡似乎都彌漫著一種失落的情緒。”田有年說,隊伍回到北京后,幾次進行總結研討,所有人都憋著一股勁兒。
在短道速滑名將楊揚的記憶中,那段時光煎熬又難忘,“為了一個目標要再堅持4年,對每個人都是考驗。”她曾在首體先后訓練、生活了14年,最終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上為中國代表團實現了冬奧金牌“零的突破”。
隨著中國體育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冰上項目的國際賽事落戶首體。2015年7月31日,北京聯合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中國冰雪運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首體也被選定為冬奧會競賽場館之一。2018年年底,首體開始修整改造。與科技的完美結合,讓這座53歲的場館重新煥發光彩。
如今的首體,門前是縱橫交錯的立體交通,當年還顯偏僻的北京西郊,早已發展成繁華街區。首體見証著新中國體育的發展進步,也與時代共同前行,在守望中記錄歷史,也在進取中續寫傳奇。
中介機構發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詳細】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