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回望過去的五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由2011億元增長到3000多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從5511美元增加到7500美元,人均財政支出位居全國前列。
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
地處地球第三極的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在全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年來,青海永葆滴水穿石的奮斗韌勁,不折不扣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與時俱進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在統籌“五個示范省”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堅決把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
堅持不懈打好脫貧攻堅戰、牧民吃上生態飯、綠電深入三江源、建設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從經濟發展到民生保障,從高原牧區到城鎮鄉村,青海始終為“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庄嚴承諾,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生態保護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促進生態保護
你看,過去“身在山中人不知”的西寧市湟中區卡陽村搖身變成“網紅”4A級旅游景點,放下鋤頭的貧困戶支起鍋灶做起“旅游飯”﹔純純的牛奶還是那麼香甜,果洛州瑪沁縣陰柯河村牧民卓瑪靠著把牦牛奶制成的雪糕,斬斷窮根……
“十三五”以來,青海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按照“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總體思路,扎實推進黨中央決策部署在青海落地生根。2019年底,青海省42個貧困縣、162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實際減貧53.9萬人,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
碧水長流,青山常在,藍天常駐。五年來,青海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走出了一條以生態保護助力脫貧攻堅、以脫貧攻堅促進生態保護的“生態脫貧”之路。
青海省大通縣邊麻溝村打造的“花海”景區全景 劉歡 攝
如今,玉樹州唐古拉山鎮貧困牧民扎西才仁放下牧鞭騎上駿馬,他以生態管護員的身份重新“執掌”草原。“每月巡護兩次,每次三四天,有時需要一個多星期。”
2004年,為響應國家號召、保護日益脆弱的三江源生態,扎西才仁所在的唐古拉山鎮6個村128戶400多名牧民群眾告別大草原、翻越昆侖山,搬遷到420多公裡外的格爾木。“下山16年,草原長勢好了,我們還能享受國家生態獎補款和各項優惠政策,每月領取1800元工資,吃穿住行都不愁。”扎西才仁說。
“十三五”以來,青海完成大規模國土綠化2116.4萬畝,通過生態資源管護同生態公益性崗位開發緊密結合,累計開發生態管護崗位16萬個,在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4.99萬人從事林草資源管護,五年累計發放勞務報酬39.6億元,帶動近18萬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此外,青海在造林、封育、病虫鼠害防治等項目實施時積極鼓勵、優先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生態建設,完成營造林任務70萬畝。
生態工程帶動了176萬人次參與,人均增收4557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萬人次,人均增收3365元。青海各地已建立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387個,累計帶動4768名貧困社員人均增收2852元,其中村集體成立專業合作社27個,共增收205萬元,實現了生態保護、脫貧攻堅和民生改善多贏。
行百裡者半九十。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202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響鼓重錘,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堅決落實“四個不摘”重大要求,鎖定“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各族群眾站在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步邁進。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源,保護好三江之源是時代賦予青海的使命和重任。
貴德黃河岸邊 人民網 甘海瓊 攝
“十三五”以來,青海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站在“國之大者”的高度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中華水塔”行動啟動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等重點生態工程成效明顯,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圓滿完成,五級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體系全面建立,森林覆蓋率由6.3%提高到7.5%,“引大濟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03.8平方公裡。
青海是北半球氣候的敏感區和啟動區,是全球生態系統的調節器和穩定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2015年,青海相繼啟動建設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9年6月,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啟動﹔同年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成功舉辦,形成《西寧共識》﹔2020年4月,青海省啟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三年行動。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裡,約佔青海省國土面積的17%,涵蓋了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源頭。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31項體制試點任務已全面完成,確立了9大國家公園建設理念,初步形成了15個管理體系,積累了建設國家公園的寶貴經驗。
半個省全部使用水、光、風等清潔能源供電,可行嗎?在青海,這一設想不僅成為現實,更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實現著突破!作為我國清潔能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青海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不斷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著力打造清潔能源的輸出大省、產業大省和生態大省。
海南州塔拉灘光伏產業園 人民網 甘海瓊 攝
2020年7月,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啟動送電,作為世界首條清潔能源輸送通道,每年400億千瓦時清潔電量“電亮”青海經濟發展活力,並帶動清潔能源產業鏈發展。
“綠電7日”“綠電9日”“綠電15日”,再到“綠電百日”的突破,綠色發展的腳步在三江之源加速奔跑。
“兩年前,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已經用清潔高效的電鍋爐代替了燃煤鍋爐,全年節省取暖費用近100萬元。現在我們學校又用上了‘綠電’。”瑪多縣民族寄宿制中學副校長才讓說。
讓“綠電”紅利惠及更多百姓和企業,持續推動在三江源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正式啟動清潔供暖示范縣建設,積極探索三江源地區清潔供暖新模式,“綠電”給三江源地區的百姓帶來了更大驚喜。
小財政守護大生態 大生態助力大民生
堅冰生春水,寒盡盼春歸。“十三五”以來,青海省會西寧市,用小財政守護大生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打造生態城市、宜居城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化為對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化為群眾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北山美麗園 人民網 楊玥 攝
團結公園的沉香塔、北川河濕地公園的大型雕塑群、魯青公園的騎行綠道、寧湖濕地公園的候鳥科普展板……歷時30多年的南北山綠化改變了西寧的生態大環境,點綴在城市各處的綠地濕地則是西寧生態改善提質增效的“點睛之筆”。
生態似水,發展如舟。人居大環境改善,生活小環境也在發生變化,養老便利、看病不難﹔民生工程、處處暖心……
“十三五”期間,青海始終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累計投入民政事業經費285.27億元,不斷解鎖全省各族群眾美好生活幸福密碼。
五年來,青海累計完成地級、縣級、重點鄉鎮“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114個,並實施西寧市等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和環境問題整治項目7個,有力保障了飲用水水源地安全。
黃南州黃乃亥飲水工程 人民網 蔣瑩 攝
五年來,青海省投入財政資金6.64億元用於購買養老服務,受益老年人超過150萬人次,建成並投入運營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25家,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員覆蓋率達81.2%。
五年來,青海省教育發展投入779億元,年均增長6.6%。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83%、97.01%、91.79%、全面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五年來,青海省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累計實施城鎮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8.93萬套,青海省170多萬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從“憂居”向“優居”轉變。
五年來,青海省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投資13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04萬公裡,新增570個建制村通硬化路,新增647個建制村通客車,提前一年實現“兩通”脫貧兜底性目標任務,完成192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829公裡配套道路建設任務。
五年來,青海文化和旅游累計完成投資870.76億元,“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的旅游發展布局基本形成,全省累計接待游客1.9億人次,旅游收入2100億元。全省公共文化服務打破時空壁壘,實現線上線下拓展,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
持續加強部署指青海省防汛工作 8月18日,記者從青海省應急管理廳獲悉,根據相關部門會商研判,近期青海省仍有較強降雨過程,局部地區極端強降雨依然可能發生。為全面做好防汛各項工作,省應急廳及時召開全省防汛視頻會商調度會,聽取各地雨情、水情、汛情及防汛工作開展情況,分析當…【詳細】
爭取落實瑪多“5·22”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央預算內投資6.6億元 8月18日,記者從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解到,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達青海省瑪多“5·22”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重點項目18項,總投資8.15億元,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55億元,目前已到位資金3.32億元。這批項目的安排,將有力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