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鮮花、掌聲、擁抱、熱淚……4月2日下午,一場場簡朴熱烈的歡迎儀式,249個家庭的再度團聚,讓這個下午溫馨而難忘。
今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湖北武漢告急,我省醫護、救援人員聞令而動、逆行出征,以生命踐行醫者使命,以擔當彰顯濟世情懷,在沒有硝煙的抗“疫”戰斗中,展現了白衣天使精神、白求恩精神、南丁格爾精神,給患者帶去了希望,為青海人民贏得了榮譽。
春風十裡,歡迎逆行英雄回家!我省支援湖北醫療護理隊、省紅十字會救護轉運隊249名隊員集中休整完畢,回到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崗位,讓我們一起致敬、一起祝福、一起見証一幕幕幸福的瞬間!
省人民醫院歡迎孫斌一行回家。 攝影:喬延昌
“走,回家”
“可以回家了!”
4月2日下午6時30分,走出7樓會議室的大門,剛剛參加完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座談會的孫斌撥通了妻子尚玲的電話。
在1月28日的那個下午,作為青海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副主任,孫斌和來自全省16家醫療機構的137名醫護英雄一道馳援湖北。在一線的50多個日日夜夜,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穿刺……他們攜手奮戰,與死神賽跑。14天前,圓滿完成對口支援醫院的全部救治工作后,孫斌和隊友們一起返回青海。
如果說3月19日的主題是回家,那麼今天的主題就是團聚。
“在武漢時無暇顧及這些情緒,反而回青海后特別想家。看著外面的藍天,看著手機裡家人的照片,每天都期盼著能早點回家。”近鄉情怯。對於孫斌來說,這集中休整的14天是漫長的。雖然父母妻兒也來看望過他幾次,“但和視頻一樣,總沒有一家人坐在一起說說話來得舒坦。”
盼望著、盼望著,這一天終於到了。
時間退回到下午4時30分。在眾人的翹首期盼中,省醫院接回“逆行英雄”的車穩穩地停在大門口。
“歡迎英雄回家!”“你們辛苦啦!”人群中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一下車,孫斌一邊回頭照看身后的隊友,一邊在擁擠的人潮中尋找尚玲的身影。就在此時,看到孫斌后的尚玲快步上前給了他一個擁抱。
“平安回來就好!”簡單的一句話卻勝過了萬語千言。看著眼前這個再熟悉不過的人,尚玲的眼淚奪眶而出。因為要參加單位的座談會,來不及多聊,孫斌就直奔會議室……
其實,跟孫斌一樣,作為省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的尚玲也出生於醫生世家。1996年,兩人大學畢業后一同到省人民醫院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他們既是生活中的伴侶,更是工作上的知音。不提玉樹地震、非典,就拿這次來說,孫斌上前線后,尚玲一人承擔起了照顧雙方父母的責任。工作上的壓力、對於孫斌的擔心……一度讓性格開朗的尚玲有些焦慮,但為讓丈夫在武漢安心工作,在數為不多的通話中,她從未提及這些困難。
“比走的時候黑了,白頭發也長了不少……”正在回想剛剛在醫院門口那短短幾分鐘的碰面,手機響了。挂了電話,一直在辦公室等待消息的尚玲換下白大褂下樓了。
沒有著急回家,孫斌想先帶著妻兒一起去給父母報個平安。
“回來了!快讓我看看,哎,黑了、黑了……”一進門,丈母娘就趕緊迎了上來。
“英雄回來了!”看到兒子平安凱旋,母親陳曉珍瞬間紅了眼眶,輕拍孫斌的肩膀,心疼地說著:“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孫斌的父親孫富崇是個性格內斂的人,看著兒子坐在身邊的沙發上,他沒有像老伴那樣噓寒問暖,只是面帶微笑地看著他,可眼神中卻透著一股驕傲。
給父母報完平安,了卻一樁心事的孫斌和尚玲帶著兒子孫榮鑫回家了。在孫斌離開的這段時間,放假回來的孫榮鑫承擔起了司機的角色,送媽媽上班、幫姥姥買菜……一來二去,車技比之前大有長進。今天,終於有機會在心目中的英雄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技術,孫榮鑫有些激動。
“爸,你看我開得咋樣?”
“小心,前面有個坑……”
“這路不好走!”
“你看著點兩邊的車。”
……
坐在后排的尚玲看著前面斗嘴的爺倆兒,心裡暖暖的。今晚的菜譜她已經想好了,酸菜炒粉條、茄子炒辣椒。沒什麼特別的,但都是孫斌愛吃的那幾樣……(作者:咸文靜)
小兒子在疫情期間親手制作的祈福紙燈籠終於能親手交給媽媽了。攝影:魏雅琪
春風十裡接你回家
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來思,楊柳依依。
4月2日,在經歷了為期兩周的休整后,我省支援湖北醫療救援隊員歸家。和昔日戰友一一別離,帶著祝福,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6名醫護人員踏上了回醫院的路。
“出發時,西寧還是寒冬,回來時,街邊楊柳已抽出嫩芽,高原的春來了,我們可以回家了!”
“我的孩子13歲了,已經長大了,也沒有什麼牽挂,疫情當前,我一定要去!”張宗英是省婦女兒童醫院ICU的護士長,是這支隊伍的隊員,也是隊伍的“主心骨”,已經有19年從醫經驗的她告訴記者:“出征武漢,必須帶精兵強將!劉瑾芳是其中一員,也是一名黨員。”
初到武漢,劉瑾芳和隊友們迅速調整自己的狀態,在短暫的院感培訓、穿脫防護服訓練后,立即投入治療工作。
第一次進入病區,有些緊張,做好防護,她深吸一口氣,經過一個個緩沖區,進入病房。看到患者的一剎那,她就顧不上緊張了——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病情、做好生活護理……一天的工作忙碌、繁重,卻沒有一絲慌亂。
工作量大、每天在病區做護理、身著層層防護服行動不便、護目鏡霧氣影響視野、口罩勒得臉生疼……這些都不算什麼,劉瑾芳說,每每想起曾在武漢拼命過的每一天,她都覺得曾吃過的苦現在想來都是甜的。
“記得有一次為病人做穿刺,戴著護目鏡進入病區不一會就起霧了,隻能靠著手摸血管穿刺,手上戴著好幾層手套,穿刺工作一度陷入困境,我冷靜下來,憑借著多年給兒童穿刺的經驗,慢慢尋找,最后准確無誤地做好了穿刺。”
“有一天早班,出門沒趕上去醫院的大巴車,站在空空如也的武漢大街上我甚至有點無奈和絕望,擔心因為自己遲到而耽誤交接班同事的休息時間,正在我懊惱時,一位騎著電動車的市民朝著我駛來,聽聞我在醫院工作時,他將我送到了醫院門口,我覺得武漢這個城市是暖的。”
“這次去武漢救援,也是一次很好的現場學習機會。通過和各大醫院醫護人員的搭班工作,我學到了鼻空腸管置管術,這在我們科室還未開展,若在日后能普及這項技術,也算是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
一束束鮮花映襯出最美的臉龐,一個個擁抱訴說著思念之情,喧鬧的鑼鼓表達著醫院對在抗疫一線奮戰50多個日日夜夜6名姐妹最深情的問候。
下午5時左右,省婦女兒童醫院鑼鼓喧天,迎接6名馳援武漢英雄姐妹凱旋歸來,百余名職工和隊員家屬,早早等候在醫院前廣場,手握鮮艷的五星紅旗,向平安歸來的抗疫英雄們致敬。
“我記得當天下發通知后,全科室45人積極請戰,劉瑾芳是科室裡第一個主動報名請戰的黨員,她平時業務能力比較強,做事認真工作,安排她去我們放心!”ICU副主任、主任醫師趙生奎說。
簡單的歡迎儀式后,劉瑾芳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時隔66天見到家人,劉瑾芳難掩激動和幸福。
終於見到兩個孩子了,這個擁抱她等了66天。“濤濤,你不認識媽媽了嗎?”1歲左右的小兒子見到許久未見的媽媽時竟有些生疏,別過臉,怎麼都不肯讓媽媽抱,但沒過一會,便跑來媽媽的懷抱不肯離開。
“這是大寶給你折的燈籠,每天都盼望著你早點回家呢!這是他畫的畫,是一個針管和病毒正在抗爭,上面寫著媽媽加油、湖北加油!”丈夫蔡廷發拿出孩子們為媽媽准備的禮物一一解說。
“你就去吧,家裡有我呢。”出發時,丈夫雖有不舍,但還是支持她。
“孩子有我們照看呢,你放心。”公公婆婆安慰她說。
“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家人,是他們讓我勇敢前行!”
在青海援助湖北醫療隊中,很多像劉瑾芳這樣的“逆行天使”,在一線與“疫魔”殊死搏斗,而他們的家人則成為逆行者們的堅強后盾。(作者:孫海玲)
[2]下一頁
![]() |
在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中勇攀科技高峰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摘自…【詳細】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詳細】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 8月27日,記者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關部門獲悉,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格爾木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副壩工程壩體混凝土正式封頂,標志著該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海西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是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