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10月19日09:22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青海省科协关于印发《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青科协发〔2022〕8号

  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市、自治州科协,各高校、企业(园区)科协,省科协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

  青海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2年3月1日

  目 录

  前言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1.加强科协组织党的建设

  2.凝聚科技工作者思想共识

  3.弘扬科学家精神

  4.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二)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5.健全广泛联系科技工作者制度机制

  6.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7.推动科技人才健康成长

  8.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

  (三)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9.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

  10.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工作

  11.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组织网络体系

  12.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13.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四)强化学会主体地位

  14.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15.完善学会治理体系

  16.实施学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7.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18.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五)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19.协同推进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精品科普工程

  20.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21.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22.实施科普阵地建设工程

  23.实施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六)加强科技智库建设

  24.建设决策咨询服务平台

  25.加强重大决策咨询研究

  26.畅通建言献策渠道

  (七)推进科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7.完善科协组织体系

  28.实施地方科协改革提能工程

  29.加快“智慧科协”建设步伐

  30.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31.推进群团协同化建设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密切协同配合

  (三)强化条件保障

  (四)严格督查评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年)》制定本规划。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青海省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青海省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行动指南,是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前 言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科协事业发展在省委的坚强领导、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国科协的精心指导下,省科协党组认真谋划,积极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各级科协组织、学会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和对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认真履行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主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中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加强创新文化生态建设,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汇智聚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立科技创新智库,搭建科技经济融合平台,推进综合示范学会建设,举办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为全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贡献智慧。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深化青海“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持续打造“生态科普”品牌,深入开展科普“五进”活动,“十三五”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95%,较“十二五”末增幅达83.6%。积极推进科协系统改革,推动学会改革提质增效,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开展提升科协组织力“3+1”试点,落实群团协同化建设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推进科协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科协组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新青海重要力量作用。对标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协组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还不完善,基层组织薄弱的局面亟待扭转;学会发展不均衡,市(州)、县(市、区)学会建设比较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公民科学素质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科技智库、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不高,精准服务能力不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各级科协组织必须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紧扣“四地”建设重大要求、“一优两高”战略实施、“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培育,找准服务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的结合点、发力点。着力深化科协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体系,更好地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着力在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质量供给上发挥新优势、取得新成效;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实现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开创科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局面,为新青海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紧紧围绕全省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按照省委和中国科协的部署要求,以改革创新、合作发展为动力,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科技工作者、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始终把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组织覆盖带动提升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和到达率,以畅通、便捷的联系机制和有温度、可信赖的贴心服务,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实现创新价值,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坚持问题导向。始终聚焦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广大科技工作者关心的突出问题和科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优功能,着力推进科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增强科协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科技群团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创新组织形式,建强工作阵地,丰富活动载体,优化服务供给,突出学会主体地位,推进“智慧科协”建设,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不断增强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赋能基层。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完善精准高效的指导服务制度和纵横协同的系统联动机制,加强指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激发调动基层组织创新创造潜能,把各级科协组织和学会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坚强有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25年,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凸显,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目标:

  ——思想政治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党对科协组织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科协系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创新激情进一步迸发。

  ——服务科技工作者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制度机制更加完善、渠道进一步拓宽、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进一步改善。

  ——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取得新成效。根据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引领创新、支撑创新、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协同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推进学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级学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覆盖的领域和行业进一步拓展。学会在科协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学会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学术交流氛围更加浓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权威性、会员凝聚力、社会公信力明显提升。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展现新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共享、规范发展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普惠民服务拓展工程全面实施,现代科技馆体系提升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科普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0%。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作出新贡献。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层级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智库专家人才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参与社会化公共事务、科技治理等能力显著增强,科协事业发展理论的研究能力明显提升。

  ——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科协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服务手臂进一步接长,学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网上科协工作体系更加完善、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科协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科技工作者之家”对科技工作者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1.加强科协组织党的建设。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省科协党组把方向、管全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党组管党治党责任及党组成员“一岗双责”。坚持党建工作与科协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促进科协工作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加大学会党组织建设工作力度,坚持应建尽建的原则,督促指导各级学会建立健全功能性党组织。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学会治理相统一,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科协系统得到贯彻落实。

  2.凝聚科技工作者思想共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面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基层科技工作者,开展专题研修、培训、调训、轮训等教育培训,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建立科技工作者思想动态反馈机制,实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心声,解决科技工作者的诉求,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3.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自立自强、创新争先”活动,开展创新争先奖、杰出工程师奖等评选奖励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拓者。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汇聚崇尚科学、敬仰科学家的正能量。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强理论研究阐释,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座谈会。把“两弹一星”精神纳入全省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两弹一星”精神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两弹一星”精神宣传宣讲载体,推动“两弹一星”精神深入人心、开花结果。

  4.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实施“科学大师名校宣讲工程”,组织院士专家、“最美科技工作者”进校园、进院所,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强化崇尚学术道德、坚守科研诚信底线、反对学术不端的价值共识。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发挥科技社团自律自净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深入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树立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

  (二)提升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5.健全广泛联系科技工作者制度机制。健全完善科协机关和党员干部同科技工作者的直接联系制度,实现同各领域、各行业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无障碍、常态化。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服务中心重要作用,加强与省内外院士专家的密切联系。加强与科技界政协委员的联系,定期组织视察、考察、调研、参观等活动,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着力拓宽联系服务的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线上联系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技工作者密集单位科技社团的重要作用,建立联系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日常联络。

  6.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常态化定期调查机制,延伸基层调查触角,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的时代特点、思想动向和关切需求。持续开展“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活动,及时了解和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解难事。推动让科技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的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支持科技工作者通过合法途径、正常渠道表达诉求,切实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7.推动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着眼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举荐、评价成长全链条,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拔尖人才发现、举荐机制,做好院士候选人后备人才的挖掘、储备和推选工作。支持我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家、部委和科技社团奖项评选,帮助更多优秀科技人才从同行认可走向政府认可和社会认可。探索创新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培养模式,实施中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探索工程师托举工程,助力青年工程师成长成才。进一步增强青海省科学成果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引领力,支持学会设立科技奖项,推动建设分布广泛、学科齐全、学术领先、创新争先的科技人才队伍。

  8.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关心关怀,增强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建设科技工作者事业之家,通过人才举荐、学术交流、志愿服务、建言献策、对外合作等,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建设科技工作者组织之家,构建以理服人的学术共同体、以德服人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弘扬科学家精神,培植科学传统,倡导科学方法,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科技工作者服务之家,拓展联系服务渠道,建设网上科协,推动数字赋能,为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和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9.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积极参与全国创新枢纽试点城市(园区)建设,聚集重点产业领域,对接跨界科技资源,形成区域发展核心动力。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创响中国”系列活动,广泛参与创新大赛,展示最新创新成果,推动创新成果交易,推介优秀创新团队。加大“创新方法”一线工程师培训力度,推动“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培养创新方法应用人才,培育创新方法示范企业。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行动,促进知识产权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0.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工作。充分运用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督促指导西宁市实施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推动试点工作落地见效。加强与中国科协的协调对接,用好中国科协人才、组织、项目等资源优势。主动邀请“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针对盐湖、清洁能源、高原转化医学、中藏医药等重点产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活动。打造要素集成、开放融通的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建设运营“问题库”“项目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资源精准对接。建设“科创中国青海中心网站”,实现供需对接服务、资源查询服务、交流传播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园区积极申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

  11.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组织网络体系。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力度,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质增效,坚持“异地引进”与“本土培养”双轮驱动,带动、培养、聚集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培养一批本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平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增强共性技术供给,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高转移转化成效。加强省、市(州)两级科技经济融合,建立完善区域合作网络。在省级学会探索建设一批高端智库、专业评估等机构,开展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发挥省级学会、市(州)科协、高校科协、企业(园区)科协技术转移转化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相互融合。推动建立技术经理人联合组织,培育技术服务与交易专业人才。

  12.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作为学术交流、咨询研究的重点,举办多层次、高水平论坛、研讨活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重大要求,突出“生态科普”主题,开展“生态科普行”主题宣传活动。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大讲堂”系列讲座,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发挥科技馆等科普活动阵地作用,传播环保知识和绿色文化,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协调对接中国科协,汇聚全国学会和国内外高水平专家资源,为青海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牧业等生态产业提供科技联动服务,在生态与高原农牧业、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打造创新平台。

  13.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员科技社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力度,发挥农技协重要作用,推广“专家+农技协(学会科技服务站)+公司(协会)+农牧户”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乡村文明发展有机衔接。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推动解决乡村振兴科技难题。

  (四)强化学会主体地位

  14.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强会、依章治会、学术立会、人才兴会,深化治理改革,强化分类指导,深入推进各级学会建设。在前沿新兴学科、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建立学会,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组建联合体或联合会,支持综合示范学会与新兴学会组建跨学科联合体,在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领域,组建学科联合会,协调推进全国学会青海分支机构或专业委员会建设。增强学会的代表性和覆盖面,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在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中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督促指导市(州)、县(市、区)科协加强学会建设,构建体系完备、涵盖面广、繁荣活跃的科技社团体系。建立学会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完善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向管理制度,健全长期软弱涣散、不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学会正常退出机制。

  15.完善学会治理体系。坚持以会员为主体、民主办会原则,深化学会治理体系改革,督促指导各级学会按期换届,完善学会依法依章程治理机制,提升理事长选任标准和履职成效,推动秘书长专职化,引导学会培育高质量、专职化运营团队,加快数字化服务管理进程。以增强学会办事机构基础保障能力为主线,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建设。推进学会发展个人会员,鼓励单位会员中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人身份加入学会。支持综合示范学会与新兴学会建立跨学科联系机制,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16.实施学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提升学会服务能力为目的,培育一批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的综合示范学会。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完善集思汇智聚能机制,引导科技工作者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发挥学会在项目评价和人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加强部门联动,支持学会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评审、重点研发项目指南编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承接科技评估、团体标准制定、科技人才评价、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科技奖励推荐等工作。

  17.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引导学术交流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社团主体责任,把培育品牌学术会议作为一流科技社团建设的重要任务,在不同学科领域做精做强一批有特色的学术会议,努力实现“一会一品牌”。推动具有公共属性的学术会议管理平台和会议论文等数据资源库建设,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重点办好“青海科技创新论坛”等一批重点学术会议。支持各级学会申办、牵头主办、协办国际、国内、区域型高水平学术会议。推进优秀科技期刊建设,强化学会办刊能力,提高数字化办刊水平,建设具有青海特色和影响力的期刊品牌。

  18.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主办的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交流活动。支持省级学会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科学探索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创新型国家重要对口科技组织的务实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与港澳台科技组织和人员的交流合作。

  (五)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19.协同推进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精品科普工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工作机构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协同联动,开展青少年、农牧民、企业家和产业工人、妇女、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生态科普、应急科普、健康科普等精品科普工程。推动省、市(州)、县(市、区)各级政府协同发力,健全完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国、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20.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转化机制,推动科技计划(工程、专项)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开展科普工作;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实施科技资源科普转化专项行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引导和支持学会发挥人才和学术优势,实现科技资源科普化。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和社会责任,聘请科普专家、乡土专家成立科普讲师团,常态化开展科普工作;鼓励引导科技工作者把科学原理、技术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科普知识和科普资源。

  21.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科普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满足公众多样化、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需求。加强科普场馆信息化建设,以推进现代科普场馆建设为目标,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完善升级科普场馆信息化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等基础设施,打造虚拟数字科普场馆。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动科普工作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科普信息与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促进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创新升级。

  22.实施科普阵地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国科协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馆建设项目,全力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科技馆应建尽建。构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立科普场馆联盟,推动科技馆科普资源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建立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园区、企业建立专业性科普场馆、(教育、研学)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引导促进各级各类市政公园、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车站、电影院、商场、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科普设施,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23.实施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群团协同化“科普家园”建设,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建立基层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提升农村、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壮大基层科普队伍,开展科普人才培训,提升科普工作能力。实施科普传播和交流合作工程,开发具有青海特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双语栏目、频道和视频。推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上深度融合。强化“科普中国”推广应用,推进“科普中国”落地县级融媒体中心,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传播互惠。

  (六)加强科技智库建设

  24.建设决策咨询服务平台。推进柔性科技智库建设,发挥学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专业资源优势,建设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科技创新智库。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管理科学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跨学科、跨学界、跨行业的决策咨询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智库成果。建成以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为中心,以省级学会、各市(州)科协、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园区)科协为依托,以院士、海外高端人才、青海学者和“昆仑英才”等专家学者为支撑的智库人才队伍。

  25.加强重大决策咨询研究。紧紧围绕省委政府决策部署,聚集“四地”建设、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等经济社会重大战略,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报告。瞄准科技前沿,开发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成果库。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围绕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学、创新前沿,加强前瞻研判。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高端引领作用,加强科协系统学术交流资源集成,健全学术会议成果整理、提炼、报送机制,促进学术会议资源向决策咨询资源转化。

  26.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建立调研课题选题征集、公开申报、开题评审、结题验收全流程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调研课题、调研成果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全省科技战略、规划、政策、法规、重大工程项目等咨询。建立征集科技工作者建议常态机制,畅通建议征集、信息反馈渠道,办好《科技工作者建言》专刊,汇聚科技工作者群体智慧和建言献策成果,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科技工作者的重大建议。围绕科协组织主责主业和深化科协改革创新,组织开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决策建议。

  (七)推进科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7.完善科协组织体系。坚持“哪里科技工作者集中,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的要求,加强科协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州)、县(市、区)两级地方科协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地方科协组织体系。推动科技园区、央企、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建立科协组织,鼓励市(州)、县(市、区)成立企业科协联合机构,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业态领域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服务。完善高校科协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积极推进科技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建立科协组织,建立完善城乡社区科普协会、科技志愿组织、农技协等组织载体,增强科协组织服务“三农”、城镇社区居民的能力和实效。持续推进“3+1”工作,不断扩大县(市、区)、乡镇(街道)“三长”进入同级科协领导机构覆盖面。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增加、动态调整、末位淘汰原则,建立科协团体会员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科协团体会员结构。

  28.实施地方科协改革提能工程。积极争取中国科协的支持,建立省域统筹、市域中心、县域重点、各级学会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资源下沉赋能市(州)、县(市、区)科协工作机制和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上级领导机构成员联系下一级科协的工作机制,指导下级科协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县(市、区)级以上地方科协加强与教育、医疗卫生、农技推广、金融、电信、供销、邮政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建共享基层工作阵地。支持地方科协开展吸纳基层组织作为团体会员试点工作,持续推进“科创中国”“科普中国”“智汇中国”等优质资源下沉赋能基层组织,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29.加快“智慧科协”建设步伐。集合科协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汉藏双语科学传播数字平台等多媒体平台,统筹科协信息管理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数字资源库等信息化资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建设科协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科协网上工作水平。不断完善智库、学术线上工作平台服务功能,提升线上论坛举办、学术交流水平。统筹推进科普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提升科普宣传的吸引力、渗透力。建设科协融媒体中心,推进《青海科技报》《青海藏文科技报》《青海科协》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30.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建立健全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科协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充分运用教育培训、重大任务、轮岗交流等方式,培养、发现一批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年轻干部。建立分类分级科协干部和学会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思想政治、群团工作规律和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专业知识教育,提升科协干部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支持学会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31.推进群团协同化建设。推进“组织共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人才共育”协同化机制在科协系统落实落地。主动加强与其他群团的联系协调,共同建设活动阵地、共同培养干部队伍、共同开展群团工作、共同服务各族群众。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科协系统各级党组织要强化“一把手”的使命担当,切实担负起推动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提高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将规划的编制、实施纳入重要日程,精心组织,持之以恒落实。

  (二)密切协同配合。

  各级科协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编制本地区科协事业发展规划或实施意见,做好与全省科协事业发展规划、本地区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争取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规划计划,统筹协调落实。

  (三)强化条件保障。

  推动制定支持科协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与预算的衔接,鼓励兴办符合科协组织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科协事业发展多元供给的支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牵引机制,推动规划实施。

  (四)严格督查评估。

  开展对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到科协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各级科协、学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中。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适时组织规划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工作绩效、干部评价考核体系。

(责编:杨启红、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