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科教文卫

西宁湟源:夯实县级医院“龙头”解决基层看病就医难

童守彬 何君
2022年09月28日15:06 |
小字号

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是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西宁市湟源县根据县域居民诊疗需求,大力改善硬件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同步提升学科服务能力,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等,为县域及周边农牧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财政助力促发展

湟源县中医院迁入新址后的发展和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整体布局合理,科室齐全、功能完善,各科室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而整洁幽雅的就医环境、氛围浓厚的中医文化,更是让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着无尽生机。湟源县人民医院不断优化医院软硬件,建成新内科大楼并投入使用,给患者提供了舒适优美、就近便利的诊疗环境,建成数据中心、心电网络中心、院感、病理、体检等系统,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和规范化。这一切得益于当地财政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政府投入资金6900万元新建湟源县医院住院医技楼;投资1500余万元更新购置了数字血管减影仪(DSA)、64排螺旋CT、呼吸机、宫腔镜、血透仪等医疗设备;投入资金6677万元新建了湟源县中医院,县级医院就医环境逐步改善。”湟源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湟源县委县政府注重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重点加大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投入和补偿力度,每年分别给予药品零加成财政补助550万元,县级公立医院财政收入占医院总支出的比重达到50.23%,湟源县级公立医院投入在政府原拨款基础比例上提高了15%,将重点转移至强化技术、稳定队伍、提升能力和服务百姓,让公立医院进一步回归公益性。

优化人才促保障

湟源县人民医院儿科是市级重点学科,现有儿科医生9名,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2名。近年来,医院从职称评审、绩效发放、打通晋升通道等方面向重点岗位和紧缺岗位倾斜,儿科医生绩效工资同比增长16.4%,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同级别其他医院,通过科学设置岗位等级,也让每一位骨干人才都能看到发展的空间。

要想留住人才,医院的激励措施发挥着很大作用。湟源县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湟源县人民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等建立了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每年选派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人才外派学习,并通过来院帮扶专家技术指导,增强了科室发展后劲,带来了先进理念及前沿技术,推动了重点专科建设及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湟源县中医院引进大连市中医院名医李吉彦开设传承工作室实行名老中医师带徒,以此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使老中青医护人员互促互进,搭建发展平台。

专科能力新提升

专科能力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专科带动医院整体能力提升,为县域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佳康复。”已成为湟源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追求的目标。46岁的张文杰家住湟源县,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部胀痛及后背疼痛,到湟源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就诊后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充满型结石。普外科团队通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和T管引流术。这例手术是湟源县人民医院独立完成的首例双镜下微创手术,开创了省内县级医院先河,也是传统经验外科模式向现代“精准外科”和“无疤痕外科”模式转变,旨在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据介绍,湟源县人民医院通过多年的省外对口帮扶及省内三甲医院进修,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了专科建设的发展进步,强化了医疗质量及安全管理,目前已建成10个省市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成五大中心。近三年来,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申报省级三新项目共48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22篇,获批省级指导性课题1项,填补了医院无科研课题的空白。湟源县中医院建成重点专科3个,其中针灸理疗科为青海省中藏医药重点专科,开展适宜技术10余项、特色疗法61种,闫国平名医工作室也成为了湟源县中医院的实力名片。2020年获得青海省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奖励。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湟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湟源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全国“千县工程”示范单位,发挥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力争于2025年建设成为“千县工程”的医院标杆,让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看病、看好病的良好愿望,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来源:西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编:陈明菊、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