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

大通这五年

铸牢绿色基底 调优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2022年05月23日17:33 |
小字号

五年来,在大通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西宁市大通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中向好。

夯基铸底,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提升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永续性生态支撑。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严守生态红线,加快提升绿色发展质量,稳步建设绿色建材综合产业园,投入使用电动公共交通工具99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民心。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列入生态红线划定范围。湟水流域综合整治、工业废水达标治理等碧水工程稳步实施,北川河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采煤沉陷区等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达标排放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6%。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森林抚育等工程43项。评定省级生态示范乡镇5个、生态示范村40个。朔北乡小龙院等13个村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绿化规模再创新高。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完成国土绿化71.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高质量完成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大通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生态修复面积124.8亩。完成县城体育路、闇门路等10条道路景观提升和10所校园的绿化工作,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9平方米。

调优结构,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

大通县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调优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现代农业不断壮大。农业现代化指数较2016年末提升了9.4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达到43.6亿元,年均增长5.3%。大力建设特色种植基地,建成农业大棚1500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9个、优质高产粮油示范种植基地26个,实施高标准农田1.4万亩、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项目63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9个,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种植面积稳定在71.9万亩,粮油年产量稳定在13.7万吨,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53家,建设规模化养殖场65处。西宁市蔬菜科技产业园项目稳步实施,建成标准化养殖场3处、生态牧场9处,成功认定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成功创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北川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卓有成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家,总产值达246亿元,“西宁—大通沿北川河”千亿元综合产业经济带效应凸显,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省首个百万件铝合金车轮智能制造项目建成投产,万合总部科创基地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完成青海新月铝业等重点企业上下游产品对接19.9亿元,广泰铝合金等项目建成投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五年来共入驻工业企业147家,产业链供应链更趋稳定。北川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欧耐特年产5万千米光伏电缆等项目成效显著,园区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技工贸总收入达512亿元,如期实现省政府确定的500亿元产业基地建设目标。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边麻沟村入选国家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东至沟村入选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网络直播推介会等活动,建成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可可西里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6%和14.2%。成功引进金座·南麓里等项目,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全面加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电子商务、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新增限额以上企业8家。存贷款余额较五年前分别增加32.2亿元、33.5亿元,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6.2%。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孵化企业33家,建成村级物流服务点170个,获评“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

坚守初心,保障改善民生卓有成效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行动,持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1+19+6+N”战时疫情防控机制高效运转,抓实抓细防控举措,聚力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5万人次。建成保障性住房1.7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9601户、棚户区1.6万户。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不断扩面提标,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2亿元。建成爱老幸福食堂11个、日间照料中心12个、农村老年之家129个,购买养老服务29万人次。34.1兆瓦光伏项目收益明显,173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力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不断深化四级紧密型医联体改革,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医院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县人民医院新建综合医技楼等卫生项目4项,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优化县城教育资源布局,实施“改薄”、普惠性幼儿园等教育项目205项,大通八中、桥头四小、朔山中学等7所学校建成投用,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44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2017、2021年全省文科状元、2019年全省理科状元花落大通。完成明长城抢险加固、会宁寺保护性修缮工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村级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建成投用,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县文学艺术联合会组建成立,县群众体育指导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成乡(镇)、村综治中心305个。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乱点乱象得到彻底整治,行政治安发案率同比下降9.7%,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有效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债务,政府债务风险等级评定为绿色等次。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荣获全国第八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县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成功处置2019年“8·19”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显著,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四大安全”监管情况整体平稳。扎实推进双拥共建,取得“全国双拥模范县”五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县”九连冠。

强优补短,城乡统筹发展焕然一新

始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发展。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编制完成《大通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大通县县域村庄建设规划》,全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行动,矿山东路道路改造等22个城市项目和东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等30个农村项目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85公里,基本形成“四纵三横”区域路网体系,持续深化县乡道路养护体制改革,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大河滩水库开工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8项,县域重点河流治理率达90%以上。改造农村电网1156.2公里。289个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城乡治理规范有序。宁张公路沿线(大通段)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启动,城市“三区六点一带”和乡村“5带60村”的城乡发展布局基本形成。持续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寺沟、衙门庄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全面完成,改建农村户厕4040座,新改扩建城乡道路78.3公里,农村污水管网达135公里,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乡(镇)村垃圾全收集、全处理。严格落实街长制和门前“六包”责任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雪亮工程”建成投用,“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城乡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管理全方位覆盖、高效能治理。乡村振兴进展明显。安排财政衔接补助资金3.1亿元,实施农业生产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和补助类项目73项,进一步补齐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短板。在全省率先建立《返贫监测工作流程图》和政策明白卡,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实现动态清零。全面落实支持“三乡工程”30条措施,培育21位能人回乡创业典型,7家企业下乡创业兴业,“三乡工程”签约资金5.4亿元。完成7883户农户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成功打造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来源:西宁市大通县委宣传部)

(责编:顾斐菲、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