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奋进新征程 启航新时代

感恩奋进 拼搏赶超  创新变革成就高原古城崭新形象

甘海琼
2022年05月22日08:4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在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际,人民网青海频道联合青海省各市州,共同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各地在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的具体举措、亮点成绩,共叙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发展。

“当登临绝顶,纵目远眺,群山翠岚,三川烟云。”一百多年前,从南山凤凰台眺望,古城西宁尽收眼底,满眼绿意;一百多年后,依山傍水的西宁不仅是满目苍翠,更享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等“国字号”荣誉。

发展中的西宁。人民网 甘海琼摄

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与发展、城乡协调、民生改善、社会事业、民族团结,奋进的西宁正在开启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新征程。

创新的西宁 产业发展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直径只有0.005毫米,不足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每平方毫米面积却能承受500公斤的拉力,密度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10倍——这就是碳纤维。2021年9月8日,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市投产。从原材料到产品包装,生产线上,我国高端应用市场的碳纤维国产化替代进程正加速实现。

碳纤维生产。人民网 张莉萍摄

据了解,2020年,西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012年的2.3倍,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碳纤维技术、光电转换效率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入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不断以创新驱动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也在快速发展。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5.7%。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材料等蓬勃发展,国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加速培育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工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西宁,加快构建产业业态,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着力构建西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稳中趋优的发展态势。

协调发展的西宁 产业调整与城乡建设并行

2022年元旦小长假期间,西宁市共接待游客19.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3亿元;2022年春节假期西宁市累计接待游客31.31万人(次),同比增长12.26%,实现旅游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14.92%。

夜晚的西宁唐道商圈。人民网 甘海琼摄

每个假期,西宁市文旅市场总能交出亮眼成绩,这只是西宁市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成就体现的一部分。不断升级的投资结构和不断增强的消费动能也为更趋协调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特别是深入实施的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推行的链长制、包保制等,高景、丽豪、阿特斯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纷纷入驻西宁,产业基础、集群效应日益突显,投资结构不断升级。目前,西宁市三次产业比为3.8:33.5:62.7,三产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始终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西宁,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而始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也让西宁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多巴新城。 白文菊摄

海湖新区崛起,湟中撤县设区,多巴、南川、北川片区竞相发展。数据显示,西宁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75平方公里增加到208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城市骨架加速拓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这是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西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乡村生活更加幸福。

开放的西宁 深化改革破解难题

今年1月16日,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暨首批企业入区仪式在大通县北川工业园区举行。伴随着鸣笛声,两辆卡车载着从加拿大进口的精密设备集装箱,在西宁海关的监管下顺利驶入西宁综合保税区。首批货物正式通关,标志着西宁综合保税区正式投入运行,进入业务实质性操作阶段。

西宁市综合保税区首单货物通关。人民网 张皓芃摄

以西宁市综合保税区为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引进来、走出去双向通道,充分发挥综保区平台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吸引力、竞争力、引领力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为了引进来更要走出去,2021年11月,西宁市政府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了西宁市招商引资专场推介会,借助参加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和2021湖北农业博览会召开之际,邀请了国内500强企业及知名企业近200名企业家代表参加会议。让各界对西宁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光伏制造、锂电储能、高新材料、特色化工、生物科技以及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产业成为主推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知晓,引发了强烈关注。

西宁的开放,也深刻体现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多年来,持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让市级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42项减少至78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时间大幅压缩,“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市民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办事服务平台。实施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市场主体由16.1万户增加到23.7万户,平均每日登记注册21户,成为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开放的西宁,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添动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绿色的西宁 生态本底更加厚实

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这是曾经生活在西宁火烧沟的张陈兰对这里的第一印象,“二十多年前刚嫁过来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生活垃圾消纳场,后来我们从这条沟迁出住进了海湖新区,这里又成了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昔日满眼垃圾、植被稀少的火烧沟如今处处绿植花木,碧波荡漾。

这是多年来,西宁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缩影。北川河湿地公园景观绿化工程拆迁面积143万平方米,1919户,8116人;全市动员,义务植树,已经成为西宁人的生态习惯……如今,西宁的公园越来越多,西宁人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曾经“拉羊皮不沾草”的西宁已不复存在。

秋日的北川河湿地公园。人民网 甘海琼摄

数据显示,西宁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6.5%。新增园林绿地1.8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增加到13平方米,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今日西宁,南北两山常绿乔木苍翠欲滴,昔日“垃圾沟”火烧沟华丽变身市民休闲后花园。

西宁的生态底色不仅有绿色,更有蓝色,湛蓝的天空在西宁时常可见。根据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西宁市收获330个优良天,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0.4%,比201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连续6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而在2013年,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仅为百分之六十左右,正是从这一年起,西宁市紧盯绿色发展,开展大气污染整治工作。

从找准“病根”到制定“治疗”方案,几年来,西宁市持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为了改善空气质量,狠抓“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等措施,加速推进“煤改气”“煤改电”行动,强化煤炭市场规范化管理;依托监测监管系统对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各级网格点面结合开展环境监管,实现“技防”和“人防”有效整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7%,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

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西宁,着力打造高原“绿谷”城市、“洁净”城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让西宁的生态本底更加厚实。

共享的西宁 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市民群众

“小区更干净了,心里更敞亮了。”在西宁市湟源县,说起小区的新变化,家住县政府小区的李玉芳深有体会。2021年,湟源县西大街社区对辖区内包括政府小区在内的五个小区实行了老旧小区改造,508户1500余名群众从中受益。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数据显示,西宁市已累计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27.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2.6平方米。742个爱老幸福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惠及34.4万各族群众。

西宁市城西区“爱老幸福食堂”监管平台。人民网 张皓芃摄

始终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的西宁,每年着力办成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综艺歌舞专场演出、精品美术展、元宵节灯谜会……2021年9月9日,西宁市图书馆、西宁市文化馆、西宁市博物馆和西宁市美术馆并称西宁“四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试运行,这里成了西宁市民节假日休闲的新去处。

西宁“四馆”之一的美术馆。人民网 杨启红摄

广大市民也深切感受到,西宁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统计数据显示,西宁市现有公益性文化机构近1200个、群众文化机构38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市民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精神享受,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全民共享的发展成果,还体现在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西宁,继续着力打造高原城市高品质生活标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西宁的发展,充满了全市各族群众的心血与汗水;西宁的跨越,造就了高原古城的崭新形象;西宁的成就,注定载入西宁发展史册。瞄准新的奋斗目标,踏上新的征程,未来的西宁,一定会在实干中,成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继续乘风破浪,向着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目标阔步前行! 

(责编:刘沛然、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