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东区“六个维度”解锁困难群众“幸福密码”
为积极推进“物质+服务”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西宁市城东区全面落实西宁“12345”社会救助服务模式,构建以“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促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拓宽“服务+”思路,把群众“盼的事”作为社会救助工作要“干的事”,让社会救助工作“温暖到家”。
“全面+高度”,幸福桥梁搭建救助平台。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各项措施,制定印发相关文件,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全区“十四五”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政府协调,引入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链接部门资源,着力打造“大爱城东1+4”服务品牌。通过成立服务队伍、健全服务制度、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着力推动“物质+服务”走出东区路线。
“个性+精度”,幸福清单对接救助需求。利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服务网络,对困难群众分类锁定,服务需求分级响应。精准对接生活服务类、清洁服务类、医疗健康类、提升服务类四大类38项服务清单,真正实现困难群众生活上开开心心、居家上干干净净、身心上健健康康的目标。针对辖区困难群体就业水平不高、社会融入较弱等特点,量身定制能力提升类服务项目,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
“专业+温度”,幸福团队提升救助能力。组建“1+1+N”的“幸福顾问”团队,在巩固派遣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基础上,为村(社区)派遣社会救助协理员,明确任务目标,量化工作成效。各村(社区)筛选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员,进一步补充基层工作力量。通过“一访二问三服务”(即“一访”定期走访;“二问”即询问需求;“三服务”即主动对接政策及时回应需求),做到“线上”政策引导精准,“线下”主动发现及时,把服务做在“群众开口”之前。同时,社会组织通过嫁接医疗、艺术、志愿等专业团队,实现困难群众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结对帮扶。
“优势+广度”,幸福驿站拓展救助方式。综合考虑辖区面积、人口结构、服务群体数量等因素,强化服务阵地建设,完善“两站”建设(9个社工爱心服务站+6个社会组织服务站),社工服务站通过资源共享、阵地公用,构建以专业社工及志愿者为骨干、社会组织为载体、多维服务为核心的广度服务模式;社会组织服务站以北关、幸福、育才路社区等站点为半径,围绕救助资源链接政策宣传咨询、订单集中服务等,着力打造“15分钟救助服务圈”,进一步扩大服务辐射面,解决了社会救助场地不足、服务方式单一的难题,及时回应困难家庭多元化需求。
“融合+密度”,幸福载体丰富救助形式。积极探索推进“一镇(街道)一品”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建设,让“物质+服务”的立体化救助活力倍增。通过因地制宜搭建社会救助服务平台,整合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救助资源,打造了“暖巢心理驿站”“红管家”服务中心、“爱立方服务体”、特殊群体帮扶“爱心超市”等服务载体,全方位开展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让社会救助范围更广、救助形式更加多元、救助方式更加灵活。
“跟踪+力度”,幸福途径提升救助质量。建立“需求摸排、群众点单、组织接单、三级回访”的闭环式服务流程,由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采集需求,群众预订个性化服务,社会组织接单上门开展服务,有效实现政府服务提前到、社会服务及时到、个性服务马上到,确保“物质+服务”一站式精细化服务。强化监督问效,采取每月服务订单现场查看、上门回访、订单比对的方式,村(社区)及镇(街道)对服务订单进行100%回访、区民政部门进行30%监督回访,对社会组织服务质量进行“季度评定”,切实确保服务质量。 (来源:西宁市城东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