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炸药打了半辈子交道”

张多钧 咸文静

2021年04月28日09:31  来源:青海日报
 

王俊卿曾在二二一厂的炸药浇铸车间工作,每天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图为在二二一厂,工人们正在熬煮炸药。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翻拍

王俊卿向记者讲述和工友们在一起的艰苦岁月。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摄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二分厂。青海日报记者 黄灵燕 摄

  王俊卿来到221厂,纯属“阴差阳错”。

  1943年6月出生的王俊卿,老家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3个弟弟和2个妹妹。儿时的他,长大后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很快,梦想照进现实。1960年,县里发布招兵公告,而且招的还是特种兵。王俊卿兴致勃勃地报了名,并通过了所有审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入伍。

  1960年8月,从未出过远门的王俊卿,怀揣着当一名特种兵的美好梦想,跟随队伍出发,踏上了遥不可知的路途。

  跟随队伍到达的第一站是西宁。这个地方让王俊卿体会到了什么是寒冷的夏天。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是从内地过来的,谁也没来过青海,大家穿得都很单薄,冻得直哆嗦。”

  王俊卿和战友们在西宁兵站领了棉大衣,稍作休整后继续出发。此时,王俊卿还不清楚要去哪里,也不敢问,只知道自己要去当一名特种兵。

  1960年8月底,王俊卿抵达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第一次看见茫茫草原的王俊卿盯着一头牦牛看了半天。

  “这是个啥?怪稀罕!”

  但是伴随着一天天的训练,这股新鲜劲很快就没了。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来到金银滩草原并非是当一名特种兵。

  “3个月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了221厂警卫团一连三排九班,负责二分厂岗哨,重点保卫201、203车间。”

  二分厂负责炸药的加工、同步聚焦实验及火工部件的加工和核武器的组装,该车间均为掩体和半掩体,当时统称炸药加工厂,是221厂的核心部门。

  “去当特种兵的,结果当了个岗哨。每天除了站岗就是训练。”此时的王俊卿内心无比失落。即便是这样,王俊卿也没想着打退堂鼓,每天刻苦训练,尽心尽力站好每一班岗。

  1961年,王俊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21警卫团抽调各连精兵强将组建老兵连队,负责警卫一分厂、二分厂、电厂等重点部门,王俊卿被抽调至老兵连队。

  在部队期间,王俊卿每天除了站岗放哨之外,还是训练。日子过得都很平淡,甚至没有留下任何记忆深刻的往事,如果要说有,那就是金银滩草原的风很大。

  “当时,我们住的还是帐篷,有一天,我看见草原上的龙卷风连基地的帐篷都给刮走了。”

  寒来暑往,四年时间眨眼而过。1964年12月,四年的岗哨工作结束了,王俊卿到了转业的时候。按照当时221厂的规定,王俊卿四年来从事岗哨工作,是重点岗位人员,不能离开,只能在221厂转业安置。

  “我想下到一线去!”分到保卫科干了半年后,王俊卿找到领导,主动要求到车间去。

  “在二分厂当了四年岗哨,转业后又在保卫科,这么多年了我还不知道里面是干啥的,我就想去看看。”

  连王俊卿都没想到,自己选择了一份221厂最危险的职业,每天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

  二分厂是炸药加工厂,王俊卿来到二分厂后分到了201车间,这里是炸药浇铸车间,将炸药粉加工成炸药块,再将炸药块压装定型,最后加工成炸药球。

  当时的炸药浇铸用一口双层大铝锅,车间不能见明火,因此在夹层里面通蒸汽,里层里面熬炸药,四个人拿着棍子均匀不间断搅拌铝锅中的炸药,浇铸炸药的温度、密度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

  每次进入车间,还要用导电棒,导走身上的静电。

  “从炸药粉加料到出锅,不到30分钟时间,这段时间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不能开任何小差,一个人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班组的牺牲。”短短的30分钟,每个班下来让王俊卿身心俱疲。

  炸药浇铸时散发出的气体有剧毒,当时的防护措施非常简陋,大家也都清楚危险性有多大,但还是争着抢着上班。

  “当时每个人只发一个口罩、一米白纱布,工人们会将白纱布垫在口罩内,以此来防止吸入炸药浇铸时产生的有毒气体。”

  我们在海北州“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采访时,看到过一张当时工人们熬煮炸药的照片,照片中,除了口罩,工人们也只是戴着护目镜工作,和王俊卿说的完全一致。

  这种防护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日积月累,工人们普遍出现了肚子胀、吃不下饭的状况。

  王俊卿说,那个时候每当要上班时,领导都会问,谁能吃得下两个窝窝头,谁就上。

  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不久,厂里职工普遍存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王俊卿和同事们都很饿,可就是肚子胀吃不下饭,好在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久。

  1966年,王俊卿所在的201车间上了一台按压机,用机器压制炸药,取代了人工浇铸。但是,机器压制取代人工浇铸,并非意味着安全无虞,从进入这个车间开始,每分每秒都面临着危险,一旦爆炸就意味着牺牲。

  这段记忆是王俊卿脑海深处最不愿提及的一段过往。

  有天中午,王俊卿在二分厂食堂吃完饭后往车间赶,当时他在201车间205工号,当他刚走到204工号时,轰的一声巨响,工号里发生了爆炸。

  即便这样,王俊卿也没有为当初的选择后悔。

  “从我们从事这份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

  王俊卿说,当时车间的一个班组有20人,但是上压机工作的只有8人,多一个人都不行,按照当时的说法,一旦发生事故,少牺牲一个是一个。

  从1966年转业至1993年退休,王俊卿一直在二分厂201车间工作,退休后一直生活在二二一小区。前些年,王俊卿每年还会和以前的同事重回221厂,看一看曾经工作的车间。自从前两年,王俊卿检查出身患疾病后,很少去金银滩草原。

  回想起曾经的岁月,王俊卿总是说:“跟炸药打了半辈子交道,能平安健康地活到现在,已经是赚了。”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