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地经济”到共生发展: 以跨区域协同治理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

周蜀秦

2021年04月25日16:05  来源:青海日报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飞地经济”发展,将“飞地经济”界定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经济合作”。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共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鼓励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当前,青海“飞地经济”应遵循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跨区域合作发展,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一、“飞地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1.从“单向飞地”走向“双向飞地”。“飞出地”与“飞入地”的主体界定开始越来越模糊,由早期的从先发地区“飞出”向后发地区“飞入”的单向串联输出,开始走向从后发地区“飞出”向先发地区“飞入”并举的双向并联循环。

  2.从“工业园区”向“协同创新中心”升级。“飞地经济”的空间形态以往是以共建工业园区为主,而当前以楼宇创新社区为代表的新形态,正逐步丰富“飞地经济”的空间类型,特别是表现在后发地区向先发地区“逆向飞地”的建设中。

  3.从“政府主导”向“复合主体”演变。随着“飞地经济”新形态的不断涌现,飞地治理的模式越来越走向市场化与专业化,从政府主导、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管委会与企业共同管理,到发达地区专业企业托管运营,再到专业园中园营造,“飞地经济”的治理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化、专业化、市场化新模式。

  二、“双循环”背景下青海“飞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青海有着全世界最独特的高原资源、高原文化和高原精神,而与之相匹配的应是高级人才、高端服务和高阶需求。因此,青海的省外飞地建设,应秉持一种战略性投资和布局的投行思维,选择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和城市,依托对口支援、协作帮扶等平台资源,探索开拓省外飞地,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共生发展、融合发展,推动青海(省外)飞地建设。

  1.青海——首都飞地:建设首都功能中的青海服务综合体。一是中央-青海政务大脑。研究探索构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中央–地方政务交互系统,形成专业化服务保障系统和多维空间支持。二是高原主题的首都国际交往空间。青海在面向南亚、中亚、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国际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应讲好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的和谐治理故事。要强化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的青海主题内容和空间支撑,保障和服务好首都的国际交往功能要求。三是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点亮理想信念之光。努力使“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成为面向高级人才、高级科研管理干部、央企国企高管、优秀企业家群体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培养中国未来更多的战略科学家和科学战略家。在首都(青海)服务综合体和青海省委党校分别设立空间功能不同的校区,以双向飞地的方式努力建成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特色鲜明的一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2.青海——长三角飞地: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青海飞地群。一是青海——上海:协同创新综合体建设。建议选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国家战略资源,以及沪青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平台资源,积极探索开拓青海(上海)飞地创新平台建设,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建设上海自贸区青海园、进博会永不落幕的“青海馆”。二是青海——江苏(西宁——南京):西宁大学长三角(南京)研究院建设。建议选址南京,依托苏青对口支援、南京西宁协作帮扶工作基础,借鉴江苏省属院校援建共建宿迁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虚拟大学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改革创新经验,在筹建西宁大学本部的同时,同步启动西宁大学长三角(南京)研究院建设。围绕江苏专业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校,规划建设西宁大学长三角(南京)研究院“高原+”研究型学科群。三是青海——浙江:“一带一路”与数字经济服务综合体建设。建议选址杭州云城区域,依托杭州高度发达的数字经济、阿里等互联网头部企业、2022年亚运会、“一带一路”浙江路径等战略性资源,通过在杭州设立“前哨基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青海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新型研发机构,最大限度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努力实现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精准供给。四是省外(青海)飞地建设。在实体空间层面,需要积极探索对口支援的制度创新,鼓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托管青海相关园区或建设专业主题园中园,研究挖掘新基建中青海的价值,在园区、空港建设运营管理中用股权换流量。在人才服务层面,积极营造援青人才生态圈,把每一位援青干部和人才都作为一个微观的“人才飞地”,深度拓展援青工作网络,把每一个援青人才的“微观飞地”组合成“援青系”的“飞地群”。

  (作者为青海省委党校城市与区域治理智库工作室首席专家)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