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先锋队的组织建设

汪仕凯

2021年04月25日15:28  来源:青海日报
 

  中国共产党是保有先锋队性质的政党,它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将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中继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并同广大民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政治组织,因此必须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放到先锋队与中国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来思考。具体而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将两个方面的工作同时推进,一方面必须按照先锋队性质来强化党的建设,从而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必须以党的建设支撑社会治理变革,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塑造良好的社会基础。所以,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共同推进,构成了超大规模先锋队的建党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以及全体民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从先锋队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应该是由规模有限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但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使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取得进展和获得胜利,就必须教育和组织民众,壮大自己的党员队伍,否则就不能将广大民众凝聚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整体,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笃定信赖,于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规模实现了大规模的增长。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超大规模的先锋队,而队伍的“超大规模”必然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形成影响,因此,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立足超大规模这个基本事实。

  政党都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利益,不同性质的政党的主要差别只是在于,它代表的是部分的利益还是整体的利益。因此,政党发源于社会,并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先锋队性质的政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肩负着团结和凝聚广大民众、并领导作为整体的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重大责任,但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将自身扎根于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走在时代前列、发挥领导核心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扎根于社会有着两个方面的意味,一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不能脱离广大民众,不能出现悬浮于社会之上的局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中国共产党不能局限于当下的社会状态,从而混同于广大民众,失去了先进性。由此可见,对于先锋队政党来说,必须客观认识社会发展以及它对先锋队所能造成的影响,进而持续不断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先锋队性质持续不断地强化思想建设和政治组织原则建设,才能在社会基础异常复杂的条件下保障先锋队性质,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强化党建的一个基本经验。但是,考虑到中国共产党有着总数超9000万的超大规模,并且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其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增长,所以仅仅从中国共产党自身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可能会遇到挑战,思想建设和政治组织原则建设在保障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有效性方面,将会伴随着队伍超大规模的增长而受到削弱。因此,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从党自身延伸到党的社会基础。如果能够不断改善党的社会基础,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素养,那么由于队伍超大规模而带来的隐忧将得到解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将会取得更好效果。改善党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党自身延伸到党的社会基础。

  也就是说,必须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同时推进。只有如此,才能缩短党员与广大民众在政治认同上的差距,从根源上约束来自社会的对党的不利影响,从而为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提供积极支撑。因此,政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共同推进是超大规模先锋队的建党逻辑。政党建设与社会治理共同推进的实质内涵就是,将政党建设同为党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以政党建设的成效积极支持和带动社会治理的改进,从而为中国社会发展确定方向和规划道路,另一方面要以政党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从而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资源。

  首先,实现政党建设与社会治理共同推进必须实行全面从严治党,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根据先锋队性质治党,使中国共产党保持先锋队性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先锋队性质的前提下,才会形成党与社会之间的差异,从而才能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在于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因为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推进是服务于先锋队建设的,是先锋队对社会提出的政治要求,所以只有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对社会提出相应的政治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党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实际上属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范畴,一方面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共同推进要求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推进为载体。

  其次,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推进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大民众聚集在各种类型的社会基层领域之中,只有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在各种类型的社会基层领域中普遍地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社会并支持社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党中央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基层党组织是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推进的重要载体,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是要求它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个是将超大规模的党员纳入到党组织之中,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管好党员群体,另一个则是将广大民众团结到党组织的周围,形成以党组织为中心的政治认同。

  再次,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推进必须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当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行整合的意图,但是这种整合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广大民众互动过程中构建有机政治联系的认同性整合。构建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从而缩小中国共产党与广大民众之间的政治差距,是为党创造良好社会基础的基本内容。

  最后,实现政党建设和社会治理共同推进必须将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同群众密切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党的领导的政治机制,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政治觉悟的正确把握。群众路线将政党建设过程和为党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的过程统一了起来。作为一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政治机制,群众路线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倚重的重要资源,甚至可以说,只有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才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