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功能定位 承担源头责任 拿出干流担当

滕飞

2021年04月25日15:19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作为黄河流域的源头,要深度融入黄河国家战略,选择与青海自身资源和能力匹配的战略定位,以把握好国家战略与地方责任。只有找对方向、找准定位,才能找到作为,承担起“源头责任”,拿得出“干流担当”。

  青海应该从生态、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找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主动作为,释放源头的“头部效应”。

  一、生态方面:夯实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黄河流域是一个巨型生态廊道,水资源和生态功能极为重要。但黄河流域一直“体弱多病”,生态环境脆弱、水患频繁、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流域水土流失、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较大,严重削弱了黄河源头的生态功能。

  做好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一是要突出抓好水源保护。深刻把握“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要求,立足黄河流域青海段水多沙少、水资源贡献率高的情况,以涵养水源为核心,以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启动第三极保护青海工作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保证水源地水量充沛,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实现还水于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切实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护好黄河源头、保护好中华水塔。二是要建好国家公园。建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统筹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申报。不断完善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树立样板。三是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让保护生态“有利可图”。要以“政府引导为主”,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生态补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推动生态综合补偿,创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效率,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培育“市场化为辅”,激活生态产品及其权属的交易市场,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财富”。发展绿色化、特色化生态产业,将青海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优势,拓宽生态产业化路子。

  二、经济方面: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从大背景看,黄河全流域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黄河流域所在的北方地区在全国的经济比重不断降低,黄河流域省区经济增速多处于中和中后位置。青海省要坚持从自身优势出发,力避同质化、低端化和不接地气、不服水土的产业,立足区位、资源、科教、产业等发展基础,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探索出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具体来讲,一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制造业。统筹要素资源,整合归并散杂弱小的产业布局,在投入数量、占比上更加突出先进制造业地位,谋划一批特色明显、规模效益突出的高水平产业集群。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打造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延伸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链。二是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以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契机,组织实施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构建起完整、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三是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以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动力,立足黄河流域是全省最大的农牧交错区实际,推进现代农牧业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畜产品,整体打造区域品牌。四是完善城镇载体建设,构建青海的动力源。都市圈与城市群是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以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为机遇,加快打造西宁—海东都市圈核心增长极、泛共和盆地绿色发展新增长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发挥“聚人聚产”作用,缓解黄河流域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对青海来说,格尔木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别是随着格库、格敦铁路的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体量。格尔木可以被赋予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任,要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三、文化方面:讲好青海的“黄河故事”,建设民族团结繁荣和文化融合发展的传承区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黄河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是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文化潜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

  青海自己的黄河故事应该怎样讲述?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做:一是摸清家底。黄河文化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青海有黄河源头文化、河湟文化、昆仑神话、藏传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青海黄河文化。二是要分类、分区进行保护,有机地把不同文化遗产放在一个黄河文化的大体系当中。三是重视黄河文化的载体建设,即重视文化馆、博物馆、主题公园等载体建设。四是采用有效的讲述方式。目前,对于黄河文化的表达还多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表现不足。要积极将文化转化成景观、场景、活动,以更好为现代社会接受。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