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书写青海玛沁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

蒋莹、刘沛然

2021年04月23日17:21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地处“三江源”保护区,平均海拔4200米,藏族人口占比达80%以上。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人民网 蒋莹摄

激活“红色细胞”,近年来,玛沁县以制度化、大众化、地域化、通俗化、生产化、生活化、精准化、具体化、时代化、实效化的党建“十化”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全县35个村分别成立生产发展、纠纷调解、环境保护、卫生评估、效率督导等11个专项工作组,让每一名党员干部、牧民群众自发投身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有效激发“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之间比着干”的工作热情。

共治家门口卫生

东倾沟乡距离玛沁县大武镇30公里,世代逐水草而居、靠放牧为生的生活习俗,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个牧民心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的人居卫生环境,“以前,我们的牧民不叠被褥,吃个早饭就出去放羊了,并且不注意个人卫生和居家环境卫生,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回忆起陈年旧习,东倾沟乡党委副书记岗昂卓玛摇了摇头。

转机出现在2019年,东倾沟乡结合“十化”党建举措,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乡一级成立卫生评估组,开展村内村级活动场所、村容村貌、村民庭院及个人卫生评比表彰工作,引导村民树立卫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东倾沟乡党史学习教育微信群。人民网 蒋莹摄

眼下,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东倾沟乡更是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中的重要一环来推进。由于山大沟深,牧户与牧户之间最远的相隔一两个小时的路程,为此,岗昂卓玛与乡干部决定,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线上交流群。“微信群里,我们每天都会安排专人用藏语给牧民群众授课,每周乡里的卫生评估成绩、荣誉表彰情况也会及时发布。”说着,岗昂卓玛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起来。

由藏族妇女组成的东倾沟乡卫生评估组。人民网 蒋莹摄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对话,四位身着藏服的大姐满脸笑盈走了进来,她们是东倾沟乡卫生评估组的组员,这会儿要和岗昂卓玛一起去东柯河村检查卫生。“作为家庭妇女,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工作,为乡里的人居环境改善尽自己的一份力,我感到很骄傲。”50岁的更吉卓玛笑着说。

人居环境整治效果如何?

“快进屋,喝口热奶茶……”在东柯河村牧民军功家,眼前整齐的被褥、干净的客厅、利落的庭院与刻板印象中的“游牧”完全不同。“刚开始我们很抵触,我们家的卫生为什么要别人来管?”回忆起当初的不理解,军功笑着挠了挠头。在乡干部一次次的检查和督促中,军功的内心悄然发生着改变。“家里打扫干净些,敞亮多了,卫生状况好了,疾病也少了。”牧民们逐渐意识到卫生健康的重要性,每个月的卫生评比让他们下定了决心改善人居环境。就在上个月,军功家在东柯河村卫生评比中获得了卫生流动红旗、被评为美丽庭院。

共创家门口产业

正在播种的牧民。人民网 蒋莹摄

春草微绿,玛沁县拉加镇赛什托村边的空地上,伴随着牧歌阵阵,眼前是一派春耕繁忙。犁地、播种、浇水,动作虽略不熟练,但丝毫不影响59岁的斗托大姐干农活。“大姐,你们这是在种什么?”“萝卜。”斗托爽快答道。“你看,除了种萝卜,我们还种了这么多苹果树。”党员卫保接过话茬,嘴角有笑,眼中有光。

今年3月,赛什托村680户牧民发展村集体经济,利用上海市援建的13个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水果;村民不仅可以免费吃这些蔬菜水果,年底还能享受销售的分红。

牧民忠格负责的6号蔬菜大棚。人民网 蒋莹摄

辣椒、西红柿、菠菜、娃娃菜……走进忠格大姐所负责的6号大棚,绿色喜人,一派生机。“我们上了年纪的妇女以前只能在家看孩子,现在可以利用空余时间,管理蔬菜大棚,浇水、育肥,年底还能有三、四千元的分红。”提起如今的变化,忠格意犹未尽。

“去年我们村成功脱贫,但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松懈,我们还要本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真正为民办实事,为乡村振兴加把劲儿。”赛什托村主任南科说。

在拉加镇赞根村,马麝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也将为当地村民带来红利。去年年初,玛沁县和赞根村一共投资了300万,安排牧民去学习养殖马麝技术,带领全村发展马麝产业。脱贫后的扎贡不仅参与了村里的马麝项目,还在家门口开起了一个小卖部,扎贡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今年预计收入可以到五万元。”

如今,玛沁县拉加镇黄河岸边,道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路灯、整洁的街道和密集的商铺,正在为人们勾画着一个高原精品小城镇的美好明天。在牧民们的期待和努力中,这里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谱写发展新篇章。

共享家门口和谐

“连续9天,我们成功调解了村上一个草山纠纷问题,双方已经达成协议。”谈及矛盾纠纷调解,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党支部书记官却特别强调党员在其中发挥的引领作用,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官却个人调解工作室”。“党员往往是村内威望高、学识丰富的人,如果党员不带头化解矛盾,又有谁能担好这一责任?”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名单中,官却榜上有名。

玛沁县拉加镇全貌。人民网 蒋莹摄

拉加镇是玛沁县唯一一个半农半牧的乡镇,总人口1.42万人,多民族聚居,此前是社会矛盾和治安事件的多发镇,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愈显重要。

争取矛盾不上交,努力将问题化解在村子中。2012年,官却开始担任赞根村的村支书。他穿梭于牧民的帐篷、牧场中,以拉家常等形式了解牧民群众所思所盼,及时掌握群众生活生产中的摩擦和矛盾纠纷,一笔笔都记在“小本子”上,他和他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也成为服务群众的调研员、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服务员。

2019年,官却组织村里纠纷调解组的队员组建起“红旗志愿服务队”“感恩宣讲队”等基层宣讲组织,走帐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围绕产业发展、教育、农牧、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传递给广大牧民群众。他还带领村民积极争创“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建立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文明新风。

从事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近25年来,官却妥善调解矛盾纠纷514件,解决历史遗留及重大疑难纠纷160件。如今的赞根村,“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之间比着干”的实干氛围十分浓郁。

五星红旗下放风筝的孩子。人民网 蒋莹摄

从拉加镇返回玛沁县大武镇路过海拔4237米的黑土山垭口,白雪覆盖的山间,随处可见牧户家门口悬挂的五星红旗。飘扬的国旗下,牧民家的孩子正奔跑着放飞手中的风筝……

(责编:杨启红、甘海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