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工业园区矗起高质量发展“航标”

——“走进园区看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刘法营

2021年04月12日08:48  来源:青海日报
 

  

正在建设中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化工园区夜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四月的海西,辽阔的瀚海戈壁时风时雨。与高原的东部区域相比,位于西部地带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在风信传递的春天消息里,如星罗棋布般坐落于八百里瀚海之上的各个工业园区,早已抢先一步迎接一个发展之春的到来。

  穿行园区,印象中的柴达木循环经济体的“一区五园”,击楫瀚海之上,凭借创新驱动注入的强大动能,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航标”破浪前行。

  在这里,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已经建成,第二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孪生兄弟”接续跟进。装备制造、新能源配套、特色生物等新兴产业比重日益跃升;

  在这里,“减量化、再利用、可持续”助力“一区五园”练就循环“内功”,培育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支撑项目,向着“低消耗、低排放、高品质、高效能”目标迈进;

  ……

  创新驱动勃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走进柴达木循环经济“一区五园”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这一新型建材、新能源、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生物为主导的多个产业体系,打造出“中国碱都”、青海省重要的新能源、镁产业基地;以石墨烯电池、高纯氧化镁系列产品、氯化钙等为主体的特色产品,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点。

  坐落在德令哈工业园内的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距离企业尚有几百米路程,已远远可见海西华汇生产的风机塔筒巨型产品由拖挂车向外载运。来到企业的风机塔筒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高节奏运转的繁忙景象。伴随操作人员按下一个个按钮,瞬间机声隆隆、焊花飞溅,厚重的钢质板材在大型机器设备的卷压中,已成为制造风机塔筒的半成品,旋即又被巨型吊车吊往下一道工序流程。

  在风机塔筒生产线前,华汇公司副总经理岳宝云介绍说,正因为企业紧抓国家能源转换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加之企业自身不断推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的“角色”转换,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在为风电、光伏光热设施提供配套装备的同时,企业也将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在打造青海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上。

  传统产业在创新驱动中完成“蝶变”,同处德令哈工业园内的中盐青海昆仑碱业公司以创新发展提升例证。

  眼前的昆仑碱业公司机声轰鸣,蒸汽升腾。“为提高产能、降低消耗,目前企业采用浊水循环再利用系统技术、真空蒸馏和废液二次闪发蒸汽回收利用技术、粉体流冷却技术,并在全国首次使用LG-650螺杆压缩机。”企业分管技术的负责人铁城说,通过新技术投入使用,企业每年节水250多万立方米、节约蒸汽总量104390吨、节省电费100多万元,每年节约蒸汽、循环水等各类费用100万元左右,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目前,工业园以纯碱、玻纤及新能源采用玻璃配套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纯碱生产企业自动化水平、节能减排水平、蒸汽循环利用水平,重点推进蒸氨废液无害化综合利用以及氯化钙等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利用纯碱玻璃、玻纤等下游产业。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浓缩了海西循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攀援的整体影像。

  创新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画卷

  为了在各工业园区全面厚植“一优两高”新发展沃土,各工业园区按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这张路线图,引领企业投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继建成投产金属镁一体化、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硼酸、甲醇、铅锌尾矿综合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在国家和省上的强力支持下,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冷湖五个工业园循环化建设一路兼程前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孵化、固体废物处置、工业污水处理、环保检测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劲腕运笔”,有效提升了园区产业的承载能力,绘就了向着高质量发展“航标”千帆竞渡的绚丽画卷。

  理念之优比资源之优更为先声夺人。突出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和作用,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的落笔处,延伸出园区支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创新,突破了“瓶颈”,打通了“脉络”。在相继攻克盐湖提钾、提锂、提镁、提硼、油气开发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及废矿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关键性技术难题后,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花落园区”。

  走进德令哈工业园盐化综合产业区,眼前是青海西部镁业公司的原料场,来自察尔汗盐湖的水氯镁石顺着传输带源源不断地流进生产车间,随之被一台台专用设备“吞食”进去,这一曾被视为工业垃圾的“废料”,在经过一道道工序“细嚼慢咽”后,从流水线的末端传出时,已摇身变为市场抢手的氢氧化镁等耐高温材料。

  “这条年产10万吨氢氧化镁生产线,经过不断技术改进升级,已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靠着它每年都将‘吃掉’120万吨水氯镁石,如果把这些工业垃圾堆积在一起,就是一座长达几百米、宽上百米、高几十米的‘垃圾山’。经过循环利用后,不仅化解了‘镁害’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而且给企业每年都带来上千万元的可观效益。”西部镁业综合办工作人员说,按照“资源化、能循环、再利用”的新理念要求,西部镁业延伸开发生产了高纯氢氧化镁原粉、细粉、高纯氢化镁、高纯烧结镁砂、高纯电熔镁砂等新品,使企业的镁系“家族”逐步实现系列化、精细化,并在国内外市场扎住了“阵脚”。

  而在其发展的背后,是各工业园区全力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向园区集中,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搭起了平台、筑起了支点。

  创新赋能托起高质量发展的朝阳

  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绿色循环……在循环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中沿阶而上。

  海西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新材料市场,重点发展以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材、新型金属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镁合金、镍钴材料等优势凸显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已然崛起;装备制造业并驾齐驱,以光伏、光热、风电、高端装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大漠戈壁悄然生成。

  新发展理念托起了新一轮产业朝阳,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型产业,伴随高质量发展大潮脱颖而出。车出德令哈西行10余公里,进入新能源产业园区的“金光大道”,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光热板在开阔的戈壁滩上向前绵延,使亘古戈壁变成一片蔚蓝色的海洋;两座高耸的太阳能光热发电塔熠熠生辉,成为这里太阳能光热产业的标志性符号,不仅拉高了身边这座城市的天际线,成为这里的新型地标,且以太阳能光热领域的多项“中国第一”,为德令哈打造出“光热之都”的产业名片。

  坐落在这里的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无疑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先行者。企业技术负责人樊玉华说,以前这里都是戈壁滩,经过几年建设,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站一期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座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之后,该电站熔盐储能系统成功并网发电,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投运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在二期工程接续实现并网发电后,年发电量再次攀上了新高度。

  在电站运行维护中,镜场清洗系统和云监测系统告别人工运维走进数字时代。这里的技术人员说,为保证发电设施的良好运行,公司研发了一套自动化清洗系统,可执行不同方式的清洗方案。而云监测系统则通过跟踪云的运动轨迹,制定相应运行策略,从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新能源方兴未艾,在“十四五”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着眼“碳中和”目标,围绕全国重要的太阳能、风能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力争清洁能源新增装机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发电、输送、消纳协同发展,为助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贡献“海西力量”。

  高质量发展的“航标”在前,海西,正弄潮而来……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