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在567个县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目前已建成县域医疗共同体4028个,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基本实现。
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在大城市大医院,县域内尤其是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薄弱。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县域内居民不出县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
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的是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变不合理的就医格局,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让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在县域内就能得到满足。由于县域内人口数量庞大,过去大量县域内患者流动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耗时耗力又耗钱,看病负担加重。对大医院来说,增大了接诊压力,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也在加大。不同于城市医疗联合体人才共享、技术支持等较松散的合作模式,县域医共体强调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是一种紧密型的共同体。紧密型的医疗共同体,优势在于采用责、权、利一体,人、财、物统一的合作模式,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医疗共同体内各方朝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共同努力。
在县域医疗体系中,有县级医院,也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疾控机构等,各类机构职能不同,供给的服务种类不一。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能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提高服务能力,尤为关键。比如,把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整合、调动起来,衔接好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各类服务,让居民享受到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并实现医防协同,构筑起县域内公共卫生防线;又如,做到“联体”又“联心”,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确定好各方责任,匹配好各方权益,科学考核,提高绩效;再如,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构建现代化高效的治理体系;等等。这些课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治理加以探索和解答。
浙江省德清县、福建省尤溪县等地方,采用“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等激励办法调动县域各方积极性,围绕居民健康主动控费,有效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总的来看,经过过去几年的试点探索,全国各地医共体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相关的监测、管理、考核办法等也已陆续出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医共体在资源整合、服务衔接、管理弥合、机制构建等方面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将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等方面的共同体建设将逐步由虚向实、落地成型,并走向精细化和规范化,成为分级诊疗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医药、医保、医疗改革联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医共体建设必将加快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人们在县域内就能实现一般病、常见病的诊疗,不断增强县域内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宁市跑好并行制度“接力赛” 西宁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公务员法》、《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规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释放制度激励效应,使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开展专题培训后,西宁市第一时间组织…【详细】
高高扬起坚强党性的红色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生机活力,必须一刻不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锤炼优良作风,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和振奋…【详细】
让青少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爱国信念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