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西宁 款款而来

——奋力推进“一优两高”调研报告之十五

贾 泓 郑思哲

2021年03月24日09:50  来源:青海日报
 

如今的西宁漫山披绿。西宁市城西区委宣传部供图

  蓝天共碧水,山水城相依。作为青藏高原上惟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湟水河从其间滔滔川流,诉说着古城西宁以持续发展的目光,探索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整体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

  今年的西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领袖思想是引领发展的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人民至上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绿色发展是必须坚守的成长坐标。”近年来,西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和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筑牢城市绿色本底,努力让绿水青山常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城市正在实现一街一品、四季常绿、花香满城的华丽蝶变。

  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等称号,先后获评中国十大幸福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西宁,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基本建成,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新篇章。

  筑牢绿色屏障

  打造生态山水美西宁

  3月的春风吹过西宁,吹活了一川清水,吹绿了一山青翠,吹艳了一片花丛。在位于西宁市城市中心的麒麟湾公园,8岁的小学生张佳音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前来寻找春日的脚步。

  在湛蓝的天空下,漫步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望向远处正在逐渐转绿的北山,随着南川河一级一级的景观台阶一路向前,伴着潺潺流水声,一家人与“高原绿”“河湖清”“西宁蓝”不期而遇,综合治理的成效尽收眼底,高原生态山水城市西宁在身边随处可觅。

  北川河成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区水系景观带,得益于集生态河道、基础设施、拆迁安置、城市开发等于一体的北川河综合治理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外河5.6公里泄洪河道,内河六大湖面建设,形成湿地95万平方米,景观绿地79万平方米,建设绿道11.8公里及部分配套基础设施和商业开发。

  坚持顺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西宁努力让“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持续释放生态红利,着力筑牢绿色屏障,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高原生态山水城市雏形初显。

  南北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9%,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1%,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保持在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成为西北地区惟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西宁的绿色本底更加浓郁;

  制定实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网格化大气环境监管体系,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超额完成,空气质量逐年改善,空气优良率连续五年在西北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好空气”已成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标配”; 打造一批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现于一体的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2.53%,湟水流域(西宁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西宁的水生态得到根本改善;

  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开展空间规划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的“西宁模式”,综合管廊建设理念和技术全国领先,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位居西北第一,“无废城市”建设成为全国惟一省会城市试点……西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趋现代化。

  聚焦绿色产业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板

  一颗小小的沙棘果,会产生多大的效应?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到车间里提取原花青素、提取果油、过滤等设备等有序排开,伴随机器的轰鸣声,沙棘果油通过离心机从一大桶果汁里提取出来,如“筷子”细般流出。

  世界沙棘看中国,中国沙棘看青海。沙棘汁、沙棘茶、沙棘油……沙棘产品远销美国、西班牙、捷克、泰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沙棘产业链不仅成为生物产业园区在供给侧改革中强创新、补短板的生动实践,还是西宁全面实施“绿色产业”建设行动的缩影,如今西宁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科技水平最高的中藏药生产、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全面实施“绿色产业”建设行动,西宁市坚持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产业路径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在西宁,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形成。千亿锂电产业基地和光伏制造中心已初具规模,光伏制造产业成为全省产业体系最为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影响力最大的特色产业;比亚迪、北捷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建成全国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全国首个光伏智能工厂200兆瓦N型电池项目投入生产。

  在西宁,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建立、低碳循环产业加快发展。3家园区、7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实施甘河、东川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甘河工业园区国家低碳示范试点建设,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的无缝对接与循环利用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

  在西宁,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突破。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熊猫馆、冰球馆等标志性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建成。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面积2万公顷,全市绿色农产品品牌达161个,建成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和湟源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湟源县被评为全省惟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构建绿色人文

  铸就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

  唐道637,西宁市崭新的商业地标。如今,一座由红、黄、绿三色集装箱组成的“绿色生活·幸福驿站”成了这里的新标识。

  “你好,我想借一个充电宝。”“幸福驿站”外,市民李林朝屋内喊了一句。听见喊声,科普路社区工作人员钟应萍从拐角处走了过来。“您扫码领取就可以了,这个充电宝可以异地归还。”钟应萍将充电宝的借还事宜给李林讲解了一番。

  李林的目光向一旁扫去,除了充电宝,桌上还放着各种各样便民小物件。针线盒、老花镜、便笺纸、手提袋……更里面的位置还放着几张椅子和茶几。

  钟应萍说:“这处幸福驿站是用5个废旧的集装箱改建而成的,除了可借用一些日常物品,还单独开辟了一处母婴室。自7月16日建成以来,大量的游客和市民给予了幸福驿站极好的评价。”

  “绿色生活·幸福驿站”不是简单的站点建设,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绿色发展成果的展现,是一种幸福生活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思想、价值引领,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形成了崇尚绿色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在西宁扎根。

  以“党旗红”引领绿色发展,西宁市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政治引领作用,形成了“抓绿色发展就是讲政治”的鲜明导向。

  积极构建绿色发展价值体系,西宁下发《西宁教育“绿色发展”校本教材》,制定并组织推行了《西宁市民绿色生活公约》,结合西宁实际,从公共场所、公共秩序、公共设施、公共环境卫生、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建设文明校园、促进文明家庭建设、执行公务、纪念英雄烈士、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出台实施《西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精心打造,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大型秦腔民族现代戏《尕布龙》在全国部分城市巡演;融入“花儿”底蕴的大型原创音乐剧《花儿·少年》作为青海省惟一代表作品参与“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全省首部生态环保主题大型原创音画舞蹈诗《绿水青山·幸福西宁》作为西宁本土旅游文化消费项目走向市场。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西宁着力推进共建共享。在全市组建172支“尕布龙绿色志愿服务队”,2.63万名志愿者加入队伍。积极开展“绿色细胞工程”建设工作,创建了一大批绿色社区、绿色·幸福家庭、绿色学校、绿色餐厅、绿色商场、绿色节约型示范机关等,建设了八家市级和县(区)级生态文明教育体验馆。开发绿色生活类App等现代信息化平台,开展了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环保购物袋等行动,引导和鼓励市民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