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无愧时代的“绿色尖兵”

——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青海省草原总站

姚 斌

2021年03月21日09:46  来源:青海日报
 

高原上的牧草选种。青海日报记者 姚斌 摄

  在这个格局大开、气象一新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这样一群人,她们胸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一起记录历史的变迁,共同见证着、参与着一个伟大民族向着未来的行进。

  在这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身为女性更应志存高远、不让须眉。青海省草原总站建站于1957年,隶属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现有干部职工54人,其中女职工28人;专业技术人员44人,其中,女性25人。女性干部职工无论在人数、职称,还是在高学历上都占了绝大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半边天。

  省草原总站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全力推进妇女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2015年原草原勘察设计科被省总工会、全国总工会先后授予“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2019年、2020年生态修复部被青海省妇联和全国妇联先后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2021年生态监测部被青海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称号,2019年2位女干部被省妇联评为“青海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省草原总站女职工均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她们致力于青海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科技推广及研究,积极参与退化草原改良、黑土滩治理、草原资源监测和清查等工作,为青海草原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斐然成绩。

  自省草原总站成立以来,这支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青藏高原上的“绿色娘子军”,自海拔1700米的东部农区到海拔4800米的高寒牧区,积极探索飞机种草、草地围栏、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对促进我省草地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加牧民收入、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保护草原生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绿色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青海才能更加和谐美丽。她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常年与牧民同吃同住,努力探索草地治理的方法,为青海草原生态建设积累了宝贵资料;她们投身草地科研、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进行全省有害生物防控、调查监测及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研究示范了一整套成功的高寒牧区草地鼠、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及管理措施,使得青海省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她们积极投身全省第一、二次草地资源调查和全省草地资源清查工作,对全省草地资源、退化(沙化)草地、黑土滩、鼠虫害等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野外数据采集、整理、内业汇总分析,建立了全省草地资源数据库、草地生产力数学模型、草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她们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及省级二十余项重大科研攻关示范项目,荣获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或起草地方标准13项,获得科技成果56项。与此同时,编制并通过颁布了《青海省草地“四配套”建设技术规程》等十三个规程和《青海中华羊茅》等五个牧草品种标准等,为青海草业标准化的普及、草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和畜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怀揣着奉献草原的雄心壮志,省草原总站的“铿锵玫瑰”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用实际行动和光辉业绩,书写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弘扬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展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风骨,并成为年轻一代开拓未来的坚强基石。

  生态兴则文明兴。时至今日,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上,省草原总站的“绿色娘子军”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投身草原生态建设的宏图伟业中,为加速奔向绿富同兴的美丽中国、大美青海不懈奋斗,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