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开启青海现代化新征程_(下)

2021年03月15日11:11  来源:青海日报
 

  三、青海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对策建议

  面对新形势,青海要立足省情实际,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勇闯新路,积极融入并促进“双循环”,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结合“双循环”制定青海“十四五”发展规划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总体布局的路线图,将加快构建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要素循环在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制定本省“十四五”规划时,要站在全国“一盘棋”角度,积极布局“国内大循环”中青海关键战略节点。加强对宏观政策的关注,按照中央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导向、突出实效的要求,增强政策结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青海地方政策与国家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集成效应。在“双循环”逐步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会更加顺畅,处于高原和欠发达地区的青海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严重的“虹吸效应”,在妥善运用援青资源及落实人才吸引政策的基础上,我们要提升政府治理效能,重视青海本地人才的内在诉求和工作状态,尤其要制定优化关怀基层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

  (二)借助“一带一路”繁荣,打好“开放型经济牌”

  2019年,青海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4.4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8.7%,比重较2018年提升12.4个百分点。虽有不错的成绩,但横向比较其他“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存在互通互联设施建设不足、外向型产业规模较小、对外投资发展缓慢、政策支撑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整体对外贸易并不突出,省际竞争劣势渐被拉大。因此,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的历史机遇面前,青海应主打优势产品品牌,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平台,加快推进自贸区申请,积极参与中尼(中国-尼泊尔)、中巴(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将自身的区位、人文、资源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加紧追赶后发。

  (三)顺应扩大内需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纲要(2019-2035年)》精神,要突出以人定城、以水定城、以地定城的规划方式,推进产城融合、园城融合、乡城融合、文城融合,补齐农牧区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建设高原美丽、宜居村庄,加快推进青海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关注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作为开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促进西北地区繁荣稳定,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鲜明地域特点的兰西城市群,青海要主动推动建设进度。一是要加快西宁扩容提质步伐、高标准建设河湟新区进程;二是要建立沟通协作、利益协调、一体化发展三个机制;三是构建全向开放、数据信息、黄河上游文旅、资源能源四个通道。

  (四)依靠要素流通“大循环”推动生态产品市场构建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生态产品流通将是要素流通“大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在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要主动、科学地推动构建自然资源的国内大循环,推进生态产品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尽快完成自然资源资产本底调查和确权登记,研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重点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大江大河、国有林区、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以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为主要目标的生态保护联盟。三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推广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探索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用水权等抵押贷款业务。四是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态领域的运用。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采集、存储、处理青海本土生态数据,连接国家级交易平台,推动生态资源资产交易数据共享、平台互通,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五)运用科技与制度创新驱动工业产业链完善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加速重塑已成必然趋势。青海人口少、市场小、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制造业层次较低、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金融配置不够丰富等现实情况导致了省内多数工业产业链条缺失,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更加凸显出“两头在外”的弊端,可谓“受制于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建立完善本省工业产业链,同时在全国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要妥善运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一是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青海应聚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有机农牧业、生态文旅、中藏医药、数字产业等优势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搭建、嫁接解决本省关键技术问题的国内外平台,突破关键科技“堵点”。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关键领域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构建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优化科创环境,完善科创板青海板块建设,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有效降低社会资本投资成本,以本省已有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做好承接国外及国内中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有效推动“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