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缕缕致富粉 条条康庄脱贫路

郑思哲

2021年02月23日08:51  来源:青海日报
 

  

晾晒在艳阳下的粉条,对于张世财和所有三角城村村民而言,都是幸福的希望。青海日报记者 郑思哲 摄

  冬日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三角城村一袭白衣,厚厚的积雪反射出明媚的阳光,让这里的日照看上去似乎比其它地方更加充足,也让晾晒在广场上的粉条显得更加晶莹雪白。

  这几日难得遇到连续的艳阳天,村民张世财抓紧时间将村里粉条厂里生产出的粉条晒干、打捆。“以前冬天不是在门口晒太阳就是聊天,无所事事,人也懒散。现在能有活干,觉得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呢。”或许这并非随口的言语,60岁的张世财看上去确实不像农村里这个年岁的人。

  张世财口中的粉条厂,属于三角城村2020年10月建成投产的村集体经济。据三角城村“第一书记”曹守林说,原本粉条厂并非村集体经济的第一选项。当时村里也想搞乡村旅游,但是由于距离自己村子不远的将军沟村的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为避免同质化的竞争,经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再三调研,最终决定在村里建设一座粉条厂。决定的原因也只有两条——原料和市场。

  曹守林说,当时他们去大通县其它地方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家庭作坊的粉条在市场上也极其畅销,而且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十分可观。此外,向化乡每年的土豆产量都很客观,因此生产粉条的原材料是不成问题的。同时,建设粉条厂还可以给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与三角城村邻近的流水口村村集体经济发展。

  综合多方考虑,三角城村决定在村里建设一个集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粉条厂,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

  于是,2020年5月,村里开始实施粉条厂的建设,当年10月建成投产。“投产后我们便收购了500吨土豆,目前来看收益已经差不多与投资持平,随着后续产量的提高,收益应该还会进一步提升。”曹守林说。

  如今,在粉条厂里务工的74人基本来自三角城村与流水口村,并且厂里招工会优先考虑建档立卡户,并且根据不同分工给予不同水准的工资。“一般在厂里负责生产的工人一天的工钱是150元,管理人员一天是100元。”曹守林说,如果干得好,村里就会将其聘用为长期工。

  粗略地算一算,张世财在这个粉条厂里已经干了差不多2个多月了。“我在厂里负责管理、会计事务,每天工资100元吧。”按照张世财所说,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已经赚了6000多元。而张世财家中仅他自己一年的收入,就有2万多元。“现在生活比以前强多了。”

  粉条厂坐落在三角城村的一处高地上。从外边看似安静的厂房,里面却是一副热气蒸腾的忙碌景象。

  当土豆粉顺着机器按部就班完成的“旅途”,出现在机器末端时已是成型的粉条了。但最终入水浸泡的过程,还需伊双梅和其他三个人一起完成。“如今在这里干活挺好的,离家近,能够照顾到家里人。”

  伊双梅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但如今,生活却早已不再让这个家庭感到困苦,他们从中也体会着点滴的欢乐。“现在每天来这里工作不仅能赚到钱,还能照顾到家,心里面确实挺开心的。”

  虽说伊双梅家早在2018年底就脱了贫,但粉条厂的工作还是让这个家庭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三角城村,这个山沟里十年九旱的贫困村,如今却已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经济体系。“目前村集体经济除了粉条厂,还有光伏、土地流转、东西部协作等,这对后续乡村振兴将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曹守林说,为了使村集体经济发展能有良性循环,三角城村的村集体经济基本实行的“532”分配机制,即50%的收益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的收益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剩余的20%则用于困难家庭的慰问等支出。

  如今,对三角城村的村民而言,挂在艳阳下雪白的粉条,如同冬日里的皑皑积雪,孕育着对来年的希望。

(责编:刘沛然、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