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助力破解当地发展难题——

“在茫茫荒漠中创造了奇迹”

本报赴毛里塔尼亚特派记者 吕 强

2021年02月20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苜蓿田航拍图。

  本报记者 吕 强摄

  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驱车往东,离海越来越远,距离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越来越近。行车约60公里,在沙漠的边缘,出现了一片“绿洲”:近千亩绿色作物茁壮生长,一排排喷灌杆喷扬着水花。这里是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

  占地110公顷的示范中心,种植区、养殖区、饲草料加工车间、培训区等分布其间。自2016年示范中心试运营以来,种植、养殖、培训等工作有序展开,为毛里塔尼亚的畜牧业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助力。

  在中国技术专家的支持下,曾经的不毛之地变得绿意盎然。从2017年起,示范中心陆续实现了饲草作物规模化生产和首例胚胎移植奶牛育种,为毛塔培养了大量畜牧业专业人才。时任毛塔农村发展部秘书长布赫·阿海麦都评价:“中国专家在茫茫荒漠中创造了奇迹,帮助更多毛塔人民走上致富路。”

  草料引种实现规模化种植

  畜牧业是毛塔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国土的80%以上被沙漠覆盖,且每年旱季长达9个月,往往进入旱季不到两个月,草皮就被牲畜啃光,草场沙漠化愈加严重,牲畜的采食需求难以满足。如何在沙漠中培育并规模化种植饲草作物,成为毛塔畜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看,紫色的花开了,这片苜蓿马上就可以收割。”种植区里,几名当地工人正在地里除草,他们向记者介绍了眼前的苜蓿。紫花苜蓿是一种饲草作物,蛋白质含量高,被誉为“牧草之王”。2017年4月,紫花苜蓿示范中心首播成功,每茬苜蓿生长期为28至30天,全年可收割12茬,平均每亩年产干苜蓿3吨以上。紫花苜蓿实现规模化种植,为解决当地的草畜平衡问题找到了钥匙。

  高温炎热、干旱少雨等自然条件给引种试验带来许多困难。“要么不下雨,要么就是暴雨和沙尘暴一起来”“有时苜蓿苗刚长起来,太阳一烤又蔫了”“常常要蹲守在地头观察病虫害情况,脸被晒得干裂”……回忆起在示范中心开展引种试验的过程,已退休的宁夏草原工作站研究员任学山感慨万千。

  “风沙洗日月,烈火炼丹心。”示范中心的一副对联道出了中国专家的艰辛和坚守。试种21种牧草、开展6个品种的紫花苜蓿比对试验后,任学山终于找到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苜蓿品种。采用固定式高杆喷灌、固定式微喷以及喷灌带等多种节水灌溉方式,使用牛羊粪等有机肥改良土壤,科学制订施肥方案……经过一系列技术的综合运用,沙漠里终于长出了绿油油的草料。

  2018年3月,时任毛塔总统阿齐兹视察示范中心,看到成片的紫花苜蓿时,他弯下腰,用手抓起脚下的沙土,惊叹说:“这还是原来的沙地,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目前,紫花苜蓿种植已推广到毛塔农村发展部本尼夏普农场、国家野生动物园等多个地区。一家在毛塔投资的阿联酋农业公司被这一成果吸引,也种下了50公顷紫花苜蓿,并计划扩大到300公顷。

  为感谢中国专家多年推进紫花苜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努力,毛塔政府于2019年12月授予任学山国家贡献勋章。示范中心引种的青贮玉米、甜高粱、苏丹草、高丹草、燕麦等多个牧草品种以及柠条、木薯、辣木子等木本饲料目前正在推广应用中。

  良种繁育提高奶牛产奶量

  傍晚时分,工人将晾晒好的一捆捆苜蓿草送到养殖区,400多头奶牛争相将头探出牛颈夹,准备饱餐一顿。“我们还要加一些杂草,混着蛋白质高的苜蓿,‘荤素搭配’,这样牛才长得好。”一名当地工人颇有心得地告诉记者。

  饲料充足后,中国专家开始调整牛群膳食配方,以提高营养水平,为示范中心开展良种繁育工作打下基础。2018年11月,毛塔首例胚胎移植奶牛在这里诞生。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张洪恩介绍,当地饲养的奶牛日均产奶量2.5升,新培育的奶牛品种平均产奶量是当地品种的5—10倍,而且充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这样的奶牛品种实现本地化养殖后,将改变当地乳品市场70%依赖进口的局面。截至目前,示范中心繁育胚胎移植牛犊50多头,杂交改良牛犊270多头。

  示范中心草丰牛肥,前来参观的当地企业和农户络绎不绝,毛塔农村发展部选派多批官员和重点养殖户前来参加培训。3年多来,示范中心已培训超过1000人次,包括饲草料种植与加工调制、饲草料田间管理、现代化牛舍管理、奶牛选育等多个方向。结业学员被派到全国各地推广中国技术,让更多农户受益。

  穆罕默德·阿哈迈德曾在示范中心接受培训,现在是毛塔农村发展部奶牛改良站的负责人,因技术娴熟,他被大家称为增产“好帮手”。他说:“改良后的奶牛产奶量提高了很多,养殖户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示范中心还多次组织毛塔学员赴中国培训。阿哈迈德曾到宁夏参加养殖规范化管理和实用技术培训。他说:“从中国技术专家那里学到的实用知识正是毛塔人需要的,我将努力消化吸收,在实践中运用推广,让养殖户和牧民们学会技术、增产增收。”

  互利合作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示范中心也在毛塔周边国家有了名气。冈比亚总统巴罗专程视察,希望中国专家能将这些技术推广到西非、北非地区,让更多非洲牧民受益。

  还有来自马里、塞拉利昂、加纳等非洲国家的工人到示范中心学习。25岁的马里工人阿马杜·加拉目前在示范中心负责管理牛场、牛群病害治疗等,他的目的是学习胚胎移植技术。他说:“跟着中国专家学到真本事,回到马里创业,我就能帮助更多人。”

  疫情防控期间,应毛塔农村发展部请求,示范中心举办了两期培训班。“随着疫情形势好转,我们将逐步恢复对外培训,继续让中国技术和减贫经验造福更多当地百姓。”张洪恩说。

  示范中心的小菜园里,工人们种植了50多种蔬果,长势喜人。在生活管理区,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花园式的园区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疫情发生之前,示范中心每个周末对外开放,为沙漠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去处,中毛人民在这里结下了友好情谊。

  农户麦麦常常讲起她一家人与中国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麦麦的丈夫跟随中国援建工程队在沙漠中打井找水,当年打下的18口井,至今仍是努瓦克肖特饮用水的重要来源。麦麦说:“中国朋友帮我们挖水井、建港口、修公路,现在又帮助我们发展畜牧业,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毛中是永远的朋友。”

  打开毛塔地图,可以看见一个个中毛合作成果的“坐标”:在大西洋畔,中毛友谊港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二大援建项目;距努瓦克肖特60多公里处,中企建设的塔尼特渔港结束了毛塔没有渔业专用码头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往南的塞内加尔河流域,中国专家正在帮助当地改良水稻品种,指导防治病虫害;在沙漠腹地,毛塔政府正计划在全国“复制”4个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

  “来自中国的技术为毛塔人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阿海麦都曾于2019年9月赴宁夏考察,对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的故事深有感触,希望这样的经验能更多地介绍到非洲:“我们欢迎更多来自中国的专家和技术。毛中合作不断拓展,将为毛塔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动力。”

  (本报努瓦克肖特电)

(责编:杨启红、陈明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