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们展示刺绣作品。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摄
冬日晴朗的上午,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和宜物业会议室内座无虚席,由小峡镇党委举办以“党建引领聚合力、技能培训促就业”为主题的首场订单式刺绣技能培训正在进行,当地50位阿娘成为首批学员,即将实现由“阿娘”变“绣娘”华丽转身。
阿娘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既聊刺绣工艺技术,也话幸福美好的未来。
美丽的小峡镇,东靠平安城区,西接省会西宁。全镇12个行政村,共3599户14405人,其中妇女劳动力达3200余人。2011年,因建设河湟新区,小峡镇的7个村全部拆迁,2015年安置近万名村民住进楼房。由“村民”变“市民”原本是好事,但问题随之而来:村民手中没有了土地,没有利用好失地补偿资金,生计成为眼前的难题。
年轻村民几乎在外打工,尚有一部分村民通过经营店铺、提供家政服务、开民宿等方式谋取生计,村里剩下年纪较高的妇女,这些农妇如今陷入了“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的窘境。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生计成为村民的难题,就业成为党委和政府的“考题”。
为切实解决小峡镇失地农民就业民生问题,小峡镇紧密结合妇女具有一定刺绣基础的实际,通过沟通协调,主动牵头促成合作,由和宜物业“两新”党支部提供场地,文旅公司负责刺绣原材料、人员培训及市场销售,成功探索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培训“三合一”新路径,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切实解决失地妇女群众的就业问题。
在疫情期间,无法外出打工,原本就对刺绣感兴趣的农妇魏双喜便在家自学刺绣,由于技术和档次上的瑕疵,市场销路迟迟打不开。参加此次培训的她正和同桌的学员们端详一个色彩艳丽、内含藏药的刺绣样品,初次听到这样一个小小的香包将为绣娘带来60元的纯收入时,魏双喜怎么也不相信。经过培训后,每个绣娘每天将至少制作三个这样的香包。看着手里的样品,魏双喜说:“希望在这里学好手艺,自己开一家刺绣工坊挣钱。”
年满60岁的蔡文兰说:“搬进城里后就没有了收入,现在有这么好的一次机会,我也想来试试看能不能学到手艺,增加收入,学到手艺后想成立一家刺绣工坊,和邻居们一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增收。”
在小峡镇“两新”党支部二楼单次可完成50人培训,经过10天培训期,即可实现妇女群众在家上岗就业、在家赚钱增收,计划年内将完成培训300人。小峡镇党委下一步将坚持“实效驱动”,由党支部带动政企通力合作,统筹兼顾技能培训、产业发展和就业民生,达到党建带动村民发展,村民成立刺绣工坊在家就业,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三赢局面,形成就业与发展良性循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平安区小峡镇开启的“党支部+公司+绣户”合作模式,“青绣人才”培养及“青绣工坊”打造等系列举措,高度契合省市青绣相关政策,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就业途径,同时也为保护传承弘扬青绣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围绕青海省委省政府“青绣”品牌有关决策部署,海东市重点聚焦《“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正积极开展以整合省内青绣资源、优化青绣产业资源配置、推进青绣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青绣产业发展等为内容的青绣经济总部组建工作,“青绣效果”叠加将全面展示“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文旅形象。
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室内,整个培训室显得亮堂堂的,一批绣娘将从这里走出,起航她们另一段人生,书写属于她们的乡村振兴梦……
以改革创新精神 大力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详细】
持续加强部署指青海省防汛工作 8月18日,记者从青海省应急管理厅获悉,根据相关部门会商研判,近期青海省仍有较强降雨过程,局部地区极端强降雨依然可能发生。为全面做好防汛各项工作,省应急厅及时召开全省防汛视频会商调度会,听取各地雨情、水情、汛情及防汛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详细】
争取落实玛多“5·2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央预算内投资6.6亿元 8月18日,记者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青海省玛多“5·2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项目18项,总投资8.15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55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3.32亿元。这批项目的安排,将有力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