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村集體經濟 筑起富民強村夢

春季草場上牦牛成群。玉樹州曲麻萊縣約改鎮政府供圖
5月20日一大早,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長江村黃河源駕校的教練們身著熒光色馬甲來到場地,和學員一起打掃衛生、測量、劃線。整齊的環境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近入學入教。
“往左打,往左打。”隨著指揮聲響起,教練俄代站在車輛行駛方向的前側,正在認真指揮學員尕鬆東周倒車入庫,通過指揮,尕鬆東周順利完成倒庫。
“我在這裡工作5年了,是駕校老員工。”俄代今年50多歲,是土生土長長江村人,因沒有一技之長,一直靠在附近打零工維持生計,孩子上學,妻子身體不好長年在家,日子過得很清貧。自從來駕校上班后,俄代每月收入2000元,生活安穩多了。“駕校不僅可以學車,學成取得教練員証后還可以在這裡當教練,領工資。平時駕校還會組織一些線下培訓,讓教練員通過參加業務課程學習,提升技能,提高水平。現在村裡有7人在這裡上班。”俄代說。
近年來,隨著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牧民都開始學習開車。2019年7月,長江村“兩委”看准時機與駕校原經營者協商,以370萬元的價格將駕校所有權轉讓給長江村,但因村委會沒有能力一次性付清所有款項,最終雙方約定分期5年付清。幾年來,曲麻萊縣委組織部和村“兩委”同駕校工作人員一起,通過建設場地、更新設備、購買車輛等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駕校共招收學員700余人。
“自2020年起,駕校每年收益達120萬余元,今年就可以還清剩余款項了。欠款還清后,我們村513戶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年底分紅。”長江村黨支部書記索昂尼瑪說。
藍天白雲,青草依依,星星點點的牦牛散落在草場間,長江村村民青梅才讓一邊放牧一邊唱著藏歌,眼前的景致,讓他覺得很享受,也很踏實。“這些年,村裡的集體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合作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太大了。”中專畢業在村畜牧業合作社務工的青梅才讓說。
為擴大村集體經濟,鼓勵村民發展養殖業。早在2012年長江村就成立畜牧業合作社,同年又整合34個草場,將5669余公頃草場變為統一標准的繁育基地,合作社採取放牧+冬季補飼的養殖方式,讓零零碎碎的“小草場”成為高規格的“大牧場”。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規模不斷壯大,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逐步走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養殖規模從最初十幾頭牦牛發展到如今的幾百余頭,村裡的養殖業越來越紅火,也帶動更多群眾走上致富道路。
“合作社一頭種牛3500元,比外面便宜不少,還有養殖人員上門教授養牛知識,我們都願意在這裡購買種牛。”2022年底在合作社購買13頭種牛的村民達哇扎西說。目前,長江村畜牧業合作社共有牲畜牛435頭,適齡母畜298頭,2022年收益達27萬余元,為當地牧民致富創造良好平台。
除了駕校和“牦牛生意”,長江村還不忘發展其他產業。佔地12000平方米的長江村建筑建材及五金加工綜合市場內,汽車修理廠、電焊鋪、五金加工坊……20余間大大小小的商鋪正在營業。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長江村在北京昌平區對口援建及曲麻萊縣政府扶貧產業扶持下,共投資339.68萬元建設綜合市場。2020年4月,37間商鋪均實現出租,截至2021年底,累計收益達35萬元,預計今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
“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硬任務,著力破解增收難題。接下來,我們要把致富能手、產業大戶和優秀青年等吸收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子新方法,帶領全體村民走出一條富民強村之路。”長江村黨支部書記索昂尼瑪堅定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林蔭下有一位社區居民喜愛的“楊阿姨”
- 5月17日,當62歲的林繼唱住進養老院,拿到養老院發放的日用品時,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留下了眼淚。“我沒有子女,老伴也去世了,沒想到‘楊阿姨’能把我送過來,讓我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 林繼唱口中的“楊阿姨”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林蔭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原。…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