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八方英才 逐夢大美青海
——2023年“組團式”赴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活動綜述

人間最美四月天,匯聚英才正當時。正值“金三銀四”春招季,青海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全省83家企事業單位帶著求賢若渴、唯才是舉的誠意,“組團式”赴省外人才薈萃之地招才引智,誠邀廣大學有所成的學子,攜手青海、建設青海、筑夢青海。
實現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當前,青海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產業“四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高層次人才。
求賢若渴,
“引才專列”再出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早在去年10月,青海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就啟動了2023年校園引才工作,綜合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集中引才與分頭引才相結合、赴省外引才與省內先行對接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開展校園引才“1+6”系列活動。
為搶抓人才“春招”黃金期,4月14日至25日,2023年青海赴省外“引才專列”滿載誠意與期待,攜83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共839個優質招聘崗位,“鳴笛”駛入北京、長春、武漢、成都、西安、蘭州等地,引進2023年高校畢業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搭建起高校畢業生和青海重點企事業單位對接通道,點燃異地學子奔赴青海、擁抱青海的青春夢想。
4月19日,在武漢大學專場招聘會現場,不少求職者手持精心准備的簡歷,尋找心儀的單位與崗位,並與招聘單位進行詳細的溝通交流,不少發展前景較好的崗位前更是排起了長龍。
青海籍學子石敏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與招聘人員交流后,選擇了幾家心儀的單位,投上了簡歷。“我專程從江西南昌坐火車來武漢參加青海專場招聘會,看看能不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通過今天的專場招聘,我深深感受到家鄉對人才的重視,希望自己在外的所學能有所用,回到青海,建設青海!”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青海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人才工作一處處長嚴曉琴說:“今年,赴省外引才活動著重在人崗匹配度和服務精准度上下功夫,主要涉及生態環保、文化旅游、農業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教學等多個重點領域。”
即將從吉林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專業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嚴蓉飛告訴記者,回鄉就業是她的首選。“我的家鄉環境好、政策優、誠意足,不少政策都說到了我們的心坎上,希望可以回到青海工作,奮斗拼搏。”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
近年來,青海省堅持以靈活機制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著眼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聚焦高原資源能源,緊盯生態環保、國家公園、鹽湖產業、新能源新材料、高原醫學、有機農畜產品、高原牧草等領域引才聚才,持續建設富有青海特色的高水平人才隊伍。
誠心引才,
“專列”滿載而歸
全省組團引才,是將組織優勢轉化為人才工作優勢的重要舉措,既在解決當前人才匱乏問題,也是在為青海未來發展進行人才戰略布局,以當下的人才贏得區域發展的未來。
連續四年舉辦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引才活動在全國范圍內並不多見。
“相較往年,今年的引才活動有不少創新和改變。”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總領隊,青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主任徐小兵介紹,“今年,我省創新引才模式,變‘單兵作戰’為‘組團作戰’,變‘就地等才’為‘上門請才’,取得了很好效果,引進了緊缺人才,擴大了青海的影響力。”
為引得更多“金鳳凰”爭相棲息,青海省各用人單位充分運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以H5、短視頻、直播、海報等鮮活方式,為意向高校畢業生送政策、送指導、送信息,拓寬意向畢業生獲取人才政策和崗位信息渠道,確保引得進、引得准。
12天的引才路,跨越8000多公裡6個城市,6場青海專場引才活動,共有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陝西師范大學等120余所高校6000余名學生參加,共對接洽談5047人,現場簽訂協議196人。簽訂協議人員中,博士11人、碩士158人、本科27人﹔青海籍113人、外省籍83人。“我們搶抓高校畢業生就業高峰期時機,整合資源、聯合出動、主動上門,赴省外開展主旨宣講、政策介紹、經驗分享、雙選對接等活動,跑出了引才工作‘加速度’。”嚴曉琴說。
各地各單位帶著責任感、使命感、光榮感,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主動對接省外高校,主動聯系緊缺人才,全力推進引才工作取得實效。青海大學在引才活動開始前,便奔赴天津、山東、四川等地開展人才招聘工作,與16名水利水電、土木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等急需緊缺專業的博士達成就業意向。在北京專場,青海大學校長史元春、青海師范大學校長涂清雲親自上陣,與應聘博士面對面交談。西寧市充分發揮駐京人才工作聯絡站、援青干部人才聯絡站作用,主動對接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高校資源,深入開展自主引才活動,對接洽談碩士研究生、本科生63人,達成一批入職意願。海西州主動對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大學等高校,發放海西州特殊引才政策大禮包,開展一對一精准引才,並在相關高校官網發布引才公告,收到200余份簡歷,現場簽訂協議20余人。青海省社會科學院主動對接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與1名博士、3名碩士現場簽訂意向協議。省衛生健康委組織8家省級醫療衛生機構赴蘭州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等高校開展分場招聘活動,對接洽談140余人。
此次引才活動可謂碩果累累:青海大學、青海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西寧大學與84名博士達成就業意向,對接到了多年難求的遙感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凝聚態物理、大氣環境專業博士。青海省能源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青海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到了關鍵崗位急需的經濟金融、地質工程、計算機專業人才。青海省人民醫院、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招到了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放射腫瘤治療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等特殊專業人才。
“這遠不只是一場招聘會。”在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馬鳴龍看來,赴外引才的效果不僅體現在企業現場收到不錯的簡歷、吸引到專業的高層次人才,更在於通過搭建平台,幫助企業與地方以及高校建立的有效對接機制。
許多用人單位同志表示,近年來青海省不斷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組團式”引才工作品牌越來越具有吸引力,通過深度參與,不僅真切感受到了全國人才競爭的大氛圍,還精准引進了急需緊缺人才。
雙向奔赴,
厚植沃土聚英才
引才聚才的背后,是扎實而具體的精准服務,是青海以感情留人、事業留人、政策留人、環境留人的務實之舉。
“此處安心是吾鄉!在外求學多年的我最終選擇回到青海,因為我的家鄉珍視人才,給我平台,讓我成長,用實際行動兌現了當初‘托起夢想’的諾言。如今,我也應該將這份恩情回饋給我的家鄉。”2021年引進人才代表、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王玉瑢聲情並茂地以自身成長經歷以及在青獲得的各項引進人才待遇,激勵引導廣大人才到青海干事創業、建功立業。
古語雲:“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快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每年投入專項資金,實施“青海學者”“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等9項人才計劃,建立“不看時間看業績”考核管理評價辦法,開辟高層次人才引進與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此外,在住房保障、配偶安排、子女入學等方面,都專門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以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
一項接一項的優惠措施、一個接一個的政策舉措、一次接一次的改革創新,折射出青海招賢納士的滿滿誠意,也讓廣大人才對青海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我是青海人,很想為家鄉的發展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剛才與用人單位作了深入交流,他們的耐心和細致讓我感到很安心、很踏實,更加堅定了我‘回青海’的信心!”西北工業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王建萍笑著說。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這場跨越數千裡的招才引智,實際上也是一場地方與人才的“雙向奔赴”。不僅吸引青海籍學生返鄉發展,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也有意向將青海作為人生新旅程的第一站。
“之前對青海不是太了解,后來去青海旅游,切身感受到了青海的魅力,人文環境和發展前景都很好。特別是青海省‘昆侖英才’行動計劃支持政策力度非常大,更加堅定了我選擇青海、留在青海的信心和決心。”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李禎妮是土生土長的寧夏人,現場與青海民族大學簽訂就業意向協議書。
“此次活動非常成功,前來應聘人員的數量比我們自己單獨出去招要多很多、質量也高,對於促進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化人才交流與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趙偉東表示,公司共收到近百份簡歷,當中不乏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
當下許多應聘者都非常關心個人發展和成長空間,而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正是吸引人才的關鍵因素。趙偉東表示,公司對新員工的培養十分重視,針對新進人才都會制定專門的培養計劃,通過分類培訓、輪崗鍛煉等方式,給予新人鍛煉自我的機會,進而有效提升引進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聚才的良方……青海加強人才激勵保障,著力打造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環境,營造拴心留人生態,為人才成長播撒陽光,激活人才“一池春水”,為廣大人才施展才華、干事創業、開拓未來創造了廣闊的舞台和發展空間。
“青”你同行向未來,“海”納百川共揚帆。
今天的青海,正以三江源的寬廣擁抱人才﹔
今天的青海,正以昆侖山的厚重聚集人才。
全力答好建設“六個現代化新青海”時代問卷,需要集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4月25日,引才活動在蘭州圓滿收官。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總領隊,青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主任徐小兵告訴記者:“引才只是第一步,后續我們還將繼續聚焦重點產業需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赴全國重點地區和高校招才引智。同時,在搭建人才施展才華平台上下功夫,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