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合 力量聚 共筑和諧美麗家園

西寧市城東區團結社區志願服務。城東區委統戰部供圖
民族團結的種子扎根在孩子們的心中。
在青海大地,各族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青海日報記者 李娜 魏雅琪 攝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要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陣地,發揚各族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的好傳統,共同建設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家園。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也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主陣地之一。人心合、力量聚,才能共筑和諧美麗家園。青海省持續推進“社區石榴籽家園”建設,組建“社區民族之家”等服務平台,鼓勵和引導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
今年夏天,西寧的雨水比往年都多,清真巷街道南小街社區五環小區頂層屋面出現漏雨現象,社區在了解到相關情況后及時與物業溝通協商,8月23日社區組織召開居民議事會,經過協商,形成了一個讓居民滿意、物業也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我們把解決群眾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和社區各項工作有機融合、貫穿始終,以黨建引領為龍頭,以‘雙向服務’為抓手,通過打造‘紅石榴籽服務驛站’,設立黨員活動室、調解室、綜合服務大廳、小石榴籽課堂、退役軍人之家和市域化社會治理工作站,努力為轄區各族群眾營造和諧的共居環境。”南小街社區主任安紅郁說。
圍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理念,城東區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持續深化“石榴籽家園”品牌示范引領作用,在各鎮辦、各行業主管部門打造富有東區特色的“紅石榴”品牌,通過推行“微心願”“回音壁”“菜單式”為民服務模式,全心全意服務好“最后一公裡”。
社區居民無小事,真情服務最是暖人心。
“馮書記待我就像親人一樣!” 家住西寧市城東區東興社區的馬香蘭老人說。老人口中的馮書記是西寧市城東區東興社區黨委書記馮曉霞,“老人肢體殘疾,離異,長期在家做腹透,常年服藥,我時常過來看看她陪著聊聊天,幫她把家裡收拾收拾,力所能及地為她做點事,讓老人家感受到社區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馮曉霞告訴記者說。
西寧市城東區,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多宗教並存,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43.12%。近年來,城東區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有效整合轄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資源,培育打造“石榴籽家園”工作品牌,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新時代城東區奮力建設“石榴籽家園”的創新實踐。“在大力推進石榴籽家園建設中,各社區結合實際打造了石榴籽家園幸福驛站、‘石榴籽聯盟’、紅石榴展示廳、紅管家服務聯社等平台,開展了‘一家親’聯誼、‘結對子、認親戚’互助等活動,打造了一個個民族一家親‘心港灣’,一批社區獲得市級社區‘石榴籽家園’稱號,形成了全區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一家親’的格局。”城東區委統戰部長趙元得說。
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西寧市城東區八一路街道康南社區有一支頗受轄區居民歡迎的石榴籽文藝小分隊,居民馬則乃拜說:“他們的表演很有感染力,不僅有精彩的文藝演出,還會給我們講許多黨的故事、青海的故事、西寧的故事和社區裡的故事,我們都很喜歡。”文藝小分隊隊員劉群林說:“這個石榴籽文藝小分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展示自我的好平台,這裡就是我們歡樂的海洋。”
“七夕”俗稱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前夕,城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攜手大眾街街道黨工委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活動,“今年剛好是我和老伴結婚的金婚年,雖然日常有爭吵,但是我們相互理解,攜手至今,希望年輕人們相互扶持,彼此信任,白頭到老。”活動上,任志軍夫婦向大家分享到。
“我們希望通過轄區幸福家庭、夫妻恩愛、孝老愛親及五星級文明戶分享講述他們的愛情故事,積極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倡導婚事新辦。”城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負責人郭帥說。
在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踐中,城東區持續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實踐活動,打造民族團結長廊,印發宣傳手冊,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活動。同時,充分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組織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開展宣講交流活動,持續推進各民族在更深層次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動城東區“石榴籽家園”建設。
厚植民族團結的“民生”底色
“幸好遇到陳書記,是她幫我們謀劃了好營生。聽說一下午訂出去了好多盒饃饃,心裡特別開心。”看著挂在牆上的時鐘到了點兒,慈幼巷居民馬蘭芳連忙取下蒸屜,將熱氣騰騰的花卷往打包盒裡裝。今年60歲的她說,沒想到過去自己家吃的花卷饃饃也能成為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為提高轄區居民的就業技能,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居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慈幼社區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東關阿娘”美食品牌,培養創業帶頭人,同時加大就業培訓力度,舉辦面點等技能培訓班,搭建就業創業的平台,提升群眾就業創業能力。“經過精心培育,‘東關阿娘玫瑰花卷’品牌已初步建立線上+線下營銷模式,在微信朋友圈發起‘帶貨’廣告,以‘網絡擺攤’的方式為轄區居民‘帶貨’銷售,既拓寬了社區居民就業渠道,也為居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我們辦事處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在努力‘帶貨’,訂單和評論應接不暇,僅‘帶貨’第一天的前兩個小時訂單就達23盒,隨著訂單量的不斷增加,每個人的收入還能增加。”東關大街街道慈幼社區黨委書記陳鳳蓮介紹說。
近年來,青海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設“四地”等戰略有機融合,全面推進社會、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領域事業發展,使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