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救援進行時:各方力量正對青海大通山洪災害加緊救援

王梅 賈豐豐 甘海瓊
2022年08月20日10:57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8月17日22時25分,青海省西寧市氣象局、大通縣氣象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一場強降雨襲擊西寧全市大部分地區。位於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青林鄉、青山鄉更是遭受多年不遇的瞬間強降雨,引發山洪,造成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漫溢,2個鄉鎮6個村1517戶6245人受災。

救援人員正在轉移安置群眾。人民網 張皓芃攝

救援人員正在轉移安置群眾。人民網 張皓芃攝

西寧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於2022年8月18日0時30分啟動西寧市防汛Ⅳ級應急響應,第一時間成立大通縣“8·18”山洪災害搶險救援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應急、水利、自然資源、公安、消防、衛生、民政及社會救援力量迅速上崗到位,開展人員轉移、搶險救援、搜救排查、巡查防護、道(線)路搶修、次生災害防范等工作。同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水情動態,加強災情信息收集、研判和報送,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全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8日下午,當地又下起了中雨,街道泥濘、兩旁的積水向地勢低窪處流淌,今年81歲的青山鄉賀家庄老人程鳳蘭正在女兒的攙扶下,轉移到鄉上相對安全的學校。她告訴記者,“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這麼大的雨,昨晚的雨又大又急,家裡的也進了水,不過幸好家人都平安,看到有這麼多的人來幫助我們,心裡有了底氣。”

群眾正在向安置點轉移。人民網 張皓芃攝

群眾正在向安置點轉移。人民網 張皓芃攝

“經自然資源、水利、氣象等部門現場查看,綜合分析此次災害成因,初步認為此次災害的原因有三個方面。”應急指揮部綜合協調組組長、青海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副廳長韓向暉介紹:

一是近期連續降雨致使土壤水量達到或接近飽和,8月份以來,青林鄉降雨量累計達114毫米,超過50年來8月平均值,地表徑流量加大,短時超強降雨引發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二是此次降雨時間短、強度大,降雨過程持續一小時左右,青山鄉、青林鄉分別形成降雨量約34.6毫米和39.3毫米,降水強度歷年罕見,加之青林、青山本地強降水和上游寶庫鄉降水匯聚,地表徑流增大,匯水面大,短時間內形成了山洪。

三是青山鄉沙岱河,河長約33公裡,流域面積124.35平方公裡,河谷狹窄落差大,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07立方米,17日強降雨致使河道流量突增至100立方米左右,山洪流量大,引發山洪災害。

18日下午,青海大通縣水利局與大通縣氣象局聯合發布的一則山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又揪緊了大家的心:受降雨影響,預計8月18日20時至8月19日20時,大通地區發生山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風險較高(黃色預警)。請加強防范,注意做好實時監測、防汛預警和轉移避險等防范工作。

愛心餐點上熱騰騰的牛肉面即將出鍋。人民網 張皓芃攝

愛心餐點上熱騰騰的牛肉面即將出鍋。人民網 張皓芃攝

“救援過程中,通過排查受災人員信息、居住情況,在大通一中、朔山中學設立受災群眾安置點,已緊急避險轉移安置1249名群眾,調運帳篷、行軍床、棉被、方便面、礦泉水、藥品等救災物資,切實保障受災群眾生活。同時,組織工作專班,一對一做好罹難者家屬安撫善后工作。”韓向暉說。

災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緩。“大通縣各醫院緊急騰出130間病房用於救治傷員,並開通綠色通道。山洪災害中的9名輕症傷員已轉運至西寧市第一醫療集團第二分院救治,生命體征平穩。為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縣疾控中心派出消殺隊共4組8人,已完成3輪消殺。同時,組織工作專班,一對一做好罹難者家屬安撫善后工作。”大通縣縣長馬明旭介紹。

8月19日零時召開青海大通縣“8·18”山洪災害搶險救援處置工作應急指揮部新聞發布會,記者了解到,截至8月18日21時,各級力量共投入4500余人參與救援,醫護、救援車輛共計160余輛,9名輕症傷員生命體征平穩,已緊急避險轉移安置1249名群眾。

根據青海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8月18日,青海省財政廳緊急下達資金1億元(含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5000萬元),統籌用於大通縣應急搶險和受災群眾救助,重點做好搜救轉移安置受災人員、排危除險等應急處置、次生災害隱患排查和應急整治、倒損民房修復等工作,全力以赴打贏防汛救災這場硬仗,堅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與此同時,青海省總工會緊急撥付突發災害應急補助30萬元,支持大通受災地區工會組織開展抗洪搶險工作。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壓實責任,強化指揮調度﹔用好多方力量,加大搜救力度,逐村逐戶核清核准失聯人數,確保無遺漏﹔全力做好受傷群眾救治,細致保障受災群眾生活,做好罹難者家屬安撫善后工作﹔盡快恢復道路、電力、通信等設施,確保暢通﹔有序組織開展災害原因調查工作﹔並切實加強汛情監測預報,舉一反三全面排查治理各類災害風險和侵佔河道房屋等隱患,落實預警‘叫應’機制,提前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堅決防止類似災害發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韓向暉說。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