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祁連:綠色的山 紅色的魂

一
民族地區的山川地名,多為音譯。像青海,就以藏語音譯和蒙語音譯居多,每個地名后面都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祁連,顯然也是民族語的音譯,不過這個民族和語言都要古老得多:兩千年前,蒙古高原的霸主是匈奴,匈奴語裡“祁連”指的是“天”,祁連山也就是天山的意思。
公元前后,以秦、漢為代表的華夏王朝,與匈奴展開了長達數百年的拉鋸戰,互有攻守勝負,華夏民族曾經遠征燕然、勒石紀念,一度令漠北無王庭,而匈奴族在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曾於長安、洛陽建立過割據政權,深刻影響過中國的歷史進程。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烽煙中,飲馬祁連山,成為了華夏王朝渴望建功立業者的夙願,祁連乃成為一個標志性的符號:霍去病兩次出擊匈奴,全部佔領了河西走廊,令匈奴人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祁連山風光一瞥。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今天,從祁連縣東端的峨堡鎮向北,便可開車駛入祁連山,這是祁連山脈間較窄的一處通道,不到半個小時,就能抵達甘肅張掖的扁都口,面前便是平坦無垠的河西走廊。祁連山脈,正是青海省與甘肅省的界山,山脈東西綿延、南北縱橫、冰川河谷無數,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我這裡隻做一簡單的描述:
從東西論,祁連山脈東段海拔較低,人居相對集中﹔西段則大抵是無人區,海拔5827米的祁連山脈最高峰團結峰便坐落於此,山下便是被譽為“人類最后一滴眼淚”的哈拉湖,都是沒有人煙和交通的絕地。
從南北論,祁連山脈北部是甘肅的河西走廊,海拔較之青海陡降,我過路時遠眺過名聲在外的焉支山,與高原的山峰相比不過就是個矮矮的山包,當然,這裡的氣候、自然環境也就更適宜人居,半農半牧、灌溉農業發達,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更富庶﹔而山脈南部則是一派草原牧歌——一山南北,風土人情迥異。
祁連山的秀美曲線。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就說青海的祁連縣,這也是建國后才有的縣級建制,以前名義上歸屬他縣管轄,實則是少數民族部落的游牧區域,是過去行政體系覆蓋不到的偏僻角落。祁連縣城的東邊,有一座阿柔大寺,大家知道,牧民習慣依寺而居,這阿柔大寺一帶,以前就是一個阿柔部落的牧場。
祁連縣因為年輕,縣城規劃便十分規整,兼之慕名而來的旅游者眾,因此城市面貌顯得整潔而現代。縣城呈東西向布局,北靠一座雄峰,因形似牛心,故俗稱牛心山,而藏語稱其為阿咪東索,意即“千兵哨卡”,更顯威武雄壯﹔南倚祁連山脈,大名鼎鼎的卓爾山景區便坐落於此,天氣涼爽的夏日清早最宜一爬,卓爾山雖不高,卻能俯瞰整座縣城,四周山色更盡得祁連之特點,既有陡峭挺拔的丹霞地貌,又有嫵媚柔美的山脊曲線,林海疊嶂點綴其間,油菜青稞相映成趣,舉目皆景,卓爾不凡——不識祁連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啊。
牛心山的倒影。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有一條穿祁連縣城而過的黑河,它的古稱更加如雷貫耳:弱水。作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它澆灌了河西走廊的富饒與繁華,歸宿在大漠深處的居延海。而其源頭,就是位於祁連山腹地的八一冰川。1958年8月1日,一支科考隊到達了這座孕育黑河的“固體水庫”,因此得名。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八一冰川已不再對外開放,而我則因採訪的機會有幸到訪。
亙古之牆八一冰川。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出祁連縣城向西,溯流黑河峽谷而上,過野牛溝鄉,跋涉數小時,在一處海拔近五千米的山頂,一個長達兩公裡的“白玉”便在眼前。走近,極寒,最厚處達十五米的八一冰川如牆壁立、巍峨堅固、連綿不絕,像極了《權游》中的北境長城。手觸其上,如晤神明——這面亙古之牆,是我邂逅的第一座冰川。
但祁連真正的雄渾精華處,我還沒有機緣一訪,也鮮有人到過——那就是團結峰、哈拉湖等無人地帶。隨著祁連山生態保護力度的加大,這些地方是非准勿入的。我想,就應當把山川還給祁連,讓美麗的獨自美麗。
二
“祁連山下好牧場”,這幾年,祁連縣的生態畜牧業在青海內外都打出了名頭。
論草場、牛羊這些資源稟賦,青海各州縣誰也不服誰,都覺得自家的草膘羊肉最好吃﹔可論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祁連縣在青海要是排第二,沒人敢爭第一。
這背后,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艱辛努力:
初秋時節,從祁連縣城向南,翻越海拔4120米的大冬樹山埡口,橫亙東西的默勒鎮牧場在望。
默勒鎮牧民騎著摩托放羊。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從埡口俯瞰,一幅多彩而新奇的畫面映入眼帘:牧場被成片的紅綠色塊分隔成相間的若干區域,若不是點綴其間的牛羊群,遠遠望去竟好似田連阡陌、一派農耕景象。
驅車再深入,我這才探出究竟:
那鮮明的紅,是成效顯著的生態修復區,如今牧草長到近半人高,枝頭結滿了泛紅色的草籽,孕育著來年更廣袤的新生﹔而那脆嫩的綠,是人工種植的燕麥飼草區,為的是“牧繁農補、農牧耦合”。
你可能想不到,眼前這片生機盎然的默勒鎮牧場,在2012年時還是原生植被退化殆盡的黑土灘。
對我回憶起往事,李世雄忘不了那時初到這裡的一幕:幾近裸露的大地上,可利用的草場星星點點,南北兩側的山巒也部分退化成黑土坡,飢腸轆轆的黃羊被迫從山谷遷徙到平地,與牧民蓄養的羊群爭食。
“牧民完德加的女兒,十幾歲就當起了放羊娃,身材弱小又趕不跑黃羊,隻能用鞭炮把‘不速之客’嚇走”,來自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的李世雄,從此把高寒草地生態試驗站建在了完德加的隔壁。
夏日祁連。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一面人工增草、一面種植飼草,幾年朝夕相處,科學家跟牧民成了好朋友,而鄰居的可喜變化讓李世雄深感努力沒有白費。“以前羊沒草吃,牲畜減產,還得倒貼錢買飼草”,牧民完德加告訴我,多虧李博士的研究,如今高高的草又長回來了,他家的羊數量翻了一番,全家年收入有二十多萬元。
這份收入,不僅來自畜牧。
放了半輩子牧的完德加,如今選擇把牧鞭交給村合作社,連同全家人的“命根子”——草場和羊群,自己則走上了外出務工的新路。
過去,粗放低效的傳統畜牧業導致了嚴重的人草畜矛盾。后來,青海在六州牧區啟動了現代生態畜牧業改革,核心是改變草原畜牧業的生產、經營、組織方式——
完德加所在的牧業村,就發動牧民們以草地、牲畜等生產資料入股組建村合作社,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
“以藏羊為例,過去一家一戶各自放牧,往往公母同群、‘四世同堂’,很容易造成品種退化”,完德加講起畜牧養殖頭頭是道。合作社成立后,實行精細化管理,“母羊分別組群,種公羊統一調配,產羔集中在秋冬和冬春兩季。”
在經營組織方面,合作社實行社員分工分業,牛羊統一銷售,以及用工按勞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隨著勞動效率提升,牧民富裕勞動力得到解放,“除了經驗老到的老羊倌替合作社放牧領工資,其他人都可以出門打工掙錢,再不用被牛羊拴住”,完德加發現,牧民“抱團取暖”也讓他們擁有了更大的議價權。
過去幾年,青海在全省800多個牧業村推廣了這種股份制合作社的模式,其中尤以祁連縣普及得最好——我想,這才是“祁連山下好牧場”的真正肇因,誰將生產經營方式改革得最徹底,誰才能搶到產業發展的先機,這比資源稟賦更重要。
李世雄還告訴我個“小秘密”:完德加在祁連縣城買了房子,自小放牧的女兒也嫁到了城裡,“他剛剛當上姥爺了!”
三
今天的人們談起祁連,說的多是生態、綠意。在我看來,這還是一座有著紅色基因與血脈的大山。
1992年7月2日,一架空軍小型運輸機,從甘肅張掖機場起飛,駛向祁連山深處。
飛機上的人,滿含著熱淚,遵照李先念同志的遺囑,將他的骨灰洒向這片紅軍西路軍當年浴血奮戰的群山——在這裡,李先念曾指揮紅軍與數倍於己的敵軍血戰40天,最終寡不敵眾,艱難突圍進了祁連山﹔在這裡,他曾率領隻有800多人的殘部,翻越祁連山分水嶺,在冰天雪地裡行走了20多天,才逃出生天,為新中國保留下寶貴的星星之火。
多年后,彌留之際的李先念,仍然忘不了西路軍戰敗的悲壯,忘不了數萬將士的流血犧牲,忘不了這座祁連山。他說,“過祁連山時,零下30多度,好好的同志,晚上睡覺時還一起說話,第二天就起不來了……我那個十幾歲的警衛員是拽著馬尾巴才翻過山的……”
這個大漢與匈奴的古戰場,在兩千年后,見証了也考驗著一支人民軍隊的由弱變強、苦難輝煌。
我曾於峨堡鎮和扁都口間往返數次,每每穿行於祁連山間,從來難覓人煙,目之所及皆是草、石、山,風光雖美,卻不適宜人居,更何況是一支血戰后突圍進山的殘部,又如何尋覓補給?
夏日,祁連山中的溫度卻很低,有次趕上陰雨天氣,更是冷風刺骨。乘車穿行於此間,我總會遙想當年,那800多人的星星之火,行走在吞噬著生命的雪山絕地中,又為何能夠飽經風霜雨雪而不熄?
唯一的答案,就是精神的力量。
今日祁連縣城。人民日報記者 姜峰攝
西路軍留下了太多令人唏噓不已的人和事——有一位原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國炳,當時與李先念一同率殘部向祁連山突圍,就在他騎馬剛剛跑上雪山,眼看就要翻到山嶺的另一側、逃出包圍圈時,卻不幸被流彈擊中,負傷掉了隊。
這顆仿佛冥冥之中飛來的子彈,徹底改變了熊國炳此后的命運。
起初,他遇到被打散的戰友,繼續追趕部隊,但在一個雪山腳下,又不幸被敵軍騎兵俘虜,化作伙夫才脫離險境。
這之后,也許是屢遭變故、心灰意冷,他再沒有去找隊伍,而是一路乞討到酒泉,從此隱姓埋名,在當地成了家,靠做小買賣艱難度日,渾渾噩噩地了此余生。直到建國后,人們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1960年,這位曾經的紅軍高級將領,在病餓交加中悲慘地離世了。
他為革命立下過赫赫戰功,他的遭遇也極其不幸,我們無法去苛求前人,更無法苛求飽經磨難的西路軍將士們,但祁連山確是熊國炳一輩子沒有翻過去的坎兒——改變他命運的不是那顆子彈,而是他動搖的信念。
險境與絕地,也是對人的意志的試煉場。我總在想,若是把我放在那近乎四面楚歌的絕境,我可有足夠的信念、勇氣與毅力,去翻越面前的大山?
對誰來說,這都很難。但,李先念和那800多位勇士,做到了。
仰望祁連,我無限敬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做優特色產業 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 “近幾年,村裡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農家院也因此受益不少。”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台子鄉哇麻村吉興農家樂負責人朱吉興邊准備當天招待客人所需的食材,邊介紹自家的招牌菜,“包括酸菜粉條、蔥花面片、萱麻口袋等都備受歡迎。…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