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亮成績、展形象、喜迎二十大】

紅色精神讓高原小山村煥新顏

劉沛然
2022年06月14日14:52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為全面展示黨的十九大以來,青海省基層黨建成就,特別是開展“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青海省委組織部推出“亮成績、展形象、喜迎二十大”系列報道——西寧篇。

在青海,小高陵這三個字已不僅僅指代一個地名,更代表著湟源地區誕生的一部紅色黨史,是一種從中孕育出的精神象征。

西寧市湟源縣小高陵村位於日月山下、藥水河畔。70年前,這裡是一個山窮、地窮、人窮的“三窮”地區,也是一個缺肥料、缺飼料、缺燃料的“三缺”地區。

小高陵人民治山治水雕像。人民網 劉沛然攝

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禿嶺換新貌。小高陵村原黨總支副書記王金龍臉上的“高原紅”就是辛勤勞作的見証:“那時的小高陵就是春天無雨來下種,夏天洪水遍地沖,秋天打碾一場空,愁吃愁穿難過冬。”王金龍回憶道,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小高陵人民窮則思變,在勞作和觀察中發現了適合這片土地的規律,在當地黨員的帶頭下,開啟了治山治水的征程。在實干之下,小高陵周圍的山綠了,近5000畝梯田也成形了。

上世紀70年代,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科教片《治山造林保水土》記錄了小高陵人民墾荒造林的真實情況——“青海高原風光好,日月山下紅旗飄。人如海,歌如潮,揮銀鋤,志氣豪。”科教片的主題曲在江源大地流傳至今。

到上世紀80年代,吃飽了飯的小高陵人民並不滿足。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石灰窯、酒廠、粉條廠、飼料廠、排骨飯館……在各種產業帶動下,小高陵村民們搶抓改革機遇,人均收入一度到達湟源縣人均水平的兩倍,1996年,中央組織部表彰全國500個先進黨組織,小高陵村赫然在列。

小高陵的梯田。人民網 劉沛然攝

時間進入21世紀。勞動力轉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小高陵村七成勞動力外出務工。舊有的路走不通了,怎麼辦?轉機出現在昔年讓村民們摸到這裡墾荒造林規律的地方——一座紅色旅游培訓教育基地破土動工。

“我們治山造林幾十年,紅色傳統全省都知道,為什麼不能把這變成我們的支柱產業?”王金龍算了一筆賬,搞紅色旅游教育培訓,既是對小高陵“敢為人先 實干善成”精神的發揚與傳承,也是村裡新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還能吸引村民回來在家門口就業,一舉多得。

小高陵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基地外一角。人民網 劉沛然攝

2018年9月,投資800余萬元,佔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的小高陵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基地正式對外開放。2021年,小高陵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基地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旅游教育培訓收入增長“節節高”。

“現在干得舒坦!”在小高陵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基地上班的村民說,之前在縣城打工,離家遠,收入也不穩定,現在收入在穩步提升,而且就在家附近,比之前好了太多。

而這裡“敢為人先 實干善成”的人們卻沒有止步不前。“不夠,還是太單一。”小高陵村黨支部書記李明海頭腦清醒,他說目前教育基地還面臨著講解不夠深入,不夠有感染力的問題﹔在旅游方面也存在同質化,缺乏體驗感的短板﹔在產業發展上有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程度低的缺陷。“下一步,我們還是要把這些短板都補上,把小高陵的牌子做大做強。”

站在小高陵紅色旅游教育培訓基地,望著遠處的群山,綠意蔥蘢,紅旗迎風招展,勁頭正盛。

(責編:楊啟紅、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