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青海:護好生靈草木萬水千山  寫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馬盛楠  劉沛然
2022年05月25日08:39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中國共產黨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現場。人民網 楊啟紅攝

5月23日,中國共產黨青海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西寧召開。青海省委書記信長星表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寄托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切囑托,承載著青海各族人民的熱切期盼。隻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就一定能夠推動現代化新青海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

牢記總書記囑托,青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總書記兩次視察青海、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用心守護好生靈草木、萬水千山,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把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部署落到實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保護好生態 奔向好生活

如今50多歲的王玉成,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上合樂寺村住了大半輩子。他從不敢想,曾經因為家裡窮得叮當響而養不活的羊,在光伏板的“保護”下,搖身變成“網紅”“光伏羊”,讓村子和自己一家過上了好日子。

“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王玉成嘴裡念的民諺,說的就是上合樂寺村所屬的地區——塔拉灘當年的情景。十多年前,這裡沙塵蔽日、綠意稀缺,是黃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區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帶之一。風沙逼走了不少住戶,還嚴重威脅著青海湖濕地、龍羊峽庫區和黃河的生態安全。

既要防沙治沙,又要在保護生態中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當地通過沙漠生態治理和生產實踐發現,塔拉灘發展的“綠鑰匙”就在這片望不到邊際的荒漠上——每年光照時長高達1800個小時,是發展光伏發電的理想地區。

2013年,第一批光伏發電企業入駐以塔拉灘為主的海南州光伏產業園,改變了這裡的一切。

塔拉灘上的光伏板和“光伏羊”。 樊發璽攝

一塊塊光伏板的鋪設,遮住了光禿禿的沙石地面。光伏板有遮蔽作用,產業園區內風速降低了近50%,蒸發量降低了30%﹔此外,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滲透到光伏板下面的水,滋潤了地面。短短幾年,塔拉灘的土地披上了綠裝。

草地長勢喜人,麻煩隨之而來——冬季火災隱患不小怎麼辦?“既然是草,為什麼不讓羊來吃呢?”周邊村民受邀進入產業園放羊,養起了“光伏羊”。加上清洗光伏組件、在產業園區當保安……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反哺”著這片綠洲,為塔拉灘帶來了生態效益,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上合樂寺村變成遠近聞名的高原美麗鄉村。

塔拉灘的故事,正是青海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生動實踐。截至2022年2月,以塔拉灘為主的海南州光伏產業園區實現稅收20億元,累計發電量突破500億千瓦時,相當於青海省半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這裡產出的“綠電”匯聚在專為清潔能源外送而建設的特高壓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中,緩解了中部平原用電之“渴”。

2021年青海清潔能源裝機佔比全國最高,集中式光伏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新能源發電量佔全網用電量比例居全國第一,連續第5年全清潔能源供電取得成功……從清潔能源供給到遠距離輸送,從全清潔能源供電到三江源地區清潔能源供暖,青海以打造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為載體,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竭盡所能為全國能源轉型以及低碳發展作貢獻。

打造優質環境 賦能高質量發展

2022年3月23日,青海省第一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復工開工儀式在海東市舉行。1184個重大項目,估算總投資5800億元,涵蓋清潔能源、綜合交通、民生保障、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多個領域。儀式的主會場就設在氫裝上陣(海東)碳中和物聯產業園中。“我們體會到了‘青海速度’。”氫裝上陣(青島)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曉軍望著熱火朝天的開工現場算得仔細:“項目從土地批復、規劃審批、開工建設到效果初現,隻用了半年時間。”

審批事項少了,該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正是這樣的高效率讓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復神鷹等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與青海“雙向奔赴”。

青海省黃南州辦稅服務廳專崗宣傳稅費政策。黃龍攝

而受益的遠不止大中型企業。

“本來以為特別復雜,沒想到這麼便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愛車居洗車行的負責人馬德英,在青海稅務人員的遠程輔導下,不到1小時就辦理好了新開辦企業的手續,拿著証照的他仍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海東市民和縣舍齋包子店負責人馬阿色在當地政務服務大廳提交了相關資料,一次性辦理了“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証”和“戶外廣告登記”等,以最快速度辦結取証。“以前聽說要跑好幾趟,現在一次就能把所有証件全部辦好,太方便了。”

“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跨省通辦”“一件事一次辦”……近年來,青海省出台251項硬核舉措,疏通難點堵點,不斷提檔升級營商環境。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數據顯示,2021年青海省“營商便利度”同比提升10.2個百分點,省會西寧市躍居全國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之一。

西寧海湖新區商圈。西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春江水暖“企”先知,2021年末,青海省市場主體累計達53.11萬戶,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69倍。優質的環境、高效的服務,不斷提升企業的歸屬感、獲得感,激發了青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用政府緊日子 換群眾好日子

發展成就如何,百姓心中有杆秤﹔群眾對發展滿不滿意,答案就在百姓心間。

曾任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副縣長的美少,一直在手機上保存著這樣一段視頻:海拔5000米的尕拉山上,11名小學生在老師和鄉干部的護送下,冒著大雪趕往學校。受多種條件限制,囊謙失學輟學現象一度非常普遍,“在這裡,娃娃們上學不容易。”

2017年,青海省打響控輟保學攻堅戰。囊謙全縣動員,以磨破嘴、跑斷腿的精神講政策、做工作,將2306名適齡兒童送回到校園。全省把控輟保學當作教育扶貧重點工作,黨政各級領導帶頭抓、強化政策舉措,通過努力,青海省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控輟保學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2021年“5·22”瑪多地震后,當地以最快速度復課復學,圖為瑪多縣小學學生正在上課。李興發攝

青海是經濟小省,在“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共同富裕”奮斗路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扭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養老、就業、醫療、社保、收入等問題,扎扎實實把民生工作做好。2019年以來,青海省各級機關單位取消低效無效支出,“三公”經費保持隻減不增,一般性支出累計壓減20%以上,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把寶貴的財政資金更多用在民生“刀刃”上,用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

“家門口隨時都有熱乎、好吃的牛肉面,自己隻掏1元錢。”家住西寧市城西區的張喜剛大爺說起社區愛老幸福食堂連豎大拇指,“吃得飽又吃得好!”愛老幸福食堂是青海省西寧市近年來為破解老年人“吃飯難”開展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解決的不僅是老人的“一碗飯”,更打通了高原百姓幸福養老的“最后一公裡”。

2020年11月,青海省西寧市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打造高原幸福養老之城作為典型經驗做法,被國辦通報表揚﹔截至2022年初,西寧市已建成36個中央廚房、153個愛老幸福食堂及94個助餐點,累計服務老人就餐81萬人次。

老人們在西寧市愛老幸福食堂就餐。人民網 張皓芃攝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青海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回應人民新期盼,滿足民生新需求。

看投入,始終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的發展路子,民生支出多年來佔比持續穩定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

掂飯碗,城鎮新增就業十年累計61.74萬人,年均超過6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134.4萬人次,年均超過110萬人次,增收共富基礎進一步夯實。

觀醫療,“五醫”聯動改革縱深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全覆蓋,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集中帶量採購藥品、醫用耗材價格平均降幅六成以上,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持續提升。

……

民生有保障,百姓錢包鼓起來。截至2021年,青海全體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9元,比2016年增長近50%。在省會西寧市,民間投資活力持續增強,全市2021年民間投資增長17.2%。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心用情用力多辦造福群眾的實事,青海說到做到、辦必辦好。

踏上新征程,青海將以開拓進取、永不懈怠的奮斗精神,隻爭朝夕、奮發有為的昂揚姿態,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過硬作風,在72萬平方公裡的壯闊高原,在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全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積極促進民生改善和民族團結進步,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丹青妙筆,繪就一幅幅美麗畫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貢獻青海更大力量。

(責編:劉沛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