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攜手奔小康 “浙青”同心謀振興]
以駝為寶,讓紅色駝場煥發新生

駝隊數次進藏,運糧援藏……途中駱駝倒下數萬,依靠“駝峰”不是辦法,要解決西藏的運輸問題,非通公路不可。1953年春天,西藏運輸總隊進藏為解放軍駐藏部隊運輸糧食,2.8萬峰進藏駱駝損失過萬,這讓時任西北軍區進藏部隊政治委員的慕生忠將軍下定決心修建青藏公路,而這些駱駝大多來自如今位於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的莫河駝場。
時過境遷,公路、鐵路早已替代了昔日駱駝的運輸地位,莫河駝場也蛻變成青海省內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旅游景點。
莫河駝場青藏駝隊歷史陳列館。人民網 劉沛然攝
青海省海西州一年中隻有夏季的三四個月適合旅游,其余時間溫度低、風沙大,雖然為莫河駝場旅游產業打造的民宿、公路等配套設施正在修建中,但要振興這裡,靠單一的旅游產業行不通。
莫河駝場的“寶貝”有什麼?除了紅色遺跡和紅色精神以外,還有駱駝!但除了運輸以外,駱駝的經濟價值還有什麼?
莫河駝場內飼養的駱駝。人民網 劉沛然攝
“我們現在養了一千多峰駱駝,主要是生產駝奶,工廠明年就能投產啦!”浙江商人孫英豪說道。近年來研究表明,駝奶除了營養價值高以外,對人體還有降脂、降壓、降糖的功效。正是了解了這些,讓孫英豪看到了商機——發展駱駝養殖產業,大有可為。
莫河駝場產的駝奶。人民網 劉沛然攝
海西州有資源、有能源、有容量、有特色,浙商有頭腦、有膽識、有眼光、有擔當。以“浙江援青”為契機,32萬平方千米的海西大地上,海西州人民與來青浙商攜手致富的事例,隨時都在發生。
2010年,浙江省開始對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十一年來,浙江先后派出四批援青干部扎根高原﹔十一年間,海西州到處可見浙江擔當、浙江速度、浙江特色和浙江力量,打牢了新形勢下對口支援工作的良好基礎﹔十一年的通力協作,讓今天的海西州更加包容和開放,浙青兩地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兩地人民更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未來,莫河駝場將繼續傳承好紅色基因的同時,緊跟市場形勢,攜手海西人民,推動海西州特色產業取得高質量發展。”孫英豪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大通、平安兩地登上水利部“紅榜”
- 人民網西寧12月17日電 (楊啟紅、談林明)近日,本網從青海省水利廳獲悉,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平安區登上全國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據了解,大通縣通過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了適合縣情實際的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機制,探索創建專業化管理和社會化維養結合的工程管護模式,提升水庫管護效率和質量,組建高效穩定的水庫巡查管護隊伍,人員工資納入財政預算,提高管護效率。…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