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筑梦海西 乘帆远航

莫河驼场跳动不息的“红色脉搏”

王梅、刘沛然
2021年07月06日17:18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一段尘封数十年的历史,一段与祖国息息相关的记录,最火热的七月,我们再次来到海西乌兰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聆听驼工们的奋斗故事。

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外景。人民网 刘沛然摄

时间回到1953年春天,进入西藏的3万驻藏部队遇到粮食短缺问题。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临危受命,组建西藏运输总队,每头骆驼驮上150公斤左右的面粉,分头向西藏进发。由于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粮食运到拉萨时已消耗了近一半,这批2.8万峰进藏骆驼损失三分之二,驼工也有30多人牺牲。

陈列馆中的文物——西藏运输总队头驼驼铃。人民网 刘沛然摄

而今退休在莫河为数不多的老驼工们,还能描述出当年残酷而壮烈的情景:从香日德到西藏北部草原的黑河(今西藏那曲),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每天天不亮就起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风,就必须找个避风的地方。夏天常常冒着风雨前进,冬天经常与暴风雪搏斗,沿途还有不少沼泽、流沙……据记载,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期间,平均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有1峰骆驼死亡,驼工每向前走500米,身后就要躺下七八峰骆驼。

驼队数次进藏,运粮援藏……途中骆驼倒下数万,政委慕生忠有了修建公路的想法,依靠驼峰不是办法,要解决西藏的运输问题,非通公路不可!

1954年5月11日,经过动员,由24名干部,1200多名驼工组成6个筑路工程队,拉开了修筑青藏公路的大幕,仅七个多月后,横越“世界屋脊”、1283公里的简易公路通车。驼工、解放军战士和科技人员大力协同,用血肉之躯力克艰苦条件,勇创世界公路史上的建设奇迹,但有些在筑路过程中逝去的前辈,时至今日我们也未曾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一路绘制的地形图成为修筑青藏公路重要、直接参考,这才有了7个月零4天高原筑路的奇迹。

陈列馆中的文物——第一面扛进拉萨的五星红旗。人民网 刘沛然摄

1955年,西藏运输总队撤销,转制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场部设在都兰,后迁至莫河。时光荏苒,当年的筑路大军早已不在,但是青藏公路的作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今日莫河,昔日的不毛之地早已焕出新颜,处处都透着浓郁的凝聚力——柴达木精神。“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拉着分来的骆驼回到家里,擦了把脸后洗手做饭的样子。”“驼三代”张尚云说:“我的外公是第一代莫河驼场的驼工,我的父亲接了我外公的班,他们都是英雄。到了我,希望我可以继续与时俱进,为这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从当年修建青藏公路牺牲的无名驼工英雄,成为有名的英雄。”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馆长张存虎眼中闪着泪光。一份份泛黄的文件、一件件陈旧的文物,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充满激情的日子,让每个来参观的观众感受着莫河驼场跳动不息的脉搏。

莫河驼场里一起散步的老人。人民网 刘沛然摄

(责编:陈晶、甘海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