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辦實事 對話地方領導”
專訪︱西寧市湟源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峰:落實落細民生項目 讓群眾滿意的呼聲在湟源遍地開花

近日,西寧市湟源縣委副書記、縣長董峰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就“湟源縣如何創新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湟源縣如何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等話題接受了人民網專訪。專訪中,董峰介紹,湟源縣奔著“把難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的目標,不斷落實落細民生項目,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董峰(右二)在基層調研。湟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人民網: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湟源縣如何利用紅色資源優勢,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
董峰:湟源縣深度挖掘、盤活紅色資源,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依托“行走黨課”,追尋紅色足跡。充分發揮小高陵黨性教育培訓體驗基地育人功能,積極拓展小高陵展覽館和烈士陵園陳列廳教育資源,打造石刻公園黨史展和稅務局展館,開發湟源縣博物館線上文物3D展等紅色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開展“探尋紅色之旅”活動,“打卡”紅色教育基地856場次14894人次,並將專題討論會搬到紅色教育基地,學中干,干中悟。依托“節日活動”,感悟革命精神。扎實開展豐富多樣的“節日裡的黨史”活動,如“小小紅心向著黨 紅色基因代代傳”為主題的慶“六一”活動、“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演講比賽、“群團學黨史 紅歌頌黨恩”紅歌會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十個一百”系列活動等,引導廣大干部職工、青少年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投身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人民網:《關於〈“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湟源縣如何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防止學習和工作“兩張皮”?
董峰:湟源縣緊緊圍繞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明確學習目標,強調學習實效,強化監督保障,推動學與干“兩相融”“共促進”,全力促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一是增強“學”與“教”的政治自覺。通過“七式七講”營造濃厚的學史氛圍,強化黨員干部群眾增強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二是強化“知”與“行”的轉化融合。聚焦黨的百年黨史,開展集中學習研討和交流發言,並面向黨員干部開展“百篇征文贊輝煌、學史力行書華章”征文活動,追溯黨史、頌揚先輩,真正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力量,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三是體現“服”與“務”的責任擔當。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深入分管領域、聯點單位、村(社區)和企業基層一線,積極開展“三結合四必訪”活動,全面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蹲點調研1224人次,幫助解決各類難題789件。四是突出“落”與“實”的結果導向。在全面梳理收集群眾反映各類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推行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單”管理模式,按照項目內容,分類分配給相應的職能部門,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下發“任務書”、列出“進度表”,有力有序推動全縣15項重點民生實事項目。
人民網:湟源縣始終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成果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重要標尺,在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方面,湟源縣有什麼創新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董峰:湟源始終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奔著“把難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的目標,分級分類、逐層逐級抓項目、抓組織、抓服務,有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成效。
發揮黨員干部“關鍵少數”作用,落實落細民生項目。領導干部貫徹“一線工作法”,帶頭協調督辦,緊緊圍繞“四個一批”,積極辦理100件民生小事,切實為上萬黨員群眾帶來“真實惠”。嚴格落實縣級領導包保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機制,及時掌握項目動態,統籌督促發改、財政等部門形成工作合力,促進企業穩產增產、達產達效,凝心聚力啃下“硬骨頭”,推動縣域經濟平穩發展。實施扎藏寺至草原公路升級改造等利民工程、推進全縣14個村建設美麗鄉村、推進日月鄉兔爾干村美麗城鎮建設,打造宜居環境。實施綠色興農工程、推進種養循環模式,助推湟源踏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解決群眾急難盼愁問題。各基層黨組織緊緊圍繞中心工作,突出不同領域特點,圍繞“四個聚焦”扎實開展“為民辦實事在一線、化解民憂零距離”承諾踐諾活動,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聚焦“服務大局”,實施利民項目。如湟源縣總工會黨支部與環衛企業共建戶外勞動者服務站,解決了戶外勞動者“吃飯難、喝水難、休息難、如廁難”等現實問題。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黨組織聚焦“便民服務”,努力提升服務水平。如湟源縣社保局黨支部在服務大廳設立老年人綠色通道,設立咨詢台、“綠色”窗口,提供咨詢幫辦、全程導辦等政務服務。農村黨組織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基礎補短板。如申中鄉立達村黨支部多方溝通協調,爭取資金修整村主巷道4.1公裡,改善村容村貌。社區黨組織聚焦“基層善治”,激發“紅色細胞”。如萬豐社區在福源小區和青藏路55號院成立“紅色業委會”,解決了小區物業管理不到位的難題。
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裡”。在職黨員認真開展“雙幫”“雙進雙聯四服務”等活動,以群眾微心願為切入點,結合個人實際及居民群眾的需求,為聯點或轄區生活困難群眾提供指導幫扶。農村社區黨員積極為黨組織發展建言獻策,採取板凳會、拉家常等多種形式宣講紅色故事,並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志願服務。離退休黨員帶頭宣講黨的奮斗歷程和優良傳統,對身邊群眾進行“紅色教育”。截至目前,全縣各級黨組織承諾踐諾1251件,已完成1123件,黨員認領微心願13475件,辦實事13276件。
組織“吹響號角”,黨員“響應號召”,在疫情防控中檢驗學習成果。面對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挑戰,全縣鄉鎮、村、社區黨組織嚴守防疫“第一線”,機關、企事業黨組織各司其職“共戰疫”,醫療衛生戰線黨組織勇當“逆行者”,教育系統黨組織打響校園“防疫戰”。2831名村(社區)黨員值班值守,146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100余名離退休黨員服務社區,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合心合力切實為全縣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筑起了一道“鋼鐵長城”。
人民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湟源縣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下一階段,湟源縣將如何持續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董峰:下一步,湟源縣各級黨組織將繼續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於湟源發展大局的全過程、各領域,朝著“讓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在湟源生根發芽,讓群眾滿意的呼聲在湟源遍地開花”的目標,乘風破浪、奮進前行。一是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強化“上游意識”,擔當“上游責任”,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開展綠色細胞創建工作,構建生態文化傳播平台,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通過國家復審。二是增強全域旅游發展的行動自覺。編制全域旅游總體規劃,講好“文成公主”“茶馬互市”故事,做好丹噶爾古城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保護傳承的融合文章,進一步擴大“中國西部排燈之鄉”影響力。促進生態旅游與文化、體育、康養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示范縣。三是強化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動作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步伐。鼓勵發展高品質農家樂、鄉村康養等創意項目,提升生態價值轉換水平。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示范縣為目標,培育農畜產品加工向規模化、精深化發展。逐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盤活農村資源,引導資本、企業、人才流向農村。四是厚植為民服務的真情實意。統籌生態建設與民生發展,編制縣級國土空間規劃,推進縣城生活垃圾分類,實施固體垃圾廢物垃圾存量清零行動,加快改造老舊小區,淨化城市立面空間,讓縣城干干淨淨、清清爽爽。倡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實施清潔能源進村等項目,加快形成勤儉節約、低碳生活良好風尚。五是增強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責任擔當。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擺在首位,充分認清疫情防控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堅持人物地同防、點線面結合,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同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及早謀劃轉入常態化防控后的各項經濟工作,順轉工作重心,高效推動年度項目建設、產業發展以及年終考核等各項工作,以感恩奮進、拼搏趕超的姿態,全力做到疫情防控不鬆勁、經濟社會發展不停滯,確保全面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人民網: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湟源縣將如何利用好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等留言渠道,辦理好群眾留言,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董峰:開展網民留言辦理工作,是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落腳點,也是關注民生訴求的重要窗口。湟源縣將繼續把網上群眾工作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和具體實踐。一是在轉作風上見真章。堅持把網民留言當作“家書”,把網民訴求當作“家事”,督促引導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切實轉變作風,壓實主體責任,帶頭認領辦理網民留言,回應網民關切,由“要我辦”變成“我要辦”,保証第一時間關注每一條留言,交辦並回復到位。二是在建機制上求實效。針對網民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探索建立台賬管理、交辦銷號、責任追究、督查跟蹤四項制度機制,逐條對照梳理、逐項推動落實,並採取電話催辦、下發通報、現場督辦等形式抓好跟蹤問效,做到問題不除不銷號、困難不解不罷休,全力推動網民留言辦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三是在統籌聯動上聚合力。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縣級層面強化調度督導,督促縣直各部門、各鄉鎮“一把手”親自上手、靠前指揮,齊抓共管。同時,推動網民留言辦理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直觀了解群眾煩什麼、急什麼、愁什麼,做到“網上勤問政”“網下辦實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