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合作專題>>青海智庫建言

推動青海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馬桂芳
2021年12月03日18:32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重大要求,大力推進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青海省委黨校組織省內外專家學者圍繞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開展深入研究,現形成系列研究報告,以資參考。

近年來,青海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全面深化生態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了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但是,生態旅游業作為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基石,仍需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

一、青海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問題

青海發展生態旅游業的重要價值在於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向世界展示生態高地的自然風光,推動人文風俗交流以及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民生。青海旅游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擁有較多的世界級自然環境景點,生態旅游潛力巨大,且生態旅游業已步入快速發展軌道,但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生態旅游業發展基礎薄弱

一是青海省總體經濟規模較小,對涉及生態旅游業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不夠。二是青海省地處西北,中大型城市較少,綜合競爭力不強,缺乏中大型城市群對國際游客引流、交通運輸、宣傳推廣、文化溝通的支撐。三是青海省生態旅游業發展專業旅游人才匱乏,同時由於中東部地區在經濟、城市發展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導致了青海旅游業人才流失嚴重。四是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區基礎設施建設參差不齊,成為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生態旅游業粗放型發展,效率較低

近年來,青海以促進生態系統和諧、自然資源保護、民眾福祉提升和地區經濟發展為核心的生態旅游呈現井噴式發展。但是,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規模貢獻度大於技術貢獻度,產業規模的擴大主要靠存量旅游規模驅動,發展方式主要是以資源要素投入為導向的粗放式發展。特別是在人才、技術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專業人才、科學技術對青海生態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不夠,生態旅游產品定位不精准,整體產業鏈的深度、廣度不足,經濟效益未實現最佳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缺乏與國際生態旅游市場相匹配的競爭力。

(三)農牧民分享生態旅游發展成果不充分

生態旅游的本質在於讓當地居民得到最大實惠。青海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區大多在農牧區,這些區域多為青海的經濟貧困地區。生態景區的農牧民由於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專業技能等問題,致使當地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支撐主要依靠外部人才和外來資金的輸入。生態旅游業發展中當地農牧民既沒有資金投入,又難以適應現代旅游的就業需求,當地居民收益最大化的本質特征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從而降低了農牧民持續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的熱情,不利於生態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

(四)游客體驗質量不高

由於生態旅游項目差異化競爭不夠,生態旅游產品多樣化創新不足,游客個性化服務不夠,致使重復旅游人次不高,門票收入佔比過大,加之旅游行業秩序管理不夠合理,旅游安全事故隱患較大等問題大大的降低了游客對大美青海的體驗質量。諸如,各市、州、縣以原生態休閑為內核的鄉村旅游,幾乎所有景點都以花海、徒步棧道、彩虹滑梯等旅游項目為主,除去自然生態大美青海“表皮”背后的旅游質量較低,地域特色不鮮明、心意和新意並重的旅游產品匱乏﹔部分景區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高顏值的生態旅游資源與游客的體驗感形成強烈反差﹔旅游紀念品的區域獨特性難以凸顯,市場規范性與消費需求的滿意度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青海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為實現青海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應將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作為青海旅游業發展新的階段性目標,打造一個包容國際與國內游客、居民與游客、社區與企業、政府在內的和諧共處、“共享幸福”的人性化旅游目的地,重點需加強以下四方面的建設。

(一)以全域旅游為框架,以國際性為目標發展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青海省生態旅游業發展戰略的系統性和宏觀性。需要全省各地區、各部門全方位的共同參與和協作,各地區必須建立以區域生態旅游為主線,全面整合區域生態旅游資源、旅游服務業、環境保護、公共服務資源,為區域性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全面支撐﹔以區域生態旅游帶動區域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共建共享,以全面提升循環協調發展布局﹔以國際性為目標科學地做好青海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布局工作,綜合利用青海生態旅游資源,構建一環六區兩廊多點的總體空間布局,打造具有魅力的國際生態旅游產業。其中,青藏高原生態旅游大環線為“一環”,青海湖、三江源、祁連風光、昆侖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黃河風情為“六區”,青藏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為“兩廊”。同時各區域要凸顯特色主題,防止碎片化和同質化。“一環”突出青海旅游的生態性,“六區”凸顯青海旅游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兩廊”則突出青海旅游的奇與險。從根本上解決全省生態旅游業發展的不均衡,加速產業聯動性,提升區域旅游形象。

(二)以供給側改革為驅動,優化區域生態旅游要素

立足於“商、養、學、閑、情、奇、文、體、農”等九大旅游要素,加大全省各州、市、縣、鄉、村生態旅游業的供給端改革,提升各區域生態旅游產品品質和定位,努力打造游客滿意的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商,以西寧為中心,沿西寧-塔爾寺-原子城-青海湖經典線路,設計高端商務生態旅游線路,更好地為企業推薦適宜的旅游方案。養和學,首先,立足貴德、循化等區位優勢和蕃域系列特色酒店,將研學、養生、度假有機結合,深度開發適合游客康養需求的同時,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旅游經濟收入水平﹔其次,各州、市、縣也要因地制宜打造研學旅游,如豐富各類博物館、開發修學旅游、科考、培訓、拓展訓練、攝影等特色旅游,滿足游客的差異化需求。閑,以河湟地區為重點,利用靜靄的鄉村原生態風貌,多維度打造休閑類型的生態旅游景點,最大限度的滿足現代都市人慢享生活的需求,使游客獲得良好的休閑度假體驗。情,以西寧為軸心,建設一小時旅游圈景點,彰顯不同季節的特色,以傳統文化為基調設計民宿,跨行業聯手打造婚紗攝影,發展“候鳥式”旅游養老產業等情感旅游項目,以滿足不同年齡段游客的情感需求。奇,以青海柴達木盆地為支點,通過整體規劃,讓游客在領略特殊地理地貌的同時,體驗驚險刺激的旅游獵奇探險等項目。文,因地制宜,立足於各州、市、縣、鄉、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時代的紅色文化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融合現代的文化元素及科技元素,打造以探究文化、學習文化、感受文化等為目的的文化游藝景觀,讓游客通過多維度參與,深層次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體,以青海湖和格爾木為軸心,借助環湖賽開發參與性體驗性較強的民間環湖騎行比賽、穿越柴達木馬拉鬆比賽等,打造“以賽會友,以賽促游”的體育旅游,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認識青海,感受青海的魅力。農,培育海東的生態農業、海西的柴達木枸杞、海西藜麥等農業品牌,以農旅融合開發農事體驗、親子QQ農場等農業自然生態旅游項目,進而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善農民生活狀況。

(三)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為契機,共享生態旅游紅利

借助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機遇,在頂層設計方面,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思路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相關政策有效銜接,立足不同地區和農牧民個體發展情況的差異,設計全員共同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的機制,做好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打造區域特色生態旅游產品。更加重視讓貧困地區農牧民主動參與生態旅游產業創新的整體設計,以多種形式促進貧困地區農牧民收入穩定增長,共同分享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紅利。

(四)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動生態旅游業由資源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型

除在旅游資源、旅游產品與旅游管理方面的競爭外,未來國際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還將在技術創新對區域旅游支撐方面進行激烈競爭。青海生態旅游業發展要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形成新的發展動力。首先,構建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的科技創新平台。利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旅游服務,增加青海生態旅游產業科技含量,促進青海生態旅游產業智慧化發展。其次,提升旅游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在互聯網電子商務平台上做好青海生態旅游業和旅游目的地分類建設工作,全面動態地呈現旅游景區信息,構建交易模塊,方便游客交易。同時做好在線宣傳工作,讓更多的游客在電子商務網站上了解旅游景區信息,領略旅游景區特色。最后,加快景區、酒店、旅行社等企業管理和目的地公共管理中的信息採集與管理工作,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信息化服務體驗。在生態旅游管理層面上突破傳統方法,通過引進人才和技術,引導使用推廣新技術尤其是大數據的應用﹔在市場層面上鼓勵科技型企業投資生態旅游業,推動生態旅游業由資源驅動型轉向技術驅動型。

(作者系青海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編:劉沛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