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青海日報記者 尹耀增 攝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馬可河鄉則達村那遼闊的草原上,初升的陽光洒滿了金黃的牧場,澤曲河歡快地流向遠方,肥壯的牛群悠閑地啃食著黃草、喝著清澈的河水,遠遠望去,似瑪瑙似雲朵,星羅棋布,飄來蕩去。
雖然已經進入冬季,草原上早已是天寒地凍,但是卻無法阻止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腳步。
68歲的仁措,可能是早就習慣了早起。天才微微亮,她就提著兩個水桶來到了牛圈,10多頭犏牛(黃牛和牦牛的雜交品種)仿佛在等著她的到來。大約1個小時后,兩個木桶已經裝滿了新鮮的牛奶,仁措給牛喂了一些干草后,提著兩桶新鮮的牛奶高興地回到(冬窩子)屋裡。
火爐裡先放入一些牛糞,讓火燒得更旺,然后放上熬制酥油的大鍋,將新鮮的牛奶倒入鍋裡,一邊煮一邊攪拌。在她熟練地操作下,很快酥油煉出來了,曲拉也煉出來了。她把酥油倒進專門起酥油的木桶裡,把白色的大小不一的顆粒也就是曲拉放進塑料布上面,拿到外面晒干。
“他們家是最早入股合作社的村民之一,仁措的老公是合作社裡的放牧員,她是擠奶工,可以把鮮牛奶送到合作社,也可以做成酥油、曲拉等奶制品交給我們,兩口子每個月除了有3000元的工資外,每年還有不少分紅。”則達村犏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拉旦說。
則達村位於班瑪縣城西部60公裡處,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全村共有169戶670人。
拉旦翻著賬本說,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2018年則達村爭取扶貧專項資金380萬元,成立了犏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其中100萬元用於首批購進犏牛95頭,280萬元建設了集中養殖基地。目前,有牲畜450頭,其中犏牛150頭,村民入股母牛300頭。去年實現分紅162744元,受益戶140戶57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48戶200人。
“去年的12月6日,鄉黨委、政府召開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總結表彰會暨社員分紅大會,牧民們面帶笑容,穿著節日的盛裝,勝似過年,一大早就到鄉政府參加分紅大會。為了表達喜悅的心情,分紅的村民載歌載舞,感謝黨的好政策,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好日子。”馬可河鄉黨委書記力加才讓回憶去年分紅時的景象,他依然激動不已。
則達村之所以選擇搞犏牛養殖,在力加才讓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優勢:有優質的天然草場,大部分牧民接受過較好的技能培訓,養殖技術相對成熟﹔犏牛的養殖周期短,肉牛1至2年即可出欄﹔犏牛一天的產奶量比普通奶牛高出2公斤左右﹔繁育周期短。
事實証明,發展犏牛養殖產業是符合則達村群眾的意願的,經濟效益明顯。
於是,則達村為了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在今年初從村集體經濟中拿出40萬元,再次購買了40頭犏牛,通過購買種公牛、種母牛,讓他們交叉繁育,建成了配套完善的良繁、培育體系。
因為犏牛的奶產量大,所以他們把牛奶做成酸奶、酥油、曲拉等奶制品,深受當地藏族老少的喜愛,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為了讓合作社的發展愈來愈規范,經濟效益越來越好,力加才讓和拉旦不斷完善合作社章程,30%的資金作為合作社滾動發展資金,70%分紅給廣大合作社社員,使牧民變股東、資產變股金,不斷加快牧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今后,還要不斷加大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做好國家建設項目折股量化、草山等級劃分、牲畜分類、劃區輪牧、規范合作社制度建設等工作,最終形成高效、生態、安全、環保的生態養殖。”力加才讓對合作社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然,要發展好生態畜牧業就不能一味追求牲畜的數量,還要考慮到草場的承載量。既要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更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為此,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們就積極對草山進行整合,嚴格按照草山的承載量進行放牧。“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整合草山面積1.98萬公頃,整合率95%,對已經出現草山退化的現象積極種草補綠,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發展之路。”力加才讓說,“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合作社在今年被評為了全省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試點社之一。”
在談到今后合作社的發展時,力加才讓說,要繼續抓主要產業發展,把則多村牦牛、馬格勒村奶牛、則達村犏牛三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成立為聯合社,所有產品綜合開發、建立統一銷售、經營、管理、服務的平台,保障合作社良好運行﹔要不斷提高牧戶入社率,加快草場、畜牧整合進程,改變分散養殖模式為集中養殖﹔做好牲畜出欄工作,保証牲畜出欄率。
近年來,班瑪縣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始終堅持走“政府指導、市場運作、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的新路子,積極推進牧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成為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推進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形式和引導畜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橋梁,不斷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為奔向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就在我們要離開的時候,仁措把前幾天晾晒干的曲拉交給了拉旦,“書記,這是我前幾天做的曲拉,你們可以拿走了。”
這個時候,仁措的老公肉德也趕著牛群回家了。“合作社好,去年入股了10頭牛,今年增加了50頭,過幾天又可以分紅了。”肉德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