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村一角。哈勝平 攝
紅燦燦的枸杞果實鋪滿了晾晒場。哈勝平 攝
鄉村興則國家興。時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鄉村田野間,處處涌動著產業發展的熱潮。在鄉村振興的嘹亮號角聲中,這些農村產業猶如一把把“金鑰匙”,打開 “致富門”的同時,也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2020年,格爾木市以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為目標,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一年來,全市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達到1.32億元,收入節節攀升。伴隨著鏗鏘足跡,一個個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凝心聚力
打造金字招牌
寒冬時節,格爾木市大格勒鄉經歷了繁忙的枸杞採摘季后,漸漸恢復了平靜。乘車行駛在鄉間小道上,道路兩旁,成片枸杞種植園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溢滿了豐收的氣息,也孕育著來年的希望。
“很多村民在市裡買了商品房,採摘結束后,村裡基本上就沒人了,別看這些房子現在都空著,到了明年5月份,來自全國各地近萬名採摘工又會陸陸續續來這裡安營扎寨,熱鬧無比。”大格勒鄉黨委副書記唐立宏說。
枸杞是大格勒鄉的優勢產業,但是在十年前,這裡還只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窮鄉僻壤。全鄉四個村種植結構單一,油菜、青稞和馬鈴薯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很多人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群眾的收入得不到保障。
從2007年開始,大格勒鄉菊花村率先打破傳統種植模式,開始試驗種植紅枸杞。三年后,枸杞試種獲得成功。隨后,鄉黨委、政府開始積極調整產業種植結構,引導群眾規模種植枸杞。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這裡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杞紅小鎮”。
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如何讓農業增效、讓農民增收是基層干部考慮最多的問題。在大格勒鄉的干部們看來,單打獨斗式的發展模式很難讓特色農產品形成品牌,隻有大家抱團取暖,才是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法寶。
“早些年,大格勒鄉枸杞市場認知度不高,再加上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一直未能形成規模化。為此,我們一方面將‘杞紅小鎮’作為黨建品牌來抓,形成村幫村、戶幫戶的良好發展局面﹔另一方面,加大項目招商引資力度,推動‘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提高枸杞經濟效益,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3家企業入駐大格勒鄉。”
唐立宏說,這些企業在枸杞種植、產品研發等方面為廣大種植戶帶來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提高枸杞產品的附加值。如今,全鄉枸杞種植面積達到896公頃,總產值突破1億元。
隨后,我們來到距鄉政府不遠處的一家枸杞加工企業車間,企業負責人賈建平正在指揮著幾名工人調試機械設備,勞動正酣。
賈建平告訴記者,大格勒鄉枸杞連年豐收,然而加工設備短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採摘季剛一結束,他就積極向總部爭取資金,申請更換設備。於是,就在不久前,一套價值350萬元的“全自動枸杞套管殺菌機”落戶大格勒鄉,這將大大節省人工投入,提高生產效率。
能人帶動
催生轉型發展
村有致富產業,群眾才能持續增收。在探索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中,不少村社通過選舉能人示范引領,為村級產業發展帶來一池活水。
走進郭勒木德鎮紅柳村,在一座佔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現代農業體驗館內,一排排姹紫嫣紅的蔬菜瓜果煞是好看。雖然正值冬季,但室內溫暖如春,游人如織。
紅柳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介紹說,體驗館從今年十月份試運營以來,兩個多月時間就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網紅度假村。每到周末,不少市民帶著老人孩子前來游玩,國慶節旅游旺季期間平均每天接待五六千人,僅僅餐飲一項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了15桌客人。
“為了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我們動員村裡閑置勞力來幫忙。你看,這裡的大堂經理、服務員全是本村的村民,以前大家爭著外出打工,現在家門口掙到的錢不比外面少。”李國善笑著說道。
紅柳村位於格爾木市區以東,距市中心12公裡,是一個生態移民村,由於耕地面積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先天優勢。但是事在人為,短短幾年,昔日看不到致富希望的戈壁灘成為遠近聞名的現代農業示范村,這一切還得從村裡的“領頭雁”李國善說起。
在村民的眼裡,早些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李國善見多識廣、踏實肯干,腦子又很活。自從2014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在他的帶領下,紅柳村不僅成立了專業種植合作社,而且以此為依托,發展起了現代種養業和鄉村旅游,村集體經濟日漸壯大,目前固定資產已達2000多萬元。
為了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李國善還充分利用溫室大棚、生態魚塘、養殖基地及周邊河渠等資源,大膽嘗試 “循環農業” 並取得了成功。2019年,全村旅游收入達到200余萬元,帶動全村2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養殖業產生的有機肥讓溫室大棚裡的土質得到徹底更新,蔬菜品種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品種多達十幾種。”記者在溫室蔬菜大棚看到,前來採摘新鮮果蔬的群眾絡繹不絕,一派紅火的發展勢頭。
李國善說,以前村裡沒有集體收入,村黨支部和村干部說話缺乏號召力,現在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讓農村美起來,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
產業幫扶
助力脫貧攻堅
一路走來,一個個村庄搶抓政策機遇,你追我趕,成為這座城市助推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格爾木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政策激勵,實現了集體與群眾“雙增收”。在此過程中,很多村民即便是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也能在一個個產業幫扶中找到自己的出路,這在長江源村尤為明顯。
十六年前,世代居住在長江源頭的唐古拉山鎮128戶牧民群眾,響應國家號召,放下牧鞭,整體搬遷到位於格爾木市南郊的長江源新村。幾年來,他們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特色畜牧業,村集體經濟呈現出形式多樣、齊頭並進的良好格局。
漫步在干淨寬闊的村道上,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矗立於蔚藍的天空下,學校、廣場、衛生院等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讓人不禁感嘆搬遷牧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自從山上搬遷下來以后,黨和政府通過實施草原獎補以及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等政策,家家戶戶都有了一份穩定可觀的收入,再加上分紅,人均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是搬遷之前收入的10倍。”村民鬧布桑周頗為感慨。
鬧布桑周說,雖然早已不再以放牧為生,但畜牧業仍舊是牧民群眾生活的根基。這些年,村裡成立生態畜牧業養殖合作社,精心培育唐古拉藏羊品牌,隨著冷庫等配套設施的建成投運,現在基本形成了牛羊肉產品從貨源、加工到銷售的產業鏈。
據介紹,該合作社包括冷庫、牛羊肉加工車間、工作室三個項目,由中央財政資金和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格日羅村兩個村以合作的方式籌資上百萬元建成。
“事實上,我們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整合各類資金,相繼實施了農貿市場、畜用暖棚、扶貧賓館、商鋪等村集體項目,以此全方位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村委會主任扎西達娃告訴記者,在扶貧產業的激勵下,如今牧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參與創業的積極性普遍增強。
擊鼓催征、戰旗獵獵。如今,行走在格爾木廣袤的鄉鎮農村,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圖景愈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