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9時,來自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企業家多杰加帶著自己公司的乳制產品走進了位於海東河湟新區的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希望能通過交易中心讓產品走向全國。
這一天,交易中心的會議室裡熱鬧非凡。產品發貨操作、平台打款時限、未來的發展方向……來自海東的100余位企業家來到這裡考察,積極提出問題,得到了工作人員的耐心解答。“我們希望能多一個本地專業的平台來增加銷路,讓我們的好產品賣到更多地方。”多杰加說。
7月24日試營業,短短四個多月的時間青海農林牧交易中心的西部優選電商平台已經成長為青海最大的電商平台,目前商品數量1.2萬件,銷售額超過300萬元,日活躍用戶突破1萬,用戶數突破10萬。一個平台、一根網線、一塊屏幕、一部手機。近年來,從“快遞下鄉”再到通過直播帶貨,越來越多村鎮企業插上“電商的翅膀”,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配貨、打包、發貨……臨近“雙十二”,在天貓和拼多多平台主要銷售冬虫夏草、黑枸杞等青海特色農產品店鋪的李生輝忙得不亦樂乎。今年“雙十一”李生輝在各個平台的網店共賣出了15公斤的冬虫夏草,這樣的銷售業績讓李生輝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目前,我們網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外地客戶,而且都是老客戶,做電商這麼多年,深刻感受到青海的農特產品慢慢走向了全國。”李生輝說。
運不出、賣不掉、價不高……農特產品銷售難一直是困擾農牧民發展的瓶頸。現在,網絡給了青海品牌一個絕佳的展示舞台,搶抓農產品銷售新機遇、拓寬電商銷售渠道、增加電商交易收入,青海省特色農產品發展道路越走越寬。
阿裡統計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狂歡季,青海產品對外總銷售額達到了5344萬元,創下新高。果洛的藏雪茶、遍布 青海全省的青繡、循化的辣椒醬……高原大地的特產因為一場場直播、一個個網店變得觸手可及。
電商蓬勃發展帶來廣闊新市場,反過來,也倒逼農特產品電商練好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辦公室的牆上,運營部的幾位主播直播的場數、時長、新增粉絲量等數據清晰可見。據介紹,目前交易中心建立了MCN直播中心,即新的網紅經濟運作模式,通過提高網紅服務能力和運營能力,助推青海特色資源和名優農產品走出去、增效益、創品牌。此外,“愛查必查”系統的上線則實現了商品的鑒真溯源,消費者購買到商品后,掃一掃商品內的標簽二維碼,就可查看該商品的產地、物流等詳細商品信息,補齊了質量安全追溯的短板,助推綠色有機“青字號”特色產品品牌打造走上快車道。
除了平台,商家也在提升競爭力上下功夫。從產品質量到包裝設計再到物流運輸,每一個環節都力求達到最優。打開西部優選電商平台,商品詳情頁圖片詳細,包裝精美,快遞物流更是48小時之內到達,農特產品電商從一個人在家裡拉一條線,備台電腦或手機的小打小鬧,成長為專業團隊運作、全力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的主業。一聲聲賣力吆喝、一次次點擊下單、一單單物流速遞間,青海電商在創新中飛速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澎湃活力在發展中競相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