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西寧人·雲端故事會

作一幅畫 念一座城

講述人:王娟

2020年12月01日17:49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背起畫箱、帶上畫布,讓思緒在色彩斑斕的顏料中盡情流淌……若能再次回到家鄉西寧,為這幅城市作一幅畫,我會將下筆處落於傍晚時分的昆侖橋。

受訪者供圖

大家好,我叫王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曾海外留學,現居北京宋庄,目前是一名自由藝術家。

首先來說說我為什麼喜歡西寧市的昆侖橋。魔幻、絢爛、靜謐、靈動,這些抽象的美學都是漫步於昆侖橋間,它給予我最真實的感受。無論是哪個季節,夜色下的昆侖橋總是靜靜地傾慕著湟水河,任憑人來人往、車流穿梭。駐足於人行通道中,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炫彩燈光一層層扑面襲來,像海浪、像彩虹,有時還會有一種身處魔幻世界的錯覺。順著橋向前走,能看到很多學生打籃球的身影,即便是在傍晚,也不妨礙少年們對運動的偏愛。亦靜亦動間,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受訪者供圖

橋是一份紐帶,連接著城區,更是一種文化景觀,一種文化思維。這些年雖然身在北京,但是對於藝術的探索,特別是對於家鄉文化藝術的牽挂,我未曾停下腳步。常常思考,學習了這麼多年的油畫,我能為家鄉的藝術做些什麼?

心中有一座橋,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記得回家的路。

記得1996年,還在上初三的我,意外收到了好朋友送我的一本畫冊,這是俄羅斯畫家費欣的素描集,《秋天》《卡努裡雅肖像》《父親像》,一幅幅畫作色彩明快、炭筆下的人物堅實光滑,令人沉醉。每天傍晚寫完作業,我都鑽進書房,臨摹他的畫作。正是藝術的這份自由讓素來喜靜的我,找到一隅“容身之地”,也撬開了追逐繪畫藝術的心門。《茶花女》《簡愛》《呼嘯山庄》,高中時期經典電影美學沖擊著我的視覺,影響著我的價值觀、審美以及對愛情的理解。

白駒過隙,2000年我如願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后順利進入中央美院附中當美術教師。“老師,青海是什麼樣的呢?西寧在哪裡?”授課中,每每提到家鄉,孩子們充滿好奇。是啊,家鄉變成了什麼樣?

2011年夏天,我獨自背著畫箱、帶著畫布回到青海,乘坐大巴車去了青海湖,靜靜地坐在山間,眺望碧水連天的湖面。眼前,正是心中的大美。

2014年,我帶著學生去西北進行藝術支邊,給樂都師范學校的孩子們帶了很多文具、開展繪畫基礎講座。2017年,我和美院的老師們去青海採風,逛西寧的博物館、看青海非遺展覽,一件件文物令人震撼不已。

《寒路》 王娟個人作品  受訪者供圖

2016年青海美術館開館,這一消息讓我格外欣慰。這些年每次回家,我都會去美術館逛一逛。國畫、素描,很多本土畫家的作品陸續被搬到館內展出﹔在幾何書店,每年也會不定期舉行一些畫作的展出,這讓我看到西寧這座城市對於文化的需求在逐漸加深。未來,希望可以帶著自己的作品回到家鄉,辦一次畫展,讓更多的人了解青海,了解西寧!(蔣瑩整理)

(責編:馬建輝、陳明菊)